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4-02-24 作者:pUssy 读后感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书籍或文化背景,拓展我们的思考和观点,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1

当我们翻开《朝花夕拾》,透过鲁迅先生生动的文字、炽热的感情,仿佛能够看到他创作时的神态;时而沉静,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忧伤。文中的人物也鲁迅先生的描写下栩栩如生,善恶分明,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老好人”——衍太太了。

衍太太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邻居。她可“好”了,无论闹出什么乱了,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孩子们冬天吃冰,她笑着记谁吃的冰多,比赛打旋子时怂恿着记数……鲁迅写她的“好”我看在眼里,但其实我知道,这是典型的鲁迅笔法——反讽手法。她挑逗孩子看不健康的画,还教唆小鲁迅去拿妈妈的钱,变卖自家的首饰,然后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地散布流言,当孩子们跌倒时,还用烧酒调了水粉涂在伤口上,其实,这样做只会“火上烧油”罢了……这难道还看不出衍太太的心术不正吗?

可鲁迅先生并没有狠批痛骂,反而写了好的“和蔼”,写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我佩服极了鲁迅先生,他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着实令我着迷恋,不动声色地讽刺了衍太太的伪善,表里不如一。读者虽没有看到笔墨间的半点脏字,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她鄙视。先扬后抑,寓于褒的手法写出了衍太太是个多嘴多舌,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妇人。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便莫过于她了。

好人?坏人?鲁迅先生的笔触前不见古人,后者也难以追去,他笔锋的犀利,令我久久难忘,连那笔尖的韵味,也难以从心头抹去。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2

在轻松而快乐的暑假,我看了一本推荐书,他以一个少年和他的伙伴为主题写,简单而有趣,通俗而易懂,这本书就是《小水的除夕》。

西来小学放寒假了,这也意味着快要过年了。在寒假里,小水和刘锦辉、孙定远、小麦、熊一菲等同学发生了很多趣事。如派出所没有枪、方老师家藏了人、把羊藏到树上、炮兵不如爆米花、山羊飞走了等等。

最有趣的是把羊藏到树上这个故事。同学金剑明养了一只羊,过年了,家里人想把它杀了过年,他舍不得,便把羊偷出来了。金剑明拜托小水和孙定远把羊藏起来,他们答应了。小水和孙定远决定把羊藏在大槐树上,在中途,他们遇到了老徐师傅,他问小水和孙定远在干什么,他们慌慌张张地回答,最终暴露了里面装的是一只羊。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把羊藏在树上并养着。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了最有趣的故事,把不存在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看动画片那样,一个个景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吸引我继续往下读。不要认为故事简单,就没有阅读的需要。如果你这样想,很可能失去了一本好书。因为有的时候,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趣。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想法,所以,拿起以前忽略的书,读吧!那可能就是一本好书,只是你从没在乎它而已。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3

人,无非是生老病死,但是,在读了《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父亲的病》中,我对“病”这个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中讲述了鲁迅的父亲生病时找名医来治,却被他治死的事。鲁迅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来说明:“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是啊!这就是旧中国的'命!这种命是来源于病,中国人心灵上那种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这种病无从医治,只能靠自己,打破“建设,封闭社会”的铁笼,才能重获新生。

父亲的病,虽然不算特别严重,但在这些所谓的“名医”眼中,却是无所谓对待,终究是害死了父亲。其实,名医自身也有病,这病不会至人于死地,但会让人心慢慢坠落,变得狠毒、无人性。所以,只有正直人才是真正健康,其实心中有偏见,有不善的人,都是有疾病的。

医人先医己,无医治自己的心灵,再去医治他人。只有一个心灵健康,不持偏见,开放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鲁迅的时代是个迷信,狠毒与封闭的时代。衍太太在父亲即将逝世时还叫鲁迅叫喊,让父亲不得安生。陈莲河珍金奇贵,却毫无本领。在看到医治不得时,还说需查查有什么冤愆,说是前世的事。在这个纷乱而残忍的世界中,父亲在这些有“心病”的人中痛苦逝去,令鲁迅十分痛恨封建,痛恨心灵中的病,痛恨那些虚有其名的无能者。

病,心病,在封建中一一体现了出来,心灵的病,比一切更加残酷,更加地绝情。

医能医病,却医不了心病,只有自己,能让心灵之病去除……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刚听说要读朝花夕拾时我的内心对它是带着一丝抵触的,因为很多人都说看不懂。但直到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十分的好,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讽刺,以及对当时愚昧麻木的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呐喊。如其中提到长妈妈,鲁迅是对长妈妈十分怀念的,比如她为鲁迅买的书,但有时鲁迅却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愚昧,笃信鬼神,十分的迷信,这是当时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因为他们的生活困苦,所以不得不把精神寄托在神灵上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这跟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所描绘的闰土也是一样的。

还有一篇我记忆比较深的是关于鲁迅先生对于猫的看法,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杂文,作者透过形象的比喻,猫,鼠,狗介质不同的人,讽刺意味十足。是对当时的学术界的批评,也是对白话文的倡议,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篇文章。

还有一篇就是在我们语文书上的藤野先生,是记录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医事的事情,作者讲述了当时清国留学生在外国被欺辱,称为低能儿,并遭到无辜的排遣,嫁祸,冤枉,同时塑造了一位医学老师藤野先生,他对人公正,为人真诚,正直,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但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感悟,让我们一齐去领悟,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个社会。

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5

鲁迅,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以文笔犀利、诙谐著称,可谓是近代中国黑暗社会中的一支醒世之笔。而在读过《朝花夕拾》后,我认识到,少年时与青年时的经历正是促使鲁迅先生后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外加《小引》、《后记》各一篇。其中《狗、猫、鼠》中,交代了鲁迅仇猫的原因,仇猫实际是鲁迅先生对猫一样凶残奴性角色的讽刺与厌恶,也是他对现代评论的感情由来;《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先生对违背人伦,毒害社会的“孝”的讽刺,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猖会》则以童年看会经历,含蓄的表达了他对封建教育与思想的不满;《无常》中,活泼可爱的无常鬼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广大人民的喜爱,更有力地批判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竟使广大人民要到阴间寻“公正的裁判”。鲁迅先生之后的求学历程,则铺就了他通向革命的一条道路。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用文学唤醒人们是必然的。因为他童年时无论美好或否的记忆,都化作了他之后前进的力量,鲁迅先生善于从中汲取教训,思考探索,对现实有进一步的认识。即使痛心,也能决心改变。

“朝花”虽然“夕拾”,但却并不晚。只要能领悟,总结经验,将回忆化作力量,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

当然,“回忆”并不单指个人,祖辈与父母的回忆,国家与民族的回忆,都能给我们力量。

纵观古今,每一个王朝的覆灭,总能让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清明治国。如秦与汉,隋与唐,元与明,皆是如此。新中国的大步迈进,也是以旧中国的残酷记忆为力量,走上复兴之路。

而横览各国,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若不从历史回忆中总结经验。国家也不会长治久安。这就是全球推行历史教育,要求人们了解历史的原因。

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个人成长,将回忆化作力量,都是人们必备的功课。

伟大的诗人杜甫,饱受国破家亡之苦,可他却没有因此颓废消极,而是满怀救国的决心与志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他的诗句中,书写出了杜甫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步步成长。

总而言之,回忆亦或美好亦或悲伤,能阻我们前进又能给我们力量。对于美好的回忆,一味沉溺只会滞留不前。对于悲伤的回忆,一味伤痛只会抑郁难行。将回忆化作力量,实是人进步的上上之策。

过去的只是回忆,而我们需面对的是将来。将回忆的包裹卸下,只留下经验与力量与我们同行,我们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