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记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5-06 作者:pUssy 读后感

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名著思想的了解,大家都习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对书籍中内容的想法,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始皇记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始皇记读后感6篇

始皇记读后感篇1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样样精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把各国的兴衰都展现出来,让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仅这样,里面的人物刻画看得栩栩如生,让我知道每个人的谋略,每个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没看之前觉得秦朝不是很强大吗?它把另外几个国家全都统一了呀。势力不够大吗?看完后我知道了,这个秦王赢政小时候因他爸爸成了赵国的人质,所以在赵国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的城府渐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记仇。暴躁。在还未统一六国时他有励精图治的目标,可是统一后不久,秦始皇就开始放纵自己了,不再像原来那样努力而是甩了手,原来百姓们还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钱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宫,百姓生活开始艰难起来了,可是正在享乐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地来临依旧如此,并且脾气非常暴躁,一不顺心就残杀百姓。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告诉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发奋图强吗?要想让自己国家长久,一定要爱戴自己的臣民呀!”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刘邦为人很好很宽厚,喜欢结交好朋友,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会以礼相待。而项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爱交朋友,很阴险脾气也挺暴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因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刘邦由于他的性格和举止赢得了别人的爱戴,大家都追随着他。用现代话说“人缘好”。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忘恩负义的。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的妻子吕后心狠手辣,皇上渐渐没有喜欢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远了,刘邦像把戚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吕后并没让戚夫人得到利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已经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吕后并没有放过母子俩,并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双耳双眼,放在坛子里丢在猪圈里,这简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别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会有报应的。

史记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对待别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别人等等。

始皇记读后感篇2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其父异人(子楚)是秦国在赵国的质子。嬴政在赵国9年受尽欺辱,回到秦国后,发奋读书,13岁即位成王,由生母赵姬和仲父吕不韦辅佐理政,22岁亲政,逼死仲父,后经历10年战争征服六国,39岁完成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他统一了车轨、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建造了秦长城和兵马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一生五次巡游,卒于巡游归途中,享年50岁。

本书短短不到200页,却记述了秦始皇的生平大事及其重要人物。很多人和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只写下几个我从中知道的故事吧。

秦始皇与韩非。《韩非子》的作者韩非属韩国贵族,更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著作的《五蠹》和《孤愤》深受嬴政喜欢,他“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策略更是与秦尊崇的商鞅法治治国不谋而合。韩非和秦丞相李斯同是荀子门下的学生,李斯受命去韩国邀请韩非,受到韩非严词拒绝。秦王嬴政非得此人不可,于是派大军兵临韩国城下,刀兵相见只为韩非,终得之!然其得之而未惜之,大臣之间的尔虞我诈,嫉贤妒能,秦始皇的刚愎自用,肆意猜忌,韩非被治罪入狱,同学李斯借机送毒,韩非就这样冤死狱中。

怒斩众臣。常常看电视剧里众臣进谏,盛怒之下的君王要杀之而后快,可最后总会冷静下来,或有人求情,或自找台阶,众臣幸留一命。到了秦始皇这,哪管三七二十一,27位亲信大臣齐刷刷的掉了脑袋,尸体就堆积在宫殿门外,以警世人违逆之罪。话说,秦始皇不满其生母所为,将赵太后幽禁雍城三年有余,众臣劝谏其接回母后,不想就这一跪就一命呜呼了!好在,沧州游客茅焦无惧生死,直言进谏,申明大义,晓之以理,秦始皇撤销禁令,接回太后,并厚葬众臣于龙首山,亲自题词“会忠墓”。

高渐离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时,好友高渐离亲自为荆轲击筑壮行的曲子,歌曲可以重奏,而故人却不复再见。燕国被灭之后,高渐离就隐姓改名燕大,成为大户人家的佣工,并时常被主人击筑的声音吸引,久而久之,被人发现为击筑高手,然后来到了秦始皇宫为王击筑,秦王知道了他就是高渐离,挖去高的双眼,继续为王演奏。高渐离嘴上感谢秦始皇不杀之恩,心里却暗自决心刺秦报仇,他努力练习方向感,常常谦卑笨拙的撞在台阶上以让秦王放松对他的警惕,同时放铅块在筑里,只等时机一到给秦始皇致命一击。机会来了,秦王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他将铅筑用力甩向秦始皇,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快速一闪,铅块击中了一名侍卫,刺秦还是失败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是非,后人众说纷纭,但从这几个故事中,彷佛也能感受几分他爱才用才的治国谋略和多疑怪戾的暴政之举,还有他居高临下的孤傲和身边无尽信之人的悲哀。

始皇记读后感篇3

读史可以明智,可以滋养品性,可以开阔胸襟,可以涤荡情怀……从小了解历史,就是在心灵里种下一颗好奇历史,想了解历史的种子。

最近我读完了《历史穿越报——秦始皇》,这本书讲的是秦始皇那风风雨雨的一生。

嬴政(秦始皇原名)本是秦国皇室,却在赵国出生,父亲在他 1岁时跑了,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幸中的万幸是,在13岁时,因为有仲父吕不韦的帮助,他回到了秦国,并当上了皇帝,但他还年幼,好在有母亲和吕不韦的.辅佐,但后来,母亲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又过了几年,嬴政22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掌控大权了,但他接下来就可以享乐了吗?不!他的野心可不止是坐上皇位,他要统一六国,于是秦始皇便求贤若渴,重用了一大批人才,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短短九年就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虽然他统一了六国,但百姓们却不怎么爱戴他,因为秦始皇称帝之后凶残成性,不把老百姓们当人看,当他们是奴隶,修长城、修皇陵、坑道士、焚诗书,搞得天下民不聊生,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人说秦始皇功绩勋勋,也有人说秦始皇有很大的过错。功就是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也统一了货币。他的过也不小——平时平白无故的屠杀百姓,让百姓们不分昼夜的为自己做事,结果许多人都被活活累死了。最后秦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人有勇谋,有策略是大本领,但走向成功后还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民主、善良、亲民才能走得更远。我想当今社会也一样,要有一颗友爱的心,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历史,从中懂得更多的知识和它蕴藏的道理吧!

始皇记读后感篇4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始皇记读后感篇5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年级的学生,去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天空中,小雨飘飘洒洒,车厢内,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了汽车,我们首先走进了一号坑。这一刻,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威严征服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震惊,我呆呆地望着坑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因为它们在土里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后被氧化,所以原来身上的彩釉都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浑厚的古铜色。它们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离开一号坑,我们来到了二号坑。这里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兵俑们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不知不觉地,我们又进入了三号坑。这里保存着出土最完整的兵俑以及青铜兵器。兵俑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它们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

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不但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而且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始皇记读后感篇6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从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逐步提升,经秦惠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于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进行合纵,力图削弱秦国,然而,秦王嬴政广纳天下贤士,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地形优势,引敌入秦,六国军队连连败退,在各诸侯国疲敝不堪之时,秦国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一、“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 .niubb.net 战乱,即使是可怜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历史是秦始皇威权统治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秦始皇制定了诸多维护封建统治与国家统一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首先,首创皇帝制度并规定皇位世袭制,秦始皇自认为他使天下安定,功过三皇五帝,故应称呼他为“皇帝”以显扬他的功业,并规定“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实际并无实权,其职责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皇帝在是真正主掌国政大权的人。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守、尉、监,并称百姓为“黔首”。

二、在经济方面,通过对度量衡、钱币等的统一,“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政策的实施及驰道的修筑,方便了国内经济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在军事方面,将天下兵器收之于咸阳,派蒙恬率兵攻打驱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夺取了陆梁地区,设置桂林等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较好的缓解了威胁秦朝统治的内忧外患,维护了秦始皇的威权统治。

四、在文化法律方面,他统一了文字;尊崇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执法,实行焚书坑儒,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的实施,秦朝政治稳定,外患缓解,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疆域也有所扩大。然而,这看似稳定的表征却遮掩不住其本质的脆弱,秦始皇一些措施的实施,早就激起了民怨,为秦朝此后的衰亡埋下了深重的祸根:

①严苛残酷的法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重视以法治国,主张严酷执法,无辜百姓含冤而死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使百姓畏于皇帝而又怨恨皇帝,随着民心的失去,统治的根基就渐渐丧失了。

②繁重的徭役、赋税:秦始皇为控制皇子、功臣,为修建奢华的宫殿,为了修建一个“与天地日月同辉共存”的庞大陵墓,便在民间严罚苛税;为修筑万里长城,他征发大量平民百姓来到边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姓怨声载道,而皇帝仍不自省,统治的基础便开始动摇了。

此后一部分描述的是从秦二世胡亥继位至秦朝为汉所灭的历史。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便成为秦朝的衰亡史。自从秦始皇被安葬咸阳城后,百姓无不希冀下一位国君能是一位贤明仁义的君主,然而,秦二世胡亥不仅延续了其父在位时的政策,而且施法更加严酷,滥杀无辜。他依然大兴土木,重修阿房宫,为安抚外族,需屯兵存粮,于是从各郡县征调大量粮食,民众叫苦不迭。在此情势下,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四方豪杰并起而立,失去民心的秦军在于楚汉军队的交战中连连败退,为防灾祸临身,丞相赵高与其亲佞密谋并成功诛杀了秦二世,后将子婴立为秦王。然而此时的大秦王朝早已风光不再,子婴在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后,即被攻入武关的楚汉军队所诛杀,以此为标志,秦王朝最终灭亡。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概括来说应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国君都存在着高傲自大的个性倾向,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不懂得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背弃了实施仁政的王道;他们为满足一己之功而从不审察政治的得失,用“攻天下”之法来“守天下”,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他们禁止读书习文而实行严刑苛法,重视诡诈权势而抛弃仁德信义,用残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儒家学说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王朝的早衰与灭亡便成为了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