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相信我们都很是熟悉吧,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读完之后不要忘记分享分享你的感受哦,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精选关于莫言的《蛙》读后感参考范文3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莫言的《蛙》读后感1
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十分鲜明,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偏执的狂热。圣母和撒旦两种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种诱因下极端地释放。手术高超迎接无数生命的妇科医生、狂热冷酷扼杀无数生命的计生干部,这两个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许莫言想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和计划生育这个背景来反映人类灵魂中的善和恶的共存。在那个极端的时代,人类的恶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做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在做的时候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
从字面上来讲,莫言在反思计划生育政策,从深地来看是在反思人性。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标志着计划生育阶段性的改变,这也赋予了本书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莫言的《蛙》读后感2
《蛙》这本书算是看完了,它在我读过得莫言的小说中不是特别压抑的一本,语言上比较诙谐,人物间的对话也比较接近生活,比较真实。但是看到王仁美死在手术台上的这一章节的时候内心还是比较压抑的。
书中除了“我”万足以及姑姑万心之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仁美。
王仁美的父亲是个文化人,所以她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根据当地的习俗起名字。王仁美作为主角万足的妻子,在书中对她的描述却很少,书中对王仁美最初的描述便是上学时几个人一起吃煤球的样子,“王仁美吃得最欢。吃煤时她满嘴都是血”。
王仁美是一个直率、可爱、执着的女人,书中,他和肖家订婚的时候觉得肖不好,就和人家主动解除婚约,然后大胆向蝌蚪表白,要知道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能做出这样决定的姑娘能有几个。
在文中对每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都有一个详细的描述,但是对她的描述少之又少,直到后来万足在井边向王仁美求爱时,她才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显得十分的突兀。而万足对王仁美的描述也是极具特色,“仁美也与我一样,有两条仙鹤般的长腿”。挑扁担的时候大步流星,不男不女。
到后来想要二胎,仁美私自取下节育环,在躲避着了魔似的执行计划生育的姑姑时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她的精神并没有像她的外貌一样,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手术台上仍然抓着万足的手撒娇。从她与万足在一起憧憬孩子的未来时,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女人却在手术台上失血过多意外去世了。
她的死成了全书最压抑的地方,在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面前她的生命显得那么脆弱,那么微不足道。而姑姑却在她走不久后就让万足和小狮子结婚,作为一名读者我从此刻开始反感和厌恶姑姑这个角色,甚至怀疑仁美是姑姑故意害死的。就像鲁迅所说: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姑姑最后终日活在幻觉折磨的恐惧中,每日耳边都是婴儿的哭声。但是细想起来她也只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只是一个可伶的人。
而作为仁美最后关头依靠和相信的人——万足。竟然同意了姑姑的安排与小狮子结婚。在我看来这是对仁美的背叛。但是文中最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仁美死前对她描述的很少,但在她死后,无论是在去和小狮子登记的路上,还是在于小狮子同房时万足心中始终想的是仁美,显得格外的讽刺。
在《蛙》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立体的,无论是万足还是姑姑都有好坏两面。但王仁美仿佛是个例外,无论在什么时刻,哪怕是在反抗计划生育中还是最后躺在手术台上,她的形象、心灵都是完美的,她的死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莫言的《蛙》读后感3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