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2-25 作者:Kris 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展示读者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3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似一股清流,每读起来,便使人心静,让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书中静静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梦为引,飘渺而又真实,好像失去是一场梦,但梦回到现实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杨绛在1997~1998年是怎样挺过来的,接连失去至爱的女儿和老伴,杨绛用了最为平和的文字,却给人传递出无比心痛的感觉,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却是至亲至爱的失去,痛又无助,但还要坚强的活着。

书中满满是回忆,满满是思念,思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虽常说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但是美好的回忆会让我们心存感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会给我们以动力和方向。话说回来,现在是未来的回忆,我们的现在能否成为未来的动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忆?所以珍惜每一个现在,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生活变的有意义!痛苦的也好,快乐的也罢,在未来,这一切都将是故事。

失去亲人后,杨绛开始回忆他们三人的生活。从她与钱钟书先生的相识相恋开始,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补,两个学者、文人,在艰难时期异国求学,却能苦中求乐,不卑不亢。后来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发现,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剂,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则会两相宜,当然得会善于取舍、善于选择;如果安排不当,优柔寡断,生活琐事就会侵占工作时间,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导致生活不开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两头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规律,代代相传也是必然,怎样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顾的很好,则是智慧。

他们回国后,赶上了革命,杨绛夫妇没有选择逃离祖国,即使没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静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们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他们就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这比单纯的高喊爱国更加爱国,用切身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夫妇一生坎坷,但在书中,她对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对经历过的苦难只是简单略过,而对于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和美好却历历在目,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许这就是幸福!

读完整本书,就像杨绛所说的,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记录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4

“人生不如意之事很多,我只念其一二”。今天听过最有意义的话,记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过这漫漫岁月。

真是好巧,刚翻出一篇旧文章来正准备另存为新的稿子,结果发现居然是北京生活记录的第一篇。而上段话正是那篇的结尾。看着自己当初来北京的一些体悟,还有文章中出自杨绛的这句话,真感觉缘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脱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抚了一顿。

看这本书前,对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两位学识渊博不求名利的两位老人。看过书后,对两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许多细节,譬如爱书如命又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朴实平和与世无争的处事风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经营生活和婚姻的小细节,也让我这个准妈妈有了颇多感悟。

在书中,杨先生大致叙述了从夫妻俩去英国读书,到后来回国,经历各种战争家庭生活。虽然有时候时局危急物资紧张,一大家人挤在一套房里应该也不很不容易,可是从文章字句中,却没有一丝辛苦艰难的感觉,所有的困难像一阵微风,吹过就过去了,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度过那些艰难甚至惊恐的岁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国破家亡的危险是完全不用担心,家境普通却也能从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余的。可是,消极的情绪总是不时折磨自己,既不满意现状,也对未来忧心忡忡,总是没法简单快乐的过日子。这样的状态自己也很不喜欢,却总是被消极情绪左右,备受其苦。看看杨先生的经历,也许还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务中,才能从忧虑中解脱出来吧。所以重新写起文章,希望能调整自己的心态。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5

之前看过杨绛传,里面有提到《我们仨》这本书,就一直想看。虽然书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琐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实又美好的事。

从梦中开始,人生快到离别的境地,再通过驿道一家相聚,圆圆的入院,梦中探视等让人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唯一可以体会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无情,离别的无奈。是的,人生总会有离别的那一天,是生离亦或是死别,总归让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处,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在闹,你在笑。大才子钱钟书,却是个大男孩,一个人在家会做各种“坏事”,灯泡破了、门把手坏了、墨水打翻了……而这时的杨绛却似一名超人,说着“不要紧”,觉得这种生活真的特别美好,后再加上圆圆,幸福的双倍叠加,那段时间的他们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岁月静好,住着出租屋,但环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饭,美味可口;有数不尽的书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险”感受着人生的乐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如果一直这样,该多好。

国家的沦陷,他们毅然回国,奉献自我,生离从这时候开始,两年多不见爸爸,圆圆对他很不放心,却因爸爸的一句话而变得无限亲密。当然,说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圆圆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闹、一起玩,一家三口随意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小阵营,一家开开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小小的幸福,却是最真实的样子。

圆圆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小幸福,用平实的话语,描述简单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乡”等也都只是几笔带过,更多的突出亲友的关怀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满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别让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各种莫名的迫害,身心的伤害。光从书上看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之前在《杨绛传》中也有具体的一些描述,那是经历者的伤痛,而《我们仨》中却寥寥数语,经历过磨难的人会越发看重幸福,战胜磨难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回忆他们之间的美好,好似他们就在身边。

珍惜岁月静好,多读书,体味平凡的美好!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6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7

一、古驿道上的相失

读罢这本回忆录,我只能承认自己被此书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深打动并流下了眼泪。但我说不清楚这眼泪究竟是为这个温馨的学者家庭的失散而流还是出于对古驿道上相失的恐惧。

正如书中杨绛女士所说,钱锺书先生像是陪她走过了一个万里长梦,他陪她走得愈远,她愈不忍离开。人生就如一条古驿道,每一个家庭都会走上它,然后相聚,直至相失。结局或许是阴阳相隔,或许只是中间横亘了几个大洲大洋,反正是相失在了人生边上……

杨绛女士已站在生命之塔的顶端,几欲下坠,对过去日子的缅怀却是不变的。那“围城”内外的故事,将她彻彻底底地束缚,无可救药地在对家人们的眷恋中沦陷……因而,《我们仨》的诞生绝非偶然。

二、to:pop锺书

数不清楚你们驿站一别已有几年,只是在梦里常常会想起你还在清华时目光的炯炯有神与老来病中的窘态,二者真可谓千差万别啊,而杨绛女士也已是老态龙钟。可这应该就是人一生固定不变的轨迹吧——初始与最终总是相似的,完完全全像绕原地转了个圈。但我印象中的你总是居于生命的制高点,吴宓教授曾经称你为“人中之龙”,你还记得否?你还曾自负地批评周作人先生将“载道”与“言志”混为一谈,最滑稽的还是你那幅传遍清华课堂的《许眼变化图》,你那会儿怎么就顽皮到那地步呢?

我现在常常把你的《围城》翻出来读,那里面有着太多太多你们仨的影子。你曾和女儿阿圆开玩笑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她倒也没怎么计较,大抵是因为她那时也懂得被爸爸写进书里是幸运的。不过你一身的“痴气”也是怪别致的。你还记得解放后你们在清华养过的那只猫吗?那时你只要在夜间闻听了猫儿的叫闹,总会拿根竹竿儿孩子气地冲出去帮自家猫儿打架,妻儿因此笑你“童心不减”。

可无奈“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我不曾想过那一场文化的劫难给你纯洁童心带来的苍老。杨女士在《我们仨》里没有回避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要知道——正是它,这场可怕的劫难将你们的肉体并精神彻彻底底地压垮!你们颓然苍老,以快于正常人的速度。你们鬓发如霜,看起来像是已至期颐!可流年如水,距你们踏上那个古驿道已有多年,你早已迫不及待的登上马车追赶“丑丫头”阿圆去了,这么多年了,赶上了吗?杨女士还在后方卖力地寻找能与你们重逢的路呢,你可别笑她:你不能回我们三里河的家找找吗?

我知道:你们不会一直在那里等着她的,因为所有的家,都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供人歇憩的驿站罢了。她怕你和圆圆又伴自己做完一个凄凄惶惶的万里长梦,最后一声不响地各自散去。那时,你们又在古驿道上相失,可怕的循环无情地光临……

三、让古驿道上的故事永远流传

“自传不可信,相识回忆亦不可信,古来正史、野史均作如是观。”钱锺书先生曾这样讽刺传记文学。可是《我们仨》里所记录的事件与感情又岂会掺假?撰书的时候,杨女士曾如是写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者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也许钱先生最后叫阿圆“回家”就是为了让她看开:人生聚散有数,恰如月亮有圆有缺。如我们所看到的,她依旧在这孤零零的世上,但她已经把他们仨的故事记下来给大家分享,但愿每一位读者都会如我一样感受到他们仨握紧彼此手掌时的温情……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8

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饱经生活,用温暖的笔墨叙述生活,思念亲人。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我们仨》,带着我们走入她的内心,去感受她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

钱钟书、杨绛夫妇文学、语言学术造诣深厚,在读《我们仨》后,不谈他们的学术成就多么斐然,仅去体会她们恩爱温暖的婚姻生活。

1935年7月,用杨绛妈妈的话说,脚上拴着月老红线的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了他们的婚后生活。

自此在整个家庭生活中,我们仨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不管经历什么艰难坎坷,对生活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

面对简单而朴白,清新而脱俗的文字,我不敢妄加评论,唯有深深地感悟。

纵观钱钟书和杨绛的幸福婚姻:

一是取长补短,苦中作乐。钱钟书在学术上被誉为奇才,但生活上却“拙手笨脚”,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小孩子满把抓,但杨绛从不嫌弃,耐心而有趣的慢慢帮助他。尽管留学生活比较艰苦,但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他用浓墨给我开花脸,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是他开心的表现。

寓教于乐,钱钟书竟然学会了划火柴、做饭等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杨绛先生情商高,与外界沟通好,能把生活尽量安排周全,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各取所长,将家庭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二是相互欣赏,一往情深。钱钟书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砸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弄坏了门轴,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颧骨上长了疔,杨绛为其治好且不留疤痕。于是他对杨绛的“不要紧”深信不疑。钱钟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钱钟书写《围城》期间,杨绛不惜做“灶下婢”,鼓励支持钱钟书写作,钱钟书也将《围城》献给杨绛先生。钱钟书和杨绛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三是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不管世风如何,不论身份如何改变,他们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的作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大到在上海沦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但他们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钱钟书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小到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钱瑗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杨绛曾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只不过各家各个样罢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四是互为角色,相亲相爱。钱钟书既是杨绛的老师,又是个弱小的孩子,杨绛是钱钟书的学生、妈妈、保姆。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婚姻家庭中的爱是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的,只要爱着对方,什么也愿意去为他(她)想,什么也愿意为他(她)做。

杨绛告诫年轻人: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正是因为他们的如此种种,才创造了自己的幸福婚姻和生活。

对于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我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