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蛋的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Iraqis 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尊重和致敬,它展示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敬意,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助于自我提升,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亮蛋的读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亮蛋的读后感模板8篇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1

?月亮与六便士》——听起来是个很诗意的名字,但里面的内容琐碎多于诗意,斯朱兰的一生也不是诗意的一生。

首先是“我”这个人物,有点啰嗦,叨叨了很多无关的事,硬着头皮看完漫长的铺垫。后面“我”对一些人的描写也过于拖沓。阅读起来不大痛快。

其次是画家,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个疯子,而不是天才。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一心想要追求“月亮”。作者通过“我”将斯朱兰各种事迹串起来,初看实在觉得画家是个自私的人(作为一个俗人的眼光),如果是因为追求理想,对所有事都无所谓,不受欲望的支配,大概人设会更接近我们对“好人”的认知。但是偏偏是个高傲的人,夺别人妻与屋的行为实在无力接受。看到别人说的一句,“渣男就是渣男,不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就洗白”,蛮认同的。这样子的想法,直到他和最后一个妻子,生活在岛上,才感受到斯朱兰的追求。对他的反感才有所减轻。(那部分需要细细体会啊。)

最后是对书中斯朱兰的三个女人的描写印象深刻,一是第一个妻子宁愿他有外遇也不愿接受他为了画画而丢下家庭。第二个女人因斯朱兰对她有吸引力而产生恐惧,最后又飞蛾扑火般的走向自杀的道路。第三个女人是做到不打扰他,但在他病的时候那种“他是我男人,我是他女人”的决心蛮令人心动的。

内容跟朋友所说的差不多,但是由“我”说出来蛮意外的。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2

今天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我和弟弟一起玩泥巴。

因为昨天我读了一本书《鼹鼠的月亮河》。月光照在河面上,走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门前有一棵柳树,米加正在为尼里低头制造能滚动的洗衣机。不远处的小河边尼里正在洗一家人的衣服……。啊!画面太美了!每次看到月亮我的脑子里总会浮想联翩。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住在美丽的月亮河畔的米加一家,都很擅长挖地洞。米加的爸爸更是希望儿子米加长大到也能成为挖地洞的专家。

与众不同的米加不喜欢挖掘,他揣着月亮石,心里想着为尼里发明洗衣机的梦想离开了家乡。

背井离乡的他,不畏艰难困苦,在和朋友魔法师咕里咕,乌鸦红辣椒和黑炭的相处中,米加慢慢地长大,慢慢地找到自信,勇敢地战胜生活中的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又黑又瘦,爱幻想,爱思考,爱发明爱创造的黑色鼹鼠,激起我无限的激情。我的想法也很多呀!为啥我不去试试呀!

鼹鼠最擅长挖地洞,我和弟弟可是玩泥巴的专家,说干就干,我和弟弟就收集了一些砖头瓦块,找来了邻居家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工具。并学着邻居大叔建筑工人的样子,开始建起我们心中的城堡。可是,城堡没建成,我们我俩倒变了样满头满脸满身都是泥!在美丽的月光照耀下,除了我们明亮的眼睛还在扑闪扑闪的,我们伸出小黑手,竟然不能辨认五指。我们成了不折不扣的小泥孩!

没关系,只要心里有梦,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的!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3

寒假里天寒地冻,有一本书却如冬日暖阳温暖了我的心灵,《友情是一棵月亮树》,里面有一个个温馨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来自梦幻世界的馨香与美丽。

故事里有一个老奶奶,已年近花甲,但膝下无儿无女,晚年生活非常空虚无聊,于是她梦想着有许多孩子。每当说起幻想中的儿子、孙子,她的脸就会变成鲜艳的玫瑰色,一双眼睛闪闪发光,连说话的声调也跟着年轻、清脆起来。她甚至能走近小狗獾们的世界,她的善良让小狗獾心甘情愿地为她做任何事情。当老奶奶知道了小狗獾们的真实身份,不是幻想中的儿孙时,并不在乎它们是狗獾,仍把它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

多么动人的故事啊!我多么想和那位老奶奶一样,在玫瑰的世界里与小狗獾们谈心交流,多么美丽的玫瑰天地呀,天是玫瑰色,地也是玫瑰色,青翠的草丛后面,架着一座古朴的木桥,三只挨挨挤挤的小狗獾并排坐着,吃着可爱的玫瑰豆沙包,唱着调皮的小曲儿。

多么善良的老奶奶啊!虽然知道了小狗獾的真实身份,但她并没有生气,并不在乎他们是狗獾,仍然亲切地和小狗獾们交流,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儿子和孙子看待,因为她的善良和慈爱,小狗獾们把她当作亲奶奶,用可爱的魔法让老奶奶开心,不让老奶奶发现自己是狗獾。

玫瑰是浪漫温馨的象征,我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玫瑰色的天空和玫瑰色的大地,天地间飘着玫瑰色的泡泡……哎呀,多么美丽的世界,多么慈祥的老奶奶呀!我情不自禁地展开双臂,好像沐浴在玫瑰色天地间,有玫瑰雨从天而降,我感觉我的身心在飞翔,思绪开出美丽的花朵。

让我们用爱来对待一切事物、一切人吧,只要有爱,平淡的生活也会充满温馨,只要有爱,一切都会如梦幻般美好。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4

尘归尘,土归土。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没有找到的答案,都在尘土里。

由此我对艺术心生敬畏,对艺术家心生悲悯。他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同,而平凡的生活必然是大同小异才真实可靠。

不恰当的说,伟大在于另类。正如书中所说:也许艺术是性本能的体现。

我们会再一次发现,凡是真实的伟大的,都无从评判。

查尔斯斯朱兰在而立之年毅然决然的开始了“走自己的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却在求安稳的年纪推倒了自己命运之碑重新艰苦卓绝的琢磨一遍,最后在大火中新碑被烧成白屏,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

他在四十岁前循规蹈矩尽责任,四十岁以后没心没肺追逐梦想。人的一辈子,都是分两段的吧,一段是社会想要的,一段是自己想要的。很显然,自己想要的与社会想要的格格不入,所以路走得异常艰辛。在世时其价值几乎无人看中,离世后又一次印证了艺术的时间价值定律。其实对于“查尔斯斯朱兰”们来说,创造了什么及其价值都不重要,那份追逐的勇气和过程更性感。

这本书前三章类似梭罗的《瓦尔登湖》前三分之一的写法,一开始是交代书的逻辑背景,与细节比较疏离,看着有些晦涩难懂。幸好译者是个性情中人,保留了外国名著的“粗俗”特色,读起来更真实入情。

查尔斯斯朱兰所呈现给我们的勇气、毅力自己对人生价值的宗教般的信仰与践行,是本书的核心财富。如今世界及其纷繁复杂,机会很多险恶也很多,在选择这个命题里,人生的意义被哲学和心理学再一次清晰的描述和呈现出来。究竟要怎么活才不算碌碌无为了无生趣,究竟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才配活着,究竟要追求什么的价值和意义才不虚人生走的这一遭!在这些根本性的宏大命题里,“半路出家”或许是一种选择。

我愿意相信,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更愿意相信,所有的“异样”都是绘画“素材”的积累。我们不是一定要特立独行,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特立独行得奋不顾身。

至于艺术和爱之间是否真的不能共存,我想查尔斯斯朱兰的人生艺术历程并不足以验证清楚。当在《我们仨》里看到杨绛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就像个小孩除了做学问什么都不会时,我确认了所有选择必然有些巨大的牺牲,机会成本一直都在。

谋生和追求始终是矛盾统一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伟大,我们的梦想所追求的可能不过是一把火的幻生幻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理解和宽容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成全。所以我们不必过多的谈理想,不能以身体为代价去拼搏,只管赶路,莫问前程。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5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6

一个人坐在窗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黄昏来临时,我也读到了最后一页。

放下书本,脑中还萦绕着那个画家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记得他的偏执的个性、苦难的命运、非凡的才华,还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是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写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个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据说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这就是法国著名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但此书不是像《梵高传》那样是一本传记,而是一部以真人为原型的虚构的长篇小说。书中对男主人公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叙述,而是直接进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书中是贯穿全文的“我”,全书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通过“我”,一个作家的回忆,来讲述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初相识、交往、好奇、追寻,他以平静的语言叙述着旁观着,而作为读者,也渐渐进入到他的讲述中,心情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不断的变化着。

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个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安稳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显得笨拙,给人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画画”!没人了解他少年时就存在内心的梦想,更没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疯狂。他不管不顾地要用画笔谱写未知的命运!

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现实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画画成为他生命里全部的热爱和力量,他热切的想创作造出美来,直到眼睛失明,还用油彩在丛林中的小屋墙壁上涂画。

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

艺术家是情感最丰富的,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情感都奉献给了绘画,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欢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经历过三个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单纯女子爱塔。他和妻子是现实中的平常夫妻,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与勃朗什是刹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内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护时,她的情感由厌恶、害怕转为强烈的爱,但画家热爱和执迷的是绘画艺术,对她已经没有了兴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纳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终她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时,他经别人介绍认识了爱塔,也许是爱塔的单纯质朴吸引了思特里克兰德,也许孤独的他渴望温暖,他与艾塔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相依为命并有了孩子,这是一段艰苦却安宁的日子。也许是神灵的光辉照耀,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也许,这个天才画家,他来人世不是爱女人的,而是创作流芳百世的绘画艺术作品的。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才华才被承认,作品顿时身价倍增,但他的才华在当初并不是无人赏识。作为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兰德嘲笑为画匠,他却看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他虽然也不富裕,却心甘情愿地给予思特里克兰德吃和住,购买颜料等帮助,甚至在对方占了自己画室并夺走自己老婆时还万般迁就。这段故事情节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让读者认识到画家性格中自私、无情的一面。如果说天才有理由唯我独尊、眼中无人,那施特略夫这样的默默承受,给予思特里克兰德无私的照顾也让人感动。也许他是上天派来的关照画家的人。

苦难成就天才,艺术确实是“不疯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他为了使命而奋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无情,世人都该用怜悯的、疼爱的心来对待,因为他把才华和生命给予了人间。

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隐喻着理想与现实,或者精神与物质。作者毛姆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评价有个性的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质标准来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7

英国小说家、戏剧作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蓝本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书中描写了一位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美满的生活,远走他乡。辗转巴黎、马赛,最终到达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这篇小说中处处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性与理性......真是无冲突不戏剧,无冲突不小说。

就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斯特洛夫也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他有着一副最世俗的商人面孔,却对朋友无比的真诚和慷慨,对爱人极尽疼爱和包容;他拥有着最敏锐的艺术嗅觉,自己却是个糟糕的画家。他明明是他妻子和斯特里克兰的恩人,但他的妻子奚落他、远离他,甚至至死都不愿见他。朋友斯特里克兰更是恩将仇报,拐走他的妻子,甚至鸠占鹊巢。而他仍不埋怨,视妻子为挚爱、视朋友为天才。

文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娇妻孝子,拥有者大多数人向往的美满生活。却抛弃了这些,在巴黎住最便宜的旅店,饥不果腹,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这时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他自己还不是特别清楚。他画画,却并不在意自己画的好坏,不为卖钱,不为得到别人的赞赏,好像只为宣泄。直到到了塔希提,他才在那个充满阳光的迷人小岛上追求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杰作。在生命的倒计时的日子里,用瞎了的眼睛去画画、去欣赏自己的杰作。死后,不待人们去欣赏,就让他的女人阿塔将之付之一炬。他饥寒交迫,穷困潦倒,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可他内心却强大富足,对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从未放弃,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的艺术,他的内心应该是平和的、满足的。可他表象里,对待家人、朋友甚至一切事物都是暴躁的、讥讽的,对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意,他摒弃了社会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他又确确实实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即使躲到了塔拉瓦奥大山的一处褶皱里,也依然有着善良家人的陪伴。如此一个不讨喜的人物,却总能吸引人的目光,可能就是作者所说的不仅仅因为他所创作的伟大的艺术,还因为他艺术家的个性。小说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的态度充满着矛盾。明明很看不惯他,甚至是厌恶他想远离他,但却总拒绝不了他,忍不住去探寻他,打问他的消息。

小说中“我”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以“我”来穿针引线,处处有“我”,可“我”是谁?是作者毛姆吗?还是另有其人?全书竟没有出现一次“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一个作家。作者在用一个都不知道的“我”,叙述着一个“我”对真实的事情知之甚少,大多听他人给“我”叙述的故事。却让读者感到这个虚构的故事是多么真实!这真的是一种诡异,一种处处充满矛盾对立的统一。

这本书之所以称为全球畅销书可能只因为到底追求理想的“月亮”还是现实生活的“六便士”一直在让我们纠结,它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巨作:《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一样,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哲学问题,但终归我们是佩服那些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

月亮蛋的读后感篇8

这几天利用空闲时间读完了豆瓣高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主人查尔斯作为一个股票经纪人,过着不俗的生活,家里有妻子,有儿有女,经济状况也不差。然而有一天,他却突然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张”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就这样离开了陪伴了他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那年他40岁。他只身前往巴黎,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酒店里,口袋里只装了100块钱,为什么?因为他想学画画,他特别喜爱画画,他要追逐他的梦想。

然而一切并没有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么美好。梦想并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通过努力就能获得,追逐梦想也并不是那种令人羡慕的励志故事,真正的被梦想俘虏的人其实就是在追逐噩运。在巴黎,他生活窘迫,5年之后贫病交加,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的救助,他早就一命呜呼了。

后来他又自我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还和一个土著女人结了婚,然而你年后他不幸患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却画出了他的巅峰之作,可是又在临死前将他付之一炬。死后,他的画作才开始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欣赏。

对于这样一个人,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给他评价,在他离家出走的那一刻,他表现的非常冷酷和自私,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没有别人,他从此不再过问他的妻子,他的孩子,甚至连一封书信都没有。在巴黎,他甚至还拐走了救他一命的朋友的妻子,然后又将她抛弃。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想象会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是会被社会所唾弃。

但是仔细想想,查尔斯真的是眼里只有自己的吗?准确的说,被梦想俘虏了的他,眼里连自己都没有,他的眼里只有梦想。他说“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画画,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只是被梦想这个闪电击中了而已,为了画画,他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极大的折磨。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但是他后悔吗?他毫不后悔,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任何的苦难都没有让他产生一丝悔意。有些人追求真理,坚定不移,为了实现它,不惜将他们自己的世界完全推翻。

或许梦想和现实本来就是矛盾的,或许追求梦想与普通的人性也是矛盾的。就像作者所说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很孤独,你过的不一定是你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有些人甚至连自己内心真正的想要的东西都无从所知,他们只是被这个社会鞭笞的前进而已。我们大多数人活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而是别人想要的那个自己。

回到现实生活中,现在有着大量的文章都在批判安于现状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努力不上进的表现,然而在看过本书之后,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简单。安于现状和追求梦想都要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只要这个选择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想法,那就不应该被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