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的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23-09-20 作者:Iraqis 读后感

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读后感是我们捕捉这种魅力的方式之一,在情节的交织中,我们找到了自己与故事的共鸣点,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手的读后感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手的读后感通用6篇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个小故事,都意义深刻、耐人寻味。下面我先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故事《笨狼》,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笨狼,还有他的好朋友聪明兔。里面分别讲了四个小故事——笨狼是谁、把家弄丢了、晾尾巴、坐在屋顶上。好朋友聪明兔帮助笨狼解决了许多问题,其中一篇里面写了:为了让笨狼能清楚的记住家在哪里,聪明兔帮笨狼在木屋上钉了一块小牌子,写上“笨狼寓”三个字。可是,坏心眼的长尾鼠装可怜使计霸占了笨狼的家。笨狼去问聪明兔自己的家在哪儿?在聪明兔的帮助下,笨狼又找回了自己的家。

从上面四个小故事里可以发现,笨狼其实是一个有点缺心眼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里,笨狼先是把自己弄“丢”了,接着还“丢”了尾巴,最后连房子也被他弄“丢”了。“丢”东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作者通过把“丢”的动作与“自己”、“尾巴”、“家”这样一些特殊的对象搭配在一起,使普通的.“丢”东西事件变得别处心裁起来。面对生活中的各式问题,笨狼的脑筋总有点转不过弯来,但在好朋友的帮助下,最后总能顺利地应对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笨狼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单纯的关于幽默、温暖和友情的故事。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2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3

?发现儿童的力量》是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接受以及探究新西兰早期教育儿童评价体系“学习故事”的过程。

“学习故事”是套叙事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解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

在看到“学习故事”我也产生了疑问:中国的幼儿教育现状和新西兰的不太一样,班里孩子多,老师工作多,教研抓的紧,上级管得严,家长期待高等等问题。“学习故事”能在中国幼儿园落地生根吗?

刘园长首先提出“要让孩子和老师体会到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可是我们每天就像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认真遵守着各项规则要求,努力应付着各种检查评比、朝七晚五、身心疲意,常常为了开放展示而突击环境创设;为了评比检查而加班加点制作。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打着以“以幼儿发展为本”和“以儿重为主体”的旗号,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行为之实。闲下来我也问自己“我们这样不停忙碌,前进的方向和工作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一日生活中我也发现可以供孩子选择、支配的时间很少,而被老师组织安排的时间占据高比例。时间都没有那我们所提倡孩子自主、自由的游戏又从何谈起呢?时间对于老师也同样是很宝贵的,如果老师对于幼几的观察、发现、记录的时间少了,老师又怎么能深入了解和解读幼儿呢?而我们老师每天都在忙着走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流程“,无暇顾及观察儿重。倾听儿童的心声。这样真的能够让孩子的游戏自由、自主的发震吗?对于幼儿对于老师,教育的幸福感真的存在吗?

我在我们班的美工区里投放了很多”人“形的白纸,并引导幼儿对其进行装饰。当大家都要装饰完的时候突然有个宝宝大声的说”我想让纸人站起来!“很多宝宝都不服输的表示”我也能让纸人站起来。“

于是,孩子们开始兴致勃勃的讨论”怎样让纸人站起来?“可是我扭头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必须停止区角游戏,准备做早操。只好告诉孩子我们下午接着来讨论。可当下午展开讨论时,孩子们并没有早上那么高的兴趣。我突然有些内疚,我又将孩子的创作的萌芽”拒杀“在了摇篮里为什么说”又“?因为类以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班里出现好几次。每次都很秋心,如果按作息流程走必然会拒杀孩子的积极性和创作性。于是我在想”怎样才能给与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探究学习?“

看完这本书让我震撼的是刘晓颖园长在接受新的思想并坚持改变的决心以及行动力。回想看看我们大部分老师在新的教育思想引入时都会毫不吝啬的赞叹它的美,可真正又有几人在努力结合自身情况接受、探究新的思想。

之前我无意间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视频是关于一个幼儿园的介绍。这个幼儿园是一个两层的因形建筑,顶楼是一个因形的天台。围着中间操场的上空有个像蜘蛛网一样的素。孩子们可以在上画自由玩要,幼儿园里有一棵大树,孩子们可以自由的爬树探素自然地奥秘,不会有老师前来训斥他们谓皮捣蛋,每间教室都会有一位老师在上课,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这段视频在网上很火,评价也很好。

我想我们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改变,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由做选择。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于是,我继续在美工区和小朋友一起探究”让纸人站起来“,孩子们在刚刚进入的时候有些茫然。突然有个宝宝说:”我把纸人的手住后折一下,它就站起来了。“另一个宝宝说:”是坐不是站。“孩子们都在静静的思考。

我问:”人为什么能站起来啊?“一个宝宝回答:”人有骨头。“于是美工区的宝宝们都在满教室寻找什么东西可以充当纸人的骨头?我没有上前阻止他们不能跑到其它区角里,也没有催他们快点结束。而是给予他们足够自由的选择,空间上的自由、时间上的自由他们有找吸管、玩具、积木、筷子,看着他们高高兴兴的归来准备给纸人做骨头。看到这儿又让我惊讶又让我喜悦孩子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愿望和创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让孩子们对探素世界更加有了自信心。探素的成功也让孩子增添了幸福感。当然,看到孩子脸上的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童真的笑容。我们老师也是幸福快乐的。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常常是幼儿刚刚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或是刚刚进入投入状态,活动时间就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像机器人一样严格遵循”程序“设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如果我们梢微灵活一些,给老师一个机会、也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尝试这样的”学习故事“。希望有一天我们所有老师都会由衷的说一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细读了《指南》社会领域,对许华、孟佳、夏秀琴、潘瑜、杨咏梅等老师的案例、评析有了一定的理解,以下是自己学后的一些感想。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增多,家庭中大部分是三个四个或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造成了爷爷?奶奶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与父母对孩子的新要求互相矛盾,相互冲突,老人的过分溺爱与父母的正确对待相互矛盾,造成孩子的两面性,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一样,采取的教育方式不一样,造成家庭教育中的互相抵制。

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幼儿园教育使教师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最多接触幼儿的家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家长都应该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不能把教育工作的对象局限在幼儿身上,应该扩展到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

2、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尊重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还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3、教师要主动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的时间,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半日活动开放日,家校路路通等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讨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向家长提出要求,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致。

4、家长要自觉学习育儿知识,提高家教质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家长要把握住对孩子的启发诱导,要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5、让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里,家长除了要求孩子,自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孩子的模仿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并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要让孩子充分的活动,愉快的成长。

6、让家长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观点逐渐形成,有时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分析前因后果,正面诱导,说服教育,肯定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孩子容易接受,在家中家长要处处考虑到孩子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游戏、散步、参观、旅游等活动中,更好地接触大自然、社会,与人交往,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提高保教质量,让每个家庭牢牢抓住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科学育儿,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各方面全面发展。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5

文:宸汐;《正面管教—儿童行为心理学》6月女儿班主任提议与家长共读的书名,其实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觉得我的孩子很幸运,因为自己在学心理学的原因,我知道这正是现在的孩子所需要的。

接触心理学有段时间,了解越多就越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认知结构失调所造成。书中的很多观点背后都折射出父母的问题。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消极,否定的态度来评判孩子,比如孩子很努力地尝试完成一幅水彩画,我们通常注意到的会是弄得一身满地的颜料,却忽略了孩子的努力。

孩子长期接受到这种态度自然也就变得消极不自信,消极的语言会伤害孩子幼小心灵,会摧毁他们的美好信念,会扼杀他们的天性。唯有放手,孩子才能慢慢拥有自主的能力,现在我们还能管,等到了青春期,管也管不了了,所以趁现在学会放手,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作家冯尘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所以,孩子不是压力,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份礼物,让我们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想分享罗森塔尔效应给大家:

罗森塔尔,12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和助理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选出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最后随机从中选出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他叮嘱一定要保密。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个过程中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

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儿童手的读后感篇6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