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对书籍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看法,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交流和讨论,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母亲的手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母亲的手读后感篇1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怀念母亲》。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老爷爷,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文章以散文和日记的形式诉说了华人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季羡林老爷爷六岁就离开了生母,寄养在叔叔家。六岁啊!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六岁在干嘛?在妈妈怀里撒娇,讨价还价买零食吃,跟爸爸嚷着买玩具……季羡林老爷爷打六岁起就再没见过母亲,再没感受过母爱是什么滋味。
读大学,父母相继离世,他的世界更孤独了。在他初到德国时,便一直思念着母亲和祖国母亲。这种怀念一直很强烈,这种怀念令他不得安然入睡,正如他日记中"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就这样,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季羡林老爷爷渡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看完文章,我慢慢的合上书,心潮澎湃:季羡林老爷爷是怎样在欧洲渡过十一年的呢?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有父母宠爱着我们,关心我们。一旦我们磕着了或是碰着了,父母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可我们呢?可曾为父母做过什么?可曾也想着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老时才懂得去关心,不然我们就会抱憾终生。不要再等了!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吧!
语文老师的话:
李高阳同学是我班的学习标兵,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为班上同学树立了榜样。这篇考场作文语言朴素率真,一气呵成,在读中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扪心叩问,突出了感之主题:"不要再等了!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吧!"
母亲的手读后感篇2
母爱,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一段不可或缺的感情。尤其是女孩子,有时候母亲是自己最好的伴侣,虽然会在青春期时有过拌嘴,有过矛盾,但是有母亲在总会有一个臂膀,一份儿依赖。不同于友情也不同于爱情。母爱的无私,有时会比前两者更为壮烈,更为勇敢。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到,一个母亲有着怎样的能量去保护自己的儿女,一个母亲有怎样的坚强去面对各种未知的恐惧。
俗话有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或许只有做了母亲才能去体验一个母亲的苦楚与辛酸。而作为一个“未婚先育”的单身母亲,以及在生产之后带着孩子嫁人的母亲,其中的困惑与艰辛恐怕又是一个普通母亲不能体会的。而英国作家莎拉.查利斯的《困在回忆里的母亲》简就是这样一个人。
然而她所操心的并非是一个青春期懵懂无知的女儿,而是一个与她有着相似命运却有着不同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女儿。即使自己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孩子与丈夫有着明亮的未来,却因这份儿相似将她又拉回那个命运的盘旋路口,夹杂着痛苦、夹杂着懊恼、夹杂着心酸。但是,这些痛苦的经历却并非让人心酸,而是面对着相思,女儿所表现出来的不理解,排斥等诸多情绪,让她更为痛苦。如果她能知道后果,她还会选择相同的路么?这让人不能去想象。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导致着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亦是不同,就如同书中的简与弗洛这对母女。如果这两人没有之间的血亲关系,前面那句话可能成为二人之间这种矛盾最好的解释。但是作为相依相亲又相斥的母女,我们可能不能用时代的不同去解释二人之间的分歧了。之前有很多的案例,比如母女都是不尽相同的爱上一个同样的男子,即使女儿百般的避免去走母亲相同的道路,但是无论怎样去挣扎去“鄙视”自己母亲的态度,最后又都回到了相似的情节,“你就是她,她亦是你”这种怪圈。这种事态的形成可能取自于母亲本身的一种回避与盲目,取自于女儿本身的一种叛逆与挣扎。二人皆有自己的苦楚,二人皆有自己的不被理解。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更在于母亲。
其实这种悲剧式的爱,来源于不被理解,而这种不被理解源于不沟通、不够坦白。母女二人既然血脉相连,既然心心相通,既然关心如己,何不抛弃胆怯、抛弃担心去面对自己的“过错”与“失误”呢?
母亲的手读后感篇3
学习了《母亲的纯净水》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许多,贫与富只是口头上的意义,主要是你要自我看得起自我。
文章主人公的母亲媒介体育课都给女儿一瓶纯净水,当女儿发现母亲所谓的“纯净水”原先是凉白开而闹情绪时,母亲对他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使她认识到了思想上的错误。并用自我的奋斗改善了生活。
“再穷,也得看得起自我。要是自我看不起自我,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是啊,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想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一个倍受世界瞩目的大国,是因为我们把贫穷当成了提高的动力。如果把穷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能够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心意—甚至,还能够把它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就是这样一瓶“纯净水”,演示了母亲高尚的心灵,也让我明白:穷没什么,它不是光荣,也不是耻辱。如果,我们做不了物质上的富翁,那就做精神上的富翁吧!
母亲的手读后感篇4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x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母亲的手读后感篇5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正是作者朱德笔下那个不停劳碌着的母亲吸引了我。
文中,作者不仅爱母亲,更是敬佩母亲的性格。母亲一生都没有脱离劳动,特别勤劳。她身形高大,力气也不输于一般男人,她可以做许多男人做的事。在朱德眼中,母亲是万能的,仿佛有了母亲,就不会惧怕一切困难。
文中的母亲能把看似一般的东西变得不一般。比如,她可以在严重缺乏粮食的年代,做出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使全家人吃得滋滋有味。作者把这些小事都深深地记在心里,通过这一些的描写,我能感受到那时农民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更多的是暖心。
这位母亲还拥有很多母亲都有的特点——节俭,由于她的聪明能干,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也能让全家人吃饱穿暖,自己种田种菜,自己纺纱织布,一件衣服往往要几个人都穿过了才舍得扔。尽管生活那么艰苦,也不对生活有过任何抱怨。
母亲对待儿女们也十分和蔼,但又很有原则,不允许她的孩子染上一点不好的习惯。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么贫穷的母亲保持着一颗乐善好施的心,经常周济比他们更穷的亲戚。
战争年代,他们一家人被迫分离,而母亲依然坚强。战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之心,母亲总是在全力支持着,为了革命,朱德多年离开家乡,甚至没有音信,母亲给了儿子很多理解和慰勉。这样的母亲是多么地深明大义!我为作者能够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深感到幸福。
母亲的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作者心里,作者在文章结尾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从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民族和党。这样的伟大母亲于是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我们的革命领袖朱德。
文章中的母亲那能干、仁慈、坚强、节俭、大义深深地吸引到了我,所以我最喜欢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