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读后感参考5篇

时间:2023-08-01 作者:Fallinlove 读后感

在书籍认真品读之后,相信大家都是要好好记录读后感的,优质的读后感是需要结合书籍的实际内容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草木染读后感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草木染读后感参考5篇

草木染读后感篇1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草木染读后感篇2

很有幸拜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如人。汪曾祺不仅是一个厉害的小说家,散文也十分优美,在这本书中,他表达着对大自然里的事物,自己独到的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入手。描写着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记录着各地乡情民俗;谈论着各式草木虫鱼鸟兽,还有对辞章典故进行考究。同样,在他作品里充分表达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回忆,那是一种多么美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汪曾祺老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的草木虫鱼鸟兽,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使我浮躁的内心慢慢变得平静下来。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每当小学放暑假的时候,都会回到村里面和爷爷一起住一段时间,与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挖泥鳅、钓鱼、打鸟、掏鸟窝、摘西瓜······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并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然而回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每天是否由于过于匆忙和沉迷于网络之中,而忽略了生活的乐趣了?热爱自然,亲近草木虫鱼鸟兽,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努力,休息的时间,就需要放下手机,走出去,亲近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美好。这样子,才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不断的前进,又能陶冶性情,使得自我更加完善。

草木染读后感篇3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搞打砸,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如何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草木染读后感篇4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草木染读后感篇5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