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书中人物共情的体现,是我们与他们情感共振的结果,阅读启发了我们的思考,留下了深刻的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蝉的自述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蝉的自述读后感篇1
纵观史玉柱的经历,开始编写程序,发明了汉卡取代了四通打字机,由巨人汉卡起家,后来的投资了保健品脑白金,投资保健品的同时,开启了巨人大厦,然而巨人大厦使得史玉柱成为了"首负",也正是由于有了"首负"的教训才造就了最终的"首富"。
通过解读《史玉柱自述》,我认为他很具有商业头脑,能发现商机,汉卡的发明足以说明。脑白金也为史玉柱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决策失误是一个企业代价最高的成本。巨人大厦烂尾成为史玉柱一生的痛,前期脑白金的成功让史玉柱好大喜功,将原计划18层的建筑加到72层,资金仅有1亿,而实际上需要资金12亿,无疑是一场赌博。最终正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惨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能得以忘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欲望冲昏头脑。
人在成功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其实是学不到东西的,失败的教训往往更深刻受用。惨痛的教训使得史玉柱的投资风格变得稳健,或者说是保守。李嘉诚曾说过,投资首先是要看退出机制通畅不通畅,其次才是看收益高不高。基于这种认识,寻找的风险不大、变现能力强的行业,他投资了银行,除了保健品、银行和互联网,其他行业他基本不碰。原因就是,这三个行业都具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
有了巨人大厦的惨痛教训,接下来的投资,史玉柱就显得格外谨慎。史玉柱投资银行就对民生银行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民生银行是唯一一家真正的民营银行,同时他有一种狼性,哪一块最赚钱风险又小,就主攻哪一块;他的产品都是经过测试的。这与史玉柱选择投资可能有很大原因。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链。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收获:1、如果是自己选择投资,考虑市场风险险评估、变现能力,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
2、并不断的进行总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决策。
3、走进消费者,分析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特点,来设计产品。
4、广告宣传的`小窍门,从消费者出发,采取长期脉冲式宣传,资金不足可以隔日加大宣传,宣传的最关键还是的还是宣传产品。
5、管理,搞清被人为什么愿意跟着你做。除了要有一定的收入,还有就是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创业初期股权一定不能分离,当上了一定规模,股权一定要分离;对干部要充分授权;允许下面的人犯错误;说到做到。
6、失败了不灰心,总结经验教训登山再起。
7、扩充知识面,先前对只是头脑中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不曾想过一个成功广告中的奥秘。对于广告行业、保健品、银行、网游都不曾关心过。平日里见到别人夸夸奇谈,与之相比,感觉所知甚少。
8、进行试??
9、一个时间段主抓一件事情。
蝉的自述读后感篇2
在企业文化园借阅了《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这本书,读后受益匪浅。
史玉柱,是中国30年来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巨人,他在《我的营销心得》一书中亲口讲述了24年创业历程与营销心得,内容关于产品开发、营销传播、广告投放、团队管理、创业投资等,他都做了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讲解,内容非常直白易懂,对于我们营销人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营销对象。书里讲到“营销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了解你是销给谁。把目标消费群研究透了,路子对了,然后再适当用一些表现手法,说法上用一些技巧就很容易成功”。不管是卖脑白金还是我们的卷烟营销都有相似之处,我们对自己的客户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知道哪些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要主动出击主动联系,去了解顾客的需求,用我们客户经理的业务知识去帮助客户,深入了解零售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营销服务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客我关系。
二是要有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组织必备的价值观,它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需要而提出的,引导大家共同去追求、去努力。我们平湖烟草市场部有三个片组,每位客户经理不管分在哪个小组,都应该彼此不分你我,共同取长补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我们的营销业绩,共同为零售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学习是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对于我们营销人员,更多的应该倾向于日常本职工作信息和知识的采集,或者是本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的提高。学习很重要,不仅能提高解决工作中困难的能力,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学习中受益。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巨人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不懈的努力,进而更加坚定了我做好营销工作的决心,在接下去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零售客户。
蝉的自述读后感篇3
?史玉柱自述》买了之后,也没有一气呵成的读完,在拖拖拉拉的半个月左右时间,才于昨日拜读完毕。书中有些很啰嗦重复,又有些似乎不够深入,但整体下来还是让人颇为受用。不管是营销大师,还是成功企业家的称谓,能从这么多沉浮中修成正果,总是有太多价值在内。
接触史玉柱其人,是从高中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了解其经历之后,很是钦佩,最让我折服的是负债2.5亿之后,能担得起责任, 能斗志昂扬,还能东山再起。这让我想到了电影《1942》里张国立说的一句话,“我是财主,虽然现在啥都没了,但是我知道怎么能从一个穷人变成富人,十年之后,我还会是财主”。这就是男人历经世事留下来的睿智和自信,这是男人最大的魅力所在。
从统计局出来下海,是其勇敢;半年不出门搞研发,是其沉着;风风火火盖巨人大夏,是其年轻气盛;失败,是其无知无畏;从头做起保健品,是其能屈能伸;还清债务重振旗鼓,是其敢于担当。我不想夸史玉柱是何等神人如何牛逼,因为他也有太多的缺点,年少时轻狂冒进,有钱了头脑发热。但这些缺点都变成失败,又化作教训,最终成为财富。他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资产,而在于失败的次数有多少,摔跤的程度有多大。
关于柱哥的产品观、策划关、营销关这些,很多大家都作过很多分析,我感触很深也很多,但没必要于画蛇添足。 只是读完思考发现,他更像是一位心理学界的罗杰斯。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凡事皆以人为中心,从目标对象的角度来考虑。而这一点在史玉柱的产品、策划、营销上无一不体现的淋漓尽致。脑白金,光设计包装盒就调试了三个月,摆放在门店柜台,调查消费者进店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个产品,做到第一眼看到的是脑白金,才敲定包装。脑白金广告更是走访了无数大街小巷,才敲定广告语。征途游戏测试,每天都要和玩家沟通,及时找技术更改。甚至提出员工每月必须和多少消费者聊天。凡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顾客喜欢的才是企业需要做的,这就是完全的以消费者以中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产品、广告、策划、营销,这样保证了不会异想天开闭门造车。
除人本思想之外,其专注和务实更是难能可贵的。手头有了几千万之后,团队已经开始松懈了,但为了研发软件,把自己关进屋子里,拉几箱方便面, 搞了半年大功告成。为了研究游戏,自己每天12小时的玩了1年半。我想很多普通人手头有个一两亿之后,不大可能安安分分的闭关修炼,史玉柱说,如果一个人有钱了之后,不知道奋斗了,每天关注的不是工作,而是到处打听别墅宝马,这个人基本就废了。这种心境在无数从商和创业的人中来说,都是相当难得的。做产品做营销,就要聚集聚集再聚集,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一个产品广告,只说它一个优点,于繁忙琐事中保持一份静,在多元化经营中锁定一个核心,这是很多创业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今晚看了一期头脑风暴,焦点人物是马玉柳传志、王石史玉柱的“功成身退”,议题是如何做到功成而身退。这点比较认可史玉柱的做法,虽说全都退出“职业经理人”,不再做总裁,把企业打理交给接班人,但史玉柱能做到一年之后巨人不再有他的烙印,不再插手,退的干脆,退的信任,十分难得。上段时间看王石的书,48岁辞去万科老总时说, 还忍不住到办公室去转转,有事还忍不住插手,生怕接班人犯毁灭性错误,但后来觉得不对,遂爬山游学,亦是钦佩。在谈到企业制度建设时,史玉柱说,员工想要的无非是两点,第一是金钱,针对此让员工多劳多得,业绩提成上不封顶。第二是个人价值实现,针对此,充分授权,允许试错。干部或员工觉得自己有舞台,不用事事向上汇报,自己有权可以在其范围内作出决策,能自己拍板,你一线员工有一线员工更真实的提议,你的想法就比领导更重要。如果成功了就获得成就感,如果失败了,能自己吸取教训,也是一种人才培养。
最后分享一点他的富贵观, 勿需向别人折腰,则为贵;勿需向别人伸手,则为富。因此不能以地位高低论贵,不能以财富多少论富。
别人的教训或许可以作为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理念或许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仅此,晚安。
蝉的自述读后感篇4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著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著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著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笔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蝉的自述读后感篇5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出了不少国学大师,著名的如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季羡林、钱钟书等。《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本着一颗学习的心,我平时或多或少会看看他们的书籍、听听他们的故事,以期获取一点人生智慧,提升一些思想境界,丰富完善简陋的人生而已。
在这些人中,我独特别敬仰胡适先生,因其聪明智慧,在学问、人事上皆是通达,机敏而又灵活。对比同时代的人,李叔同极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学识非凡人所能达到,但亲和力欠缺,且遁入空门,感觉非常遥远;梁漱溟倔强迂腐,学问见解非常高,一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但不会照顾他人,变通不足,故政治上多有磨难。胡适先生博爱一生,能够跳出文人的清高迂腐,清醒社会政治的现状与方向,又对后辈诸多关心照顾,善始善终,可谓万世楷模也。
一、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先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57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对于胡适,当然小学生都知道,读此书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一是新文化运动领袖,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二是在北大担任过教授与校长,提出“科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寻求真理”。三是写过《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
回看起来,自传是少之又少,其中写的好的更是凤毛麟角,似乎传记本来就很难,自己给自己做传更需要高度的智慧,这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二、关于本书
(一)缘起
胡适先生发现当时缺少传记文学,便劝身边的朋友们写自己的传记,如林长民、梁启超先生,可惜他们没有立即动笔,以为晚一点也可以完成,熟料世事无常,过世太早,永成憾事。有鉴于此,本着以身作则的精神,胡先生自己也写起来了,用书中的话,目的是“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二)解读
按照时间顺序,以下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留美教育三部分对本书进行解读。
1.家庭教育。
父亲的影响:胡父在47岁时娶了17岁的胡母,在胡适三岁半时去世。尽管父子接触短暂,但影响深远。一是胡父家境尚可,“在北边做官”,“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给胡适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遗风,摆脱家务烦劳,静心读书。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胡父亲笔抄写的,开头几句话是“为人之道,其率在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做圣”。二是为胡适确定了小学时候的基调,留给胡母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促使胡适走上了治学的道路。当时家里掌管财权的二哥认为读书无用,浪费钱,不愿意胡适读书,但由于胡父的遗嘱,还是坚持送胡适去了学堂。
母亲的影响:胡母在胡适成长过程中最为举足轻重。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最大导师。一是对知识格外尊重,对老师格外优待。别人给两元学费,她给六元,以后每年增加,最后到了十二元,务必要老师多给胡适讲一点书本外的知识。二是时时督促胡适要努力读书。要胡适向父亲学习,不要丢他的脸,大清早起床,早早去学校背书。三是兼做慈母严父角色,有错误就责罚,或者刑罚,绝不姑息。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学校教育。
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在这期间,一是受到严复、梁启超先生思潮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做中国之新民”,这也是胡适取“适之”这个笔名的原因。二是确立了科学的学术思想。从范缜《神灭论》悟出大道理,走出传统迷信鬼神思想,走上科学严谨道路,这为他后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怀疑思想,奠定了基础。三是培养了对时事的关注与分析能力。办学刊、写文章,论时事,为后来的提倡白话文、走上文学与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础。
3.留美教育。
本书重点讲了留美考试的趣闻。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是国文英文,及格者进入第二场,第二场考生物、物理等科学。有趣的是国文考试,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先生由于平时看书极多,故作了一篇考据的文章,从西周开始,历数周易孔子孟子墨子对规矩的记录,巧的是评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给了满分一百分。借此高分,尽管其他学科多是临时抱佛脚,刚及格,胡先生总分第五十五名,取前七十名,故顺利获得留美名额。
留美之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受制于篇幅,本文未有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没有独特的研究癖好,没有那个慧眼识英才的评分先生,胡适不可能留学成功,故也不可能开拓国际视野,成为一代大家。
三、人生感悟
人的成长从小开始,父母是第一个老师。古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大学,但依然产生了很多大师。可见人文的修养在现代是退步的。现代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殊不知技能是日新月异的,追求知识的心是永恒的。故曰振兴社会,需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做起,需从父母自身的修养做起。对于即将为人父母的我而言,要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要参照胡父胡母的做法,尊师重教,积极引导,时时刻刻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