读后感是一种与书籍对话的方式,让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我的读后感中,我会探讨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和故事中的冲突,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路上的魂》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旅行的书。作者一位韩国妈妈,辞掉了从事了20多年的工作,带着7岁的女儿:纯阳,进行了一次长达80天的旅行。母女二人在80天里游历英国、土耳其、希腊、埃及和德国这五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女儿的成长、自己的变化记录了下来。80天,5个国家,30个城市,一边行走,一边长大,让孩子用双脚,用心灵,和这个世界聊了聊。
这是一本简单的书,写的并不那么美,甚至有点像记流水账。但是书里有很多温暖人心,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故事。当你打开这本书就不会想合上它,你会期待下一秒纯阳又会有不一样的成长。
母亲带女儿旅行在路上,每一次际遇就是一次历练,每一次历练都让心灵起航,读完这本《最好的教养在路上》之后我的心灵也在起航。
书里面有一些孩子的见解和妈妈的感悟,其实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虽然只有7岁,但是纯阳在旅行中有了一双善于观察事物的眼睛,她记得旅行中看到过的英国姐姐们都是浓妆示人,而德国的时候那些姐姐们没有画浓妆。除了学会观察还知道对比,自学能力在增长。
“妈妈,德国的姐姐们不跟英国的姐姐们似的,她们不化浓妆却还是那么美。个子也高。那是为什么呢?”
“谁知道呢,理由是什么呢?那些姐姐在地铁里不是一直在看书嘛,也许看书多了就变得那么漂亮了吧。”
但面对纯阳的反驳,我差点儿晕倒。
“奇怪啊?妈妈也看过很多书,可是怎么长成那样呢?”
面对妈妈的解释,她简直是古灵精怪,让人哭笑不得。
在路上旅行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可能随时根据所在情景对孩子进行有实物的心灵教育。效果是平时你说一万遍她可能也不会明白的道理,只有通过阅历才会有感悟。
“国家贫穷的话,那个国家的人也会变得贫穷吗?”纯阳问。
“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国家想变富,国民就得更加努力地工作,就应该读很多书。要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家的纯阳一样扩展自己的思想的话,国家也会变富的。”
这个道理我想纯阳已经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还有需要担负的责任。
旅行中还发生了很多故事,在埃及,她们备受欺骗,也看到了埃及的贫穷和落后,可是她们学会了用心去接近别人的方法,她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在德国,她们看到了亲情的温馨与关爱,由此及彼,她们有了更多热情拥抱世界,努力生活的动力。在英国,她们领略着来自陌生人的浓浓温暖和情意,让她们学会要充满一种感恩之心……
更重要的是,一路辛苦旅途的历练,小纯阳的心智迅速成长也慢慢变的成熟,我想这是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书,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那条绵延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却又布满鸟语花香的追梦之路,我也成为了那个满怀希望的寻梦人,正执着在路上……
郎朗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艺术家,他梦幻般的钢琴演奏令我如痴如醉,他传奇的个人经历也深深吸引着我。所以这本题为《千里之行》的郎朗自传刚一面世,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虽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一有闲暇,我就会捧起书本细细研读,走进郎朗的世界。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我的脑海中也出现了一条有挫折更有成功,欢笑与泪水、梦想与激情交织的真正属于郎朗的成长之路。对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郎朗的真实形象我更加充满喜爱与钦佩之情,而更加令我感喟不已的,是郎朗的父母为他的成功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一切。
出生在一个父母都酷爱音乐的家庭,小郎朗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启蒙教育就是由他的父亲完成的。虽然当时家境贫寒,但郎朗的父母还是毅然用几千元的“巨款”买来了一架钢琴。这架钢琴也成了小郎朗的玩伴,陪伴他不分昼夜沉醉于自己的音乐王国,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郎朗的父亲自豪地宣称:“我的儿子是个音乐天才!”于是他决定尽己所能、付出一切培养郎朗。刚五岁,“音乐神童”郎朗就已经在整个沈阳享有盛誉,而沈阳的钢琴教授已经不能满足郎朗和他父亲的期望。于是他的父亲毅然决定,放弃自己体面而待遇优厚的公安工作,独自带着朗朗北上,为郎朗寻找的音乐教授,为他提供最完美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帮助他实现自己成为一流钢琴家的梦想。
从此,郎朗一家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从中央音乐学院再到美国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最后成为世界最顶尖的钢琴大师,郎朗传奇般的成功之路始终没有缺少父亲的陪伴、支持与鼓励。虽然望子成龙心切的他有时方式方法不太恰当,但郎朗自己也深情地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他的成功。他的父亲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郎朗就是他所有的希望。无论在哪里,他都无时无刻不站在郎朗身后,保护他,为他料理一切事物,督促他练琴,做他最最忠实的支持者与鼓励者。可以说,郎朗的父亲为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郎朗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就,他的父亲居功至伟。虽然在书中他的父亲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和过于苛刻与严厉的态度我不太赞同,但我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他对儿子的无限期望和至为深沉广博的爱,这也同样令我感动不已。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与关爱,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郎朗的父母这样甚至有些孤注一掷地帮助孩子圆梦,为孩子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在郎朗执着的追梦之旅上,他的父母始终相伴左右,最终陪伴他走进了辉煌的音乐圣殿。
虽然我不是像郎朗那样的天才,但我的心中,也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怀揣着梦想一路走来,沿途有无数的人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为我指明方向,帮助我战胜困难与挫折,给我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最爱的姐姐,给我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的家人,还有那么多教育我、指导我、给我无私关怀的老师和朋友,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我要深深地感谢他们。当然,我更要送上自己最真挚的谢意的是你们——我至亲至爱的所有畅迷朋友们,你们都是我的天使,谢谢你们陪伴我执着走在追梦之旅上,走过风雨,迎接彩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3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岸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滑索过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情感。
走路上学,这在常人看来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这对小姐弟却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姐姐娜香靠危险的滑索溜过江上学,在弟弟的眼里,这却是让人无比的羡慕,但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事与愿违,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一天,弟弟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偷偷溜索过江,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不曾想,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被家访的聂老师戳破,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淌着。谁也没想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坠江相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尤为强烈,故事也因此达到了高潮。这部“将美撕毁给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主角姐姐娜香,还是弟弟瓦娃,以及聂老师,甚至配角村长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那么感人至深、没有悲情、滥情的噱头,《走路上学》通过孩童瓦娃的纯净视角,以朴素而真实的故事蓝本、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调、真挚动人的`情感和精美简约的风景,紧紧拽住了我们的心灵。
客观上讲,也许人生来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处于优越环境的我更加应该珍惜目前美好的机会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聂老师那样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希望没有那么遥远!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4
“让孩子用双脚,用心灵,和这个世界聊一聊”,多么有吸引力的一句话,最初对《最好的教养在路上》感兴趣,也是被这句话感染。
开始以为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每个假期带孩子远游几天,看看名胜古迹,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让孩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然而拿到书后,“80天,5个国家,30个城市,一边行走,一边长大”这句话就让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想自己带孩子的旅行,最长的一次旅程是9天,当时还有相识的朋友相伴,前七天我们还在享受旅行的乐趣,欣赏悦目的景色,但到最后两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已经疲惫不堪,可以说是数着时间熬过来的。而书中这位年轻的妈妈,选择了自助游方式,竟然带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旅行了80天,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位“超人”母女的旅程。
翻开书本,看到母女俩精心制作的足迹地图,我不禁耳目一新,真是一位有心的妈妈,值得我们学习。
跟随母女俩的足迹,游览了英国、土耳其、埃及、希腊、德国,平常语言娓娓道来一路的遭遇、美景、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我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感动,时而无奈······
一路走来,这个善良、勇敢、智慧、有计划的妈妈令我钦佩不已,而那个古灵精怪、人见人爱、纯洁善良的小女孩纯阳更深入我心,让我忍不住一遍遍欣赏书中图片上她可爱的笑容。纯阳用一双孩子单纯的眼睛及简单直率的个性教会了我们另一种旅行方式,反而来得更加惬意,更能获得意外收获。
看完整本书,我大致给儿子讲了一下内容,并跟儿子约定:以后跟爸爸妈妈旅行,一定不要光顾着自己跑到最前面,而是要跟爸爸妈妈并肩,一路欣赏,一路交谈,通过旅行,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5
也许不到半年前,我听到了凯鲁亚克的名字,在图书馆遇到了他的《在路上》,无意中借了这本书,然后决定翻开第一页。然而,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发现我跟随凯鲁亚克走遍了美国,甚至感觉我已经度过了大半辈子。如果一部好作品让人们在看完之后思考他们现在的生活,那么毫无疑问,《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看着《在路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你会觉得你永远都不愿意离开这本书。读完上一段后,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读下一段,而且你已经等不及了。你永远不会知道萨尔和迪恩在下一章会去哪里,也永远不会猜到他们在下一站会发生什么。你只是在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在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做英语阅读理解题一样。虽然你不知道一些单词,但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猜测去读,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同样,在凯鲁亚克的作品中,有时我们只能理解大致的情况,但你不能包含你内心的渴望,然后一口气读完它。这种速度和激情会填满你的整个大脑,让你有一种立即上路的冲动。
现在,《在路上》已经出版50多年了,如果凯鲁亚克还活着,他就快90岁了。然而,他的书影响了几代年轻人,尽管有人说那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本人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人物的灵魂。对我们来说,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对年轻人来说,《在路上》就像一本唤醒他们内心野性的书。让我们知道,我们渴望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容易,他们是如此的轻蔑。然而,我们的精神信仰远未达到他们的高度,也许我们只能成为一个“背包客。由“旅行”路上那条线的名字。
毫无疑问,《在路上》的真正英雄不是萨尔&米德多;天堂,但迪安&米德多特,谁是有些神经质的人的眼睛;莫里亚蒂。迪安是一个每个人都不相信的人,但每个人都羡慕他,但不是每个人都羡慕他,而是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从不担心,从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总是生活在一个伴随着他内心冲动的环境中。这个角色有点像《春风与雨》中基廷的老师。他总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把握今天,享受时光。然而,他不断追求旅途中的感觉实际上是因为现实生活空空虚。他想追求自己的信仰,去他想去的地方生活。这些人没有烦恼和担忧。即使他们有烦恼,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没有迪恩,也许萨尔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的生活是苍白的,而是你的生活道路是在既定的轨道上,你没有权利选择。就像迪恩半夜在街上的质问和困惑:“人类,你们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除了一个圣子的道路,一个疯子的道路,空虚的道路,无所事事的谈话的道路,任何你喜欢的道路,什么都没有。”不管是哪条路,都是自己的,自己的决定。院长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苍白之中,更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生活的牢狱之中。这些人,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当代社会,可能不会被很多人所认识,但他们还是会受到人们的钦佩。
路上的魂》读后感篇6
再见杰克!
躁动、疯癫、荒诞的氛围贯穿了小说的自始至终,画面感极强的美国风光和迷惘浪荡的混沌生活形成了锋利对比。
三次东西横穿美国和一次南下直入墨西哥,纽约、丹佛、旧金山像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次次梦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不断趋势着这群年轻人向着心中的应许之地追逐和漂泊。
字里行间的bebopjazz与mambo音乐,hudson、cadillac、ford汽车,酒精、大麻、姑娘,构成了那个时代一个个鲜明的标致。
贫困、流浪、搭车和豪无意义的厮混描写了一整个群体的青春。作为半个世纪后成长在东方国家的人,虽能感受,但仍然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精神状态。只是也在幻想,在已经逝去的青春中,如若也曾勇敢的`抛开一切教条去追寻内心深处的自己,会否将有不一样的收获。
阅读《在路上》的期间,手边一直对着美国地图,随着每一次旅途进行对照,不得不说这也是了解美国地理的一个意外捷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也可以有机会踏上美帝的国土,对那无数耳熟能详的风景人文来次深入体验。
这本书即是特定年代特定人群生活状态的重要诠释,其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人不断向前。这其实也正是我们的生活,幸福或痛苦,欢笑与泪水,说声再见,还需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