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小镇记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4-20 作者:couple 读后感

看完优质的书籍之后相信你的收获一定有很多,赶紧写份读后感吧,书是知识的海洋,当我们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读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出小镇记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出小镇记读后感8篇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他的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2

缕缕墨香,陪我度过了这艳阳夏日。窗外,微风阵阵,捧起手中读物,其名《闷蛋小镇》,是张友渔给我们带来的杰作。

“闷蛋”是台湾方言,无聊的意思。但书中故事真的是闷蛋吗?读完,故事却恰恰相反。作者把一个少年在小镇的经历写得如此不闷蛋,如一列红色车队在路上奔驰,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多有意思啊!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亲情,友情,对家乡的热爱等不闷蛋的正能量。

微风拂过书页,将书本合拢,闭眼回顾,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书中的这一幕:自强号列车不停站小镇,全体镇居民签名抗议。本来,这列车对于城中的大部分居民来说是没什么大关系的,但是这和小镇的荣辱有关,他们捍卫小镇的尊严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其实,闷蛋小镇中拥有的东西实在不多,但是那里的居民仍不愿放弃它,因为那是他们的家乡。这样的家乡有什么值得热爱的呢?家乡是人人都有的,但细数现实中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守护,我们又能找到多少?如果让一些人说出自己家乡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苦苦思索后,也只能勉强挤出一点来,但让他们说出自己向往的地方的美好,他们却能讲上若干点。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情况吧。

也许我们该想想这是为什么了,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乡中,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书中闷蛋小镇之所以让居民这么热爱,不就是因为居民体会到了家乡的美吗?我们的身边缺少的不是美,是发现美的眼睛。书中少年阿丁不也是在闷蛋小镇中找到了不闷蛋的事情吗?

路边的几只小猫小狗,翩翩飞舞的几只蝴蝶,花花草草及树上的每一片叶子,若用心去看,不也很有意思吗?亲人之间流露出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关心,不也让生活更有意思吗?身边的事,绝不会少了打动心弦的那份快乐。

除去真实存在的动植物,除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有“八成是真的”传说。正如书中的璞玉,没人见过,但对于它的说法是人人都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版本,可以说:人人心中有璞玉。这是人们对心中所期望的东西的一种热爱和守护,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那份美好的体现。

我们可以照着自己的心意想象着在身边的传说,到了你把自己的版本说个滚瓜烂熟时,你会觉得,这个传说八成是真的。其实,我们心中的传说就是身边的美好事物一个更美好的说法,这样就为身边的事加了几笔梦幻和神秘。

放下书,深呼吸,抬头看见了在阳光之中奔忙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目光中深情的部分。于是,我放下了书本,走出小屋,环顾四周,原来,一切是那么美好!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日本著名童话家安房直子写的《花香小镇》。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淡紫色的封面,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小女孩,朦朦胧胧的画面,非常梦幻。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看了开头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这里面的故事一直沉浸在一个梦幻世界里,正如书封面的一句话:安房直子心中有一片小小的童话森林。正因为作者心中有一片幻想森林,在她的森林会发生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这本书最让我好奇、感动的两篇小短文是《不可思议的文具店》和《桔梗的女儿》。《不可思议的文具店》讲的是在文具店里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什么都能擦掉的橡皮,画出来像真的蜡笔……在一个夜晚,一个小女孩买了什么都能擦掉的橡皮和什么都能吸掉的纸,擦掉了难过的回忆和吸走了伤心的眼泪。让我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就能永远快快乐乐。

?桔梗的女儿》让我认识到懒汉新吉。可当他的妻子来了之后,他却十分勤快了。他的妻子是桔梗花精,当他一天比一天贪心时,他忘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能嫌弃妻子的嫁妆红碗。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太贪心就什么都得不到。

这是我看过最神奇、最梦幻的书。我喜欢这本书,它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也让我充满了幻想,想象着自己来到安房直子的童话世界,会发生怎样神奇的事情呢?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4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须回叫苦不迭。茶,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仅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

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那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没有,仅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日,没有昨日就无所谓今日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5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这些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余秋雨是怀着侠士般的情怀和心胸去旅行,孤独地在敦煌、阳关、柳祠、三峡、西湖、天一阁……在江边、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历史的脉博上行走,在责任与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带我们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不忘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令人痴迷的风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现象,还使读者对文化产生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对于这余秋雨做到了。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6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那么,走吧。屈原说:“悲时俗之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全祖望有记:“亭林先生出游,二马二骡,载书自随。险隘关塞处,请教老兵退卒,问往日战事。若与平日所知不符,则广求书籍核证。”我想,核证的地方应该是沿途小客栈的油灯下。

路上很累,但与以前熟悉的门庭相比,那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一个比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访各地的名胜古迹,去触摸、发掘这些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与历史。中华文化本来就具有比舞龙舞狮、唐装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传承了下来,有一些则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不再为人所知。

文化与历史是朵两生花,两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虽说不乏史传、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遗漏或是道听途说的成分。没有哪部史传能让你地肯定这绝对是真实的,即使是《史记》也无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书集结了余秋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所写下的作品。当时正值_时期,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学校停课,科研机构被撤销,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与不可估量的精神、经济损失。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更是乘机混到政府内部窃取权、利,仇富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可笑的思想行为也泛滥开来,整个社会黑暗而又残忍,成为了当时无数人的噩梦。

正是在那个时候,余秋雨一家也无法幸免地惨遭“_”的荼毒。中国大陆的“_”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因为早已经把许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还嫌不够,再“革”一次,结果只能社会失控,一片混乱。他想去寻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去用这些文化唤醒人们的人性与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终究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去倾听、去感知、去触摸文化。这种历史的沉淀是不能丢的,它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一个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不是种族,而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也绝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鲜活的,在生活中跃动,在历史中歌唱。

你,还在苦旅吗?如果还没开始——

那么,走吧……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7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出小镇记读后感篇8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室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这个熔炉似的暑假,有一本让我深受启发。这是张友渔写的《闷蛋小镇》。

这是一本十分有趣又让人为之着迷的书,阿丁是《闷蛋小镇》里的主人公。阿丁在小镇里发呆的时候,他就认识了红辣椒队长阿英以及追求自己梦想的光华号。阿丁和他的一群好朋友展开了有生以来最惊险刺激的大冒险……从此阿丁就喜欢上了这个小镇。光华号是个传奇了不起的人物,我很敬佩他。他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驾驶火车。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是非常普通的梦想。可光华号已经年近四十了,他想开火车但一直无法如愿。他每天开着单车,他仍然想象自己在开火车,他不仅将单车的车柄做成火车的胎盘,边骑车还边发出火车“滋滋滋滋、噗噗噗”的声音。他废寝忘食,从早上骑到晚上,从春天骑到冬天,即使手被冻僵了,脚磨破了皮,他也坚持着骑。即使他明知道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梦想的,但他一直骑着,永不放弃。

看到这,我感到十分羞愧。我是空有梦想却不肯行动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倒表哥家玩耍。看到表哥在画画,他画得特别仔细认真。我跑到他的身边想跟他说话,可他不但不理我,依然全神贯注地画画。姑姑跟我说:“他在画画,别去打扰他。”我就只好在一旁看电视,过了很久,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洒在了姑姑干净整洁的地板上。这时,我听到表哥大喊一声:“终于完成了!”我看到表哥的作品,惊呆了!画的人物那么逼真,画的动物那么真实,我陶醉在表哥的画中。接着我一直追着表哥问:“为什么你那么棒的?你怎么画的?”表哥叹了一口气说:“我从小学一直画到现在,暑假和寒假我都去绘画培训班,走到哪我都会带上一小本画本,看到喜欢的就画下来,刚开始我也画不好,想画老虎却画成了猫,想画鸡蛋却画成了圆圈,可不断地画,一直画,就越画越好了。”表哥和光华号都是勇于坚持自己梦想的人,我虽有梦想——学会游泳,却因为怕溺水、怕抽筋,迟迟不肯下去游。为此我还得了一个“胆小鬼“的称号,每次别人这样叫我时,我都脸红不已。

这个暑假下定决定一定要学游泳!虽然经过了多次呛水,还被晒得黑成一块“碳”,但我学会了!在我学会的那时我就想起自己曾经学过的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皇天不负有心人”!是啊,要想欣赏到春日美景,怎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从《闷蛋小镇》中获得的启发,这将让我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