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价电影的情感表达和影片的整体效果,结合实际的故事内容所写的观后感更有阅读的价值,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七事变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1
地点珠峰,海拔8800多米,没有补给,氧气消耗殆尽,有人艰难攀爬,最后登顶珠穆朗玛峰。你一定会觉得这种剧情只会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氧气瓶都不够续命的,居然还带那么多累赘,嫌自己命长吗?太扯了。” 但如果说这是史实呢?这就是史实,真的有那么几个人在体力,补给,氧气都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带着一大堆非补给品登顶珠峰,他们是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登山队。
只存在于电影中的剧情却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前辈们实现。而且登顶珠峰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挑战人类的极限,更在于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也必须是中国国土。珠穆朗玛峰差点不属于中国,珠峰的主权是争来的,只因五星红曾旗飘扬在珠峰8844.43米的巅峰,中国才拿到珠峰北坡的归属权。这便是《攀登者》的故事背景,《攀登者》国内定档9月30日,第二天便是建国70周年庆典,与《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这类致敬英雄、致敬时代的电影不同,《攀登者》像一道杠杆,用一群“小人物”的故事,撬动了一个大时代,更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堪称国民级“免检电影”。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换言之,登顶珠峰,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 1961年10月5日,边界谈判结束,中国得到了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归属权。这几年来,国内的电影市场开始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遭遇滑铁卢,甚至投资多少钱,亏本多少钱,时代终于站在了愿意用心拍电影的人的身边。
主演阵容中,有拍出《战狼》和《流浪地球》的吴京,有影后章子怡,有《红海行动》的张译,有实力演员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甚至连成龙大哥都来友情出演,有这么多愿意用心拍电影的演员背书,加之厚重的故事背景,对于《攀登者》这部电影,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它将成为又一个爆款作品。更让我心中为之一暖的是,《攀登者》关机仪式已经在珠峰大本营成功落幕,特别邀请了1975年第二次登顶珠峰的登山英雄桑珠,两代“攀登者”合影,一起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2019年,同时也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对于我们来说,《攀登者》或许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是一次国民精神和商业大片的完整重合,因为这个故事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够从积贫积弱再度走向强大。既然已经知道那些近乎泯灭在历史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又怎能忘记呢?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2
什么是幸福的家庭,无非是完整无缺的温馨的家庭,然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被无情的河水毁于一旦。
阳光明媚的天气,显得有些闷热,这么好的天气,人们心中只是对幸福美满的家庭充满憧憬,但想不到的是,美丽的想像画面后竟隐藏着一件悲痛欲绝的事——本完整无缺的家庭被无情的河水摧毁了、淹没了、吞并了。
看吧,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多么温馨,无时无刻都在一起,互相关爱。却在夏天的时候,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希望……
夏天的天气是炎热的,人们都喜欢去一个既省钱又舒服的地方游泳——江河。今天的江河看上去与平时似乎有所不同,原来是旁边多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小家伙看上去应该有七八岁吧,那么小的一个小孩竟然敢独自一人来江边游泳,人们都在猜想他应该是家中的小宝贝吧!
人们正当想得高兴的时候,忽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水面上出现了一个极大的漩涡,快把小男孩淹没了,人们都想上去营救他,但是水流太急了,无法靠近他。人们心里都希望他能凭自己的坚持游上来,能平安无事,但人们的希望都被急流冲破了,把一个生命彻底毁灭了,把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打碎了。
难道他真的要沉下去了吗?是的,江流是无情的,它把一个新的将来亲手断送了,这是残忍的现实。
4月15日,石台县中学1名高一学生与同学结伴擅自下河游泳,泥水身亡;6月3日,郎溪县1名初一学生不听劝阻,私自下塘游泳,溺水身亡;6月12日,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4名学生到合肥大学城内翡翠湖游泳,其中1名2002级女生预下水时不慎滑入湖中,约7分钟后被同行人从湖底救起,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都是也个个鲜活的例子,火红的生命就这样被那江河吞噬了,我们作为旁观者我们都为他们悲伤、心痛。而这种心痛的程度是永无休止的,它将浸入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一生。为了使社会减少悲伤之痛,增加快乐,希望各位同学能引以为鉴,不要别人再为你哭泣,家人为你而悲痛,朋友为你而叹惜。“宁欺山,莫欺水”,希望各位同学把它永记心中,时刻提醒自己,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江河已经淹没了太多的人才了,不要再让江河增加更多的罪恶吧!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3
一段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电影;一部老片,可以展现出民族精神;一番感悟,可以表达出爱国情怀。“七七事变”想必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小时候听爷爷讲抗战故事,上学后听老师讲抗战故事,长大了去博物馆亲身感悟抗战精神。而在观看了《七七事变》这部经典老片后,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
79年前的今天,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北平城外,卢沟桥畔,蜿蜒流淌的永定河沉淀了一个国家的血难,沉默不语的卢沟桥石狮目睹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的斗争。国难,家难,人难。今天,让我们再度打开久已尘封的历史,再次回到历史上的今天,鲜血染红山河,哀思祭奠恩仇。
七月七日,这一天我应该做点什么,因为它之于一个中国公民,就像阵痛之于新生,分娩之于母亲。我将重温历史,让它从宛平城、卢沟桥的那一页开始翻起,从29军37师219团还击的枪声中开始寻找,我的可敬祖辈们奉献和创造的历史荣光。七月七日,我必须让浮躁虚华的心在它面前沉静下来,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泪、有痛有乐、有屈辱与荣光的中国公民。伴随黎明清风的吹拂,我将捧起一首战斗史诗,一首刚刚被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的无名氏之歌,它是写给当年战斗在最前线的29军的伟大颂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委屈忍痛和平保,····立功报国在此桥!”
在它的雄壮节奏和音韵鼓动下,我没有理由不亢奋,没有理由不落泪,将一个男人的泪,献给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为理想而战的光荣先辈,这是一种荣耀,是我作为中国公民的莫大荣幸。我期待穿越时空的心灵感知,期待自己被物质文明泡软的心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和坚韧、执着而无畏。
在卢沟桥的石狮注视下,那片历史阵痛之地,国民觉醒之地,战士奋起之地,我们有责任带着一颗负疚的心,去那儿凭吊,去那儿缅怀,用心和魂去抚摸与眺望。当夕阳像先辈的背影一样投挂在我们的脸上,当夏日之风裹着刚烈传奇的故事扑面而至,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恭候与迎接,像一座石狮一样向它、向他们致敬,永远,永远,因为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4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抗战的壮举引燃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圣火。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令我为之愤怒的是,一些追随于日本人之后的中国军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竟说出“与日本人合作,中日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身为中国人,竟说出这样的话,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材料:武汉大学的路珈山顶有一个樱花园,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一些中国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摄影留念。一韩国学生问其导师:何故穿和服照相?导师苦笑,无言以对。
读罢材料,掩卷沉思,一股悲愤之流涌上心头。韩国学生的一句问话使导师无言以对,难道是导师回答不出吗?不是的。导师的无言,说明他对此难于启齿。我倒要问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盛开的樱花丛中,为什么一定要穿上和服?难道在这些中国青年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难道他们忘了是日寇的野蛮暴行曾经是中国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__;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5
1937年7月7日,一个令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日本,这个充满罪恶的国家,向我国发起进攻,企图夺下卢沟桥。
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奋起反抗,战士们拿起手中的刀向日本人砍去,他们愤怒、仇恨。经过激烈的战争后,卢沟桥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小日本终于被打退了。
可是日军并不甘心,准备再次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他们调兵遣将,不断的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祖国流血!”的口号。
可最终。中国战败了。在七七事件爆发后,全国人民都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战胜日本。中华民族觉醒了。经过8年抗战,8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中华人民拥有着崇高的气节。在电影中,宋哲元母亲大寿之日,日本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拒绝,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
中国人,并不是外国人俗称的“东亚懦夫”,中国人,只要一站起来,就会震惊全世界。中国就像腾飞的巨龙,飞速发展着。
七七事变观后感篇6
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古往今来,中国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中日关系也一直分分合合,战争不断,中日本已相对平静的关系也因近日来的钓鱼岛事件在此到达风口浪尖。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最大的、响彻中外的战争就是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场,遭受了难以计量的巨大损失。
昨天看了电影七七事变,感慨良深,我进一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事发原因,那是多么的无耻和可笑!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就像一个无赖,无理取闹;就像一个强盗,强抢中国;就像一个窃贼,深夜行事……可恶至极!
影片内容大致如此1937年的北平阴云笼罩。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扩张有恃无恐,平津危在旦夕。为了打通卢沟桥这一军事要道,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挑衅。7月7日深夜,日军以寻找一名士兵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被我守城部队拒绝,日军不断制造事端。引起双方交战。日军遂大举进攻卢沟桥,并进一步扩大战事,直逼北平城,华北十分危急。平津各界爱国人士,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纷纷奋起声援29军。蒋介石也发表讲话“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表明了抗日的态度。29军军长宋哲元,虽然上下逢源,但他有反抗日本的民族自尊,决定全面抗战。
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亲临战场,指挥战斗,给日军以重大打击。日军动用飞机、大炮,控制了中国军人的战斗能力,二位将军率军以死相拼,先后战死疆场,以身殉国,表现了一代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和不朽的民族精神。29军在日军的强攻下伤亡惨重,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出宛平城。在29军处境最艰难之时、张自忠挺身而出,只身留在北平,与日军周旋。北平的各界人士纷纷奋起抗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中华民族焕发出空前的觉醒,此等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我们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在分崩离析的思想中艰难跋涉。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社会心理都在从专制向民主,从帝制向共和转型。形式上的内战和思想上的内耗,其实远远没有解决中国人民族性的弱点和心理观的封闭。“七七事变”的发生,用最简单也最残酷的丛林法则告诉中国人,这个世界总有许多残暴和血腥,不反抗就会灭亡。
在21世纪,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日本军国主义在和平年代仍然阴魂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个以宽容、和善、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开始在一种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扞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70年过去了,之所以还在纪念“七七事变”,并不是仅仅纪念那个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日子,而是纪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所要怀念的英烈也不仅仅是“七七事变”中抗敌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态去怀念和反思。
现在,“七七事变”纪念日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寄托了中国人在近代和现代国际政治上太多的尊严和荣誉,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奋不顾身的守护这分尊严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