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的红星读后感推荐8篇

时间:2023-09-01 作者:Brave 读后感

我们在阅读后,不禁沉浸在浓烈的读后感中,书中的感悟,成为我们独特的读后感经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闪的红星读后感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闪的红星读后感推荐8篇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1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访红军的西方记者。作为记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寻真相。在这片他逐渐了解并热爱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国饥荒爆发和腐败的人地社会现象。

要前往西北的苏区,他必须穿过蒋介石政权的重重封所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有非常多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国_是一些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真的准备和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诺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险阻进入了苏区。

斯诺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和那些伟大仔领袖人物。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他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_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_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让全世界知道了为什么红军没有任何军事物资却能继续生存并扩大队伍。

这正如“红星”这个字其含义:中国_及其领导的红色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2

本书述说了一个叫潘冬子的孩子,从一个七岁的孩童,发展为一个光枯的束缚军兵士的故事。文章语言死动俭省,情节清楚了然:小冬子本是一个天实绚丽的孩子,身世正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本应该正在父母的呵护下康乐、无忧无虑地发展,然则,田主的削剥,和铤而走险,以至猫鼠同眠的乌暗社会没有息地强制贫人们。冬子的爸爸由此参与赤卫队,将大田主、大坏蛋胡汉三抓获,却没有慎让他逃脱了。后往,第五次反围剿掉败,赤军长征,冬子爸爸随着赤军走了。当赤军方才走上长征的道路时,那些田主官僚死灰复燃,疯狂反扑,冬子妈妈牺牲了,冬子转移到了宋大爹家。胡汉三又投奔了日本鬼子,更严酷地毒害贫人,单手沾满了反动兵士的鲜血,宋大爹没有幸被捕,冬子这颗反动的幼苗,再次转移到了茂源米店。然则,米店的沈老板倒是一个没有合没有扣的忠商。他没有但往米里掺沙子,还囤米居奇,高台米价。为了没有让愤喜的贫人们买米,便串连官府,结果,正在这些人渣莠民的屠刀下,一个没有幸的、饿饿的孩子被子弹活活挨死……没有久,沈老板又串连上了胡汉三,冬子巧妙地对于了胡汉三,然后正在米店里放了一把愤喜的水焰,怜惜出有烧死这走卒胡汉三。

后往,冬子被好意的姚公公收留了,这时候内战爆发,冬子正在姚公公的辅佐下,避开了“遭殃军”的抽丁,冬子长大了,成了光枯的束缚军兵士。当他还乡时,正好赶上了收捕胡汉三的时辰,冬子冲到最前里,怯擒胡汉三。末端这个杀死过无数反动兵士的大刽子手,被正义的子弹处以死刑。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没有能沉寂。我们今天幸福的死活往之没有易,是赤军兵士用死命换往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顾惜。当碰着艰苦和挫合的时辰,我们要像东子爸爸那样没有背艰苦垂头,以顽强的毅力和脆定的意志往挨败它;正在碰着艰苦或危险时,我们要像东子妈妈那样自告奋勇,献出自己的一切;正在死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东子一样,时刻没有忘自己肩背的重任,宽厉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顽强拼搏的精力,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好汉!

这部反动影片,像导航的灯塔,照亮我们止进的道路;又如战争中的军号,催促我们振奋背上,怯往曲前。它,便是我心中的一颗星!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3

红军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在美国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把他们描述地如此伟大动人。在他的笔下,我看见了祖国曾经的懦弱,老百姓曾经的无奈与痛苦。他以一名记者的身份为我们展现了红军曾经那颗不图名利,爱国爱民的炽热之心。

在书中,作者埃德加·斯诺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关于毛泽东爷爷的故事,并给予高度的赞美。这让我深刻地了解到毛爷爷不平凡的经历和他对红军的热爱。在他与毛爷爷的对话中,作者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读到这段话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毛爷爷为了祖国而不辞辛苦。顿时,我又陷入了深思,我们青少年也能像毛爷爷这样吃苦耐劳,这样懂得利于时间吗?我想大部分不能。当今社会太多青少年用手机来打发时间,虽然也有人刻苦勤奋,但却少之则少。我们应该像毛爷爷一样懂得利用时间,并学习他那种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

除了像毛爷爷这样爱国人士以外,书中还提到善于指挥的朱德,为人民着想的周恩来,严于律己的彭德怀,还有许多意气风发的红小鬼们,这一个个有着如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者曾用鲜血为身处黑暗之中的老百姓们,点亮一盏盏明灯,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

他们什么都不图,他们只是希望祖国的未来能更加辉煌灿烂。这种无私的人难道不令人感动敬佩吗?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谁带给我们的呢?这一切啊是那些红军小将士们用生命拼死拼活带来的,是那些热爱祖国的优秀领导者绞尽脑汁想出一种治理方案带来的,这一切并不是说来就来,而是要用毛爷爷口中的统一和决心这两者,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集体具备了这两者就有胜算的可能。此时此刻,我只想说:我们不能忘掉国耻,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应当心怀感恩之心去努力,去奋斗!

感谢那些曾为了我们而奋斗的红军战士们,我向你们致敬,愿你们在天堂里被天使呵护。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4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_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_”、“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 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5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以下简称“红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但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

初读时还是中学时代,那时读书求快,一本书两三天读完最后留下就是模糊的印象。“红星”给我的初读印象就是这本书没有啥逻辑絮絮叨叨却很总有一种很密实的感受。

再读“红星”是工作三年后正面临着新的职业选择,一项考试要求写本自己喜欢的书。当时第一个跳出来的就“红星”,正好手边也有一本。匆匆一读上场阵亡,而后真的细读了一遍。这次读完之后,那种密实感的源头终于找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采访,“红星”所展开的是一个神秘领域,简单直接写实的风格迥异于我们熟悉的新闻体,没有先入为主的情感铺垫,没有自以为是的讲理说教,更没有花样百出的故事新编,一切都建立在眼所见、耳所闻。最重要的是不设立场,不立旗,不求文章的前后呼应圆满。

不过,二刷三刷之后让我特别疑惑的是,“红星”所写的内容已经不再是秘密,但为何读起来仍有一种新鲜的味道?

最近的阅读是一次类考试,公司要求大家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读后感,“红星”又猛地跳了出来。我想了想,得搞清楚那新鲜的味道藏在哪儿。

不同年龄读书的体验不同,这一点在清朝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曾有很形象地论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去阅读其所得也自然不同。

中年“望月”,总会看得全面深入些吧!

没想到半个月只读了三页。我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开会,孩子需要陪伴、朋友们小聚!当然这都是借口,最主要的还是和手机这个最大的“敌人”搏斗。好在有一个小目标,终究还是慢慢地读了进去。

万万没想到,读到66页(董乐山译版),我的谜题就解决了。关于阅读的疑问其实都隐藏在文字之间,成功的作品其实是把答案写在最前面。往往当你读完全篇豁然开朗之际,才会明白开头那些看似无聊的文字是多么意义深远。

66页最后几段文字是这样的: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唿:“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对!“青年”这个词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词。这一刻,我忽然有一种战栗感,很多文字浮现在脑海中。往回翻页,一段段文字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地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

在这里我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这个青年正在洗澡……他微笑着,好像有什么秘密的好玩的事情似的……

我又进一步知道他姓姚,二十二岁,当红军已经六年了。六年!他该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讲啊!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可是,这第一次遭遇不过是少年先锋队以后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开端而已,因为我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得生气勃勃精神。

如此新鲜,如此富有活力,青年中国,青春的味道,向着埃德加·斯诺扑面而来,八十多年后的我感同身受!

解惑之后,以后的阅读就有了别样的滋味!透过一名从国统区进入尚在雏形边区的美国记者之眼,我们看到是一个“红星照耀下”的青春中国。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oh~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对于埃德加斯诺和千千万万为中国未来思考忧虑的人们来说,这“夜空中最亮的星”就是那颗闪闪的红星!

那群刚刚从艰苦卓绝的长征走来,进入到贫瘠荒凉的黄土地的青年们,所追寻的,所坚守的,最终成为了今日中国源起。此时回首,在“红星”照耀之下,历史的脉络如此清晰可见,关于今日中国的答案尽在其中。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6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巨著,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记录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都是荒弃的天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一九三六年,三十一岁的斯诺,一位孤单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至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的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心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经过这趟“红色旅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7

大诗人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祖国,是多么神圣的字眼!《闪闪的红星》就是作家李心田对祖国深切热爱的赞歌。

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纠纷也同样严峻,正是人们生活最为艰苦的时候。本书讲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从七岁到二十二岁的成长历程。七岁那年,潘冬子的父亲随红军到延安前线打仗,母亲为守护家园英勇牺牲。冬子双亲不在,成为了一名实际意义上的孤儿。但是游击队却为他找到了另一个家——宋大爹的小茅屋,冬子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风雨,六年的春秋。宋大爹教他识字,让他学习,带他上山,领略青松的品质。

六年的经历,让潘冬子学会了爱国,培养了敢爱敢恨的气度。好景不长,恶棍胡汉三捉走了宋大爹,目的是为了捉拿红军的家属,也就是冬子。冬子又被送进米店当学徒。在那满分作文网里,冬子看尽了沈老板的十恶不赦,他不顾百姓死活,奴役百姓,剥削贫苦人民。冬子厌恶、痛恨沈老板的恶性,几经周折,他逃出了米店,独自上了延安。在许多同阶级人民的帮助和照顾中,冬子最终顺利到达延安,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在冬子十六年的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子被姚公公救活的那一章。姚公公一家收留了冬子几个月,为他疗伤,把他当作家人。这一家人让我了解到当时老百姓的淳朴和善良,和凶恶的武保长形成了鲜明对比,武保长丝毫不顾他人死活,简直像是一头野兽,他毒打冬子,差点伤了他的性命,足以显见,在那复杂的年代里,人性也是多样的,复杂的。

特殊的时代让潘冬子学会了坚强,造就了他的高尚品格。冬子是我的榜样,他让我懂得:当困难向我们袭来,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不畏艰难,这样才能有巨大的成长。

闪的红星读后感篇8

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感慨万千。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个外国记者的口吻,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通过对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生活和战斗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斗志,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的红军精神。该书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书中讲到__、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平凡,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一颗为人民奋斗的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缔造了新中国,造就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作为领导人,他们毫无领导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爱国之心。他们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为何如此爱戴红军,那朴实话语动人心弦:因为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万千将士的忠骨上,今天我们的生活幸福稳定,不是应该庆幸,应该感动吗!不是也更应该珍惜与奋进吗?我们出生在二十一世纪,新中国已建国70周年。国家的强大和安定,给了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我们养育在温室中,我们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我们负重前行。如此成长的我们,常常因为事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受挫和打击就使我们退缩逃避,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不是想着怎么去面对和克服,却像是一个懦弱怕事的逃兵。遥想如果当初红军战士们在长征初始,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也说一句“我不去”,那怎么可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试想,我们贪求安逸萎靡不振,怎么能承担肩上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如何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如何能让为国牺牲的先辈们得偿所愿!

长城万里,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今时今日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啊!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军,那些年代的战士和有为青年不是都无所畏惧,勇于奉献,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吗?就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毅然投身革命事业,《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无论是红军、林道静、志愿军战士,他们都为着自己的信仰勇住直前!

当看到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举行的盛大阅兵时,我们的人民军队像钢铁长城般豪迈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倍感兴奋和自豪,更有一份责任在心。先烈们用血肉为我们打造的美好江山,我们要将它长长久久的维护好,并且要建设的更加强大来回报他们!作为年轻的我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