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23-06-22 作者:Monody 读后感

读后感需要简明的写出原文的内容,大量写自己的感受, ,为了使我们内心的情感及时记录,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完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楼梦的读后感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的读后感优质6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有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初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这就是我对这本名著的感受。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2

花了四十小时看完。从第八十一回到九十回这十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文笔和其他的章节风格迥异,但第九十回后貌似又变得正常了点。近代很多学者专家认为,红楼梦最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他只是参与了整理而已。但最后四十回写的不尽人意大多数读者都把矛头指向高鹗,骂他的”续写”是狗尾续貂,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甚至”附骨之疽”,”死有余辜”这类字眼都用上了……

特地去看了老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局,对比本书的结局,我觉得电视剧的结局更好。被抄家后,贾府便死的死,抓的抓,卖的卖:王熙凤病逝于囚牢中,死后被草席裹尸拖去葬于荒郊野外;宝玉被贾芸救出牢狱,提着当年黛玉送的琉璃灯,碰到被卖作娼妓的史湘云,当载着湘云的船要驶离岸边时,她撕心裂肺喊:二哥哥救救我,但宝玉除了痛哭流涕之外却也无能为力。惜春出了家,凤姐之女巧儿也被卖于青楼,幸得刘姥姥倾家荡产才将她救出。最后琉璃灯碎,宝玉目送押着忘恩负义之人贾雨村的队伍消失于茫茫雪地,经历这些大起大落的他才了悟”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随后遁入空门。至此,每人都有了各自的结局。最后一幕雪地上的人渐渐消失的戏,真是点睛之笔!真将这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点得透彻了。

而本书的结局似乎太过平淡:贾府被抄家,后又被特赦;宝玉因癞头和尚还玉后,才看破红尘跟了和尚一去不返;王熙凤在家中病逝;湘云觅得如意郎君却不久便守活寡……虽说大多数人物命运都以悲剧收场,但总感觉差点火候,没有大起大落让人彻悟之感。

红楼梦包罗万象,被称作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从诗词歌赋到民间习俗,从建筑工程到医疗用药,以及食物,服饰,礼仪等等事无巨细,囊括无遗,给历史研究贡献了不少宝贵的参考资料。作品本身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看现在不论哪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楼梦,在中华文化遗产上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很多人认为没有曹雪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一大遗憾。我倒觉得未必,曹公自言:事若求全何所乐。如同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因为断臂,美却得到升华。红楼梦未完,却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有时啊,缺憾,倒不失为另一种美、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3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从小便是如此。别人家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好多名著,而我却什么都没看过,什么都不懂。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听见同学们都在讨论世界名著的时候,我却在一边插不上话,那个时候,心里的那个难受啊~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哎~谁叫我小时候只知道看电视呢?

好多同学都喜欢看《红楼梦》,但是大人总说我太小了,不适合看那种书。

在高考之后,我终于有时间,也有机会阅读了这部巨著。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其实对《红楼梦》的兴趣是在看了《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开始的。很早就知道刘心武研究红学多年,而且他与别的红学家不同的是,他从揭秘秦可卿的身世开始,开创了一个独立的“秦学”。所以在《红楼梦》中,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外,我所关注的最多的人物就是秦氏了。

通过对她身世的揭秘,我们发现她的原型竟然是皇族中的一位格格!这个原型人物就是生活当中的废太子家的一个小女儿,她应该是在废太子第二次被废掉的关键时刻偷偷地送到曹家养起来的,曹雪芹在写作一部带有自叙性作品的时候就把这个生活原型化为了小说当中的秦可卿。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4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当我合上书页,人去,楼空,青山依旧,夕阳残红。细细咀嚼书中那岁月的故事,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在一曲红楼的陪伴下,凝望,成长……

亲爱的红楼梦,是你,一点一滴地教会了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5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看见一僧一道携宝玉下凡时在太虚仙境的大牌坊上看到的一幅对联。而这首对联,写的玄妙异常,其中的“假”,“真”,“无”,“有”四字更是很难真正体会。何为假?而何又谓真?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假。而何为无,又何为有?手上拿着的说不定是无,而心中想的则可能是有。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就存在着巧妙的玄机。

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真的只如曹雪芹所说,满纸只是荒唐言,又何从谈起辛酸泪。而作者不痴,所以这部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的这本书中的“味”。“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有读懂了这句话,从表面的假语中看出事实的真相,才能读懂真正红楼梦。

这句话,到底该如何解释。我认为,读了后面的故事,这句话自然就解出来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你把假的当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东西当作有的,而有的东西也成为了没有的。而这幅对联反过来读,意思也是一样。作者用这句话来提醒读者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于在乱象中迷惑了真意。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好多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有守住本心,才能解意,万不可无中生有,以假乱真。

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在第一回中就出现了,甄士隐接济了贾雨村,使他一举中第。而当我们分析他们两个的名字之时,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一个是“真事隐”,一个是“假语存”。而这正照应了这幅对联,而接下来两人的命运,也同样顺应了这句话。在第二回中,甄士隐解了“好了歌”,随着跛脚道人遁入了空门;而贾雨村,则在甄士隐最后的所居之所当上了县老爷。甄士隐遁入了空门,“真”变成了“假”的,而贾雨村却当上了县老爷,“假”的却又变成了真实存在于这个世上的。而纵观全局,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无疑是作者为了告诉读者真事已经隐去,而存在在表面上的只是假语。假亦真,而真亦假,红楼梦就在真假虚实中拉开了序幕。

而这幅对联第二次则出现在了第五回之中,当贾宝玉梦游仙境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副对联。而这幅对联,也点出了贾宝玉不寻常的一生。而曹雪芹真实(甄)的命运和归宿,也正是贾宝玉的一生经历。在梦境中,宝玉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看到了众人的命运。在万物凋零之时,“有”的变成了“无”的,“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而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听到了《红楼梦》曲,而这也揭示了贾府中人一生的命运。听完之后,宝玉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紧接着就发生了贾宝玉与可卿发生的云雨之事,而最后贾宝玉甚至在梦中遇险时大叫:“可卿救我!”说明这个梦境十分真实。而太虚仙境中的可卿,并非指的是秦可卿,我想应该指的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而在第五回中对于可卿的描绘则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而可卿乳名兼美,正是说明了可卿只是贾宝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且产生爱慕之情的三名女性(秦可卿,宝钗,黛玉)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并非指的是秦可卿一人。而在太虚仙境中经历的这些事,其实是“假”的,但是每个人的命运,却又真实的发生了。正好照应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当你以为太虚仙境中只是假的东西,无的东西,却又发现它们变成了真的,有的东西。

也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一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其中,功名利禄,金银,娇妻,儿孙才是真的东西,而神仙只是存在于神话之中,是假的东西。人生在世时,人们总觉得真的东西比假的东西要好。但当人归西远去之时,真的东西变成了荒冢上的草,妻子金银随风而去,儿孙也离开了你。而假的东西,却变成了好的东西。

而这也照应了红楼梦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遁入空门,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的东西已经凋亡散尽,而只有遁入空门的才得以保全了性命。真的变成了无的,而假的又变成了有的。人不应如此执迷于有的东西之上,看破红尘中的一切,心境空明时,便有了东西。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佛教思想。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在心中,而只有这些假的东西,才能长存于心中,永驻于世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头”,酒肉这些世俗真实之物,只是穿肠而过,变成了假的东西。而佛祖,这是一个虚的东西,却是在心中真正有的东西。佛教告诉人们获得幸福与超脱需要“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执念,放下理想,看破红尘,超然于世间。而一味追求“空”的人,却又会有“空执”。“空”,只是在人有的特别的经历经验之后,再回想自我,明醒己身的产物,它存在于刹那间。在那一刻之前,人是俗人,“有”的即为“真”的,“无”的即为“假”的;在那一刹那之后,才为真正的明悟,人才真正找到了“自我”,“有”变成了“假”的,而“无“变成了”真“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之中,江南金陵的甄家来京拜访贾家。这个甄家,在第二回中就出现在冷子兴的口中,甄家是个富而好礼之家,曾经接驾过皇帝四次。奇怪的是,甄家也有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少年,名叫甄宝玉,长得也酷似贾宝玉。而这也是作者的另一个意象,甄宝玉,贾宝玉,就变成了真假宝玉。而这两个宝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根据对联上所说“假亦真时真亦假”,我们则可以看出,其实两个宝玉亦真亦假,其实他们两个有着同样的本源—也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所以也就不存在真假宝玉之分了。而从接驾四次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康熙皇帝南巡不止四次,所以身为江宁织造的曹寅接待过皇帝四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甄府,贾府,一个身在江南金陵,而一个活在大都,这很可能是作者因为清朝时让人谈之色变的“文字狱”压迫,不得不避嫌才为之。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深入,贾府这个庞大的整体也看是走向了毁灭。而故事的情节也正如红楼梦曲中所说,贾宝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不遁入空门。而在贾府覆灭之前,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甄家却是被提前就被抄家,彻底的败落了下去。而根据对联所说,“假亦是真,真亦是假。”而贾府这个庞大的大厦,最终也受到了命运的惩罚,倒了下去,树倒猢狲散,府邸被抄,财产充公,有罪者(贾赦,贾珍)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家眷也被贩卖成了奴隶。一代巨族,贾家,就这样倒了下去。而它的命运也终究没有逃脱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样。在第五回中,当宝玉听见“红楼梦曲”时,应该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虚渺的东西,没有认真地去听,否则又怎可能悟不透。而红楼梦曲中的内容,最终也应证了太虚仙境前的那副对联,”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而就从贾府整体而言,一开始我们看到了表面上的荣华富贵,但也如对联所述那样,当你认为拥“有”荣华富贵是“真”的时候,却没发现其实那些全都是“假”的,是“无”的。而背后真的东西是虚无,是空。而这种空,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一种境界。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在红楼梦开始就出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帘之中,它贯穿了红楼梦整本书,它是贾府命运的主旨。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事都正如这对联所说一样。而这也是作者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人不要一味的追求执念,追求物欲,这样终究你认为有的东西也会变成无的。我们人生追求的应是空,看破红尘,使自己心境空明,看淡世间的得失。而这些,我想也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如此大风大浪之后得到的收获吧。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6

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有一个其他名着不能比拟的地方,就是它是半壁江山。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