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城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2023-04-21 作者:Kris 读后感

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小伙伴们对书上理论的认识,读后感写好了能提升大家对书本知识的领悟,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半边城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半边城读后感推荐7篇

半边城读后感篇1

我与边城结缘是在语文课本上,虽说没读过全文,但仅仅节选的这一小节,就让我感到自己仿佛成了小说中的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情感波动。

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过河面的倾慕之声。此地实属神仙仙境啊!

人性该是这世上最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迷失森林里,我们还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纤尘不染,晶莹剔透。可是,在大城市里终日劳苦奔波的人们,却没有将它放在应该被保护的环境里,任由它被尘埃所吞噬,所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丧失造就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压在宝盒最底层。在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里,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边城以其独特的柔美养育了翠翠。这里的山教会了她坚强,这里的水赐予了她忍耐。初开的情窦。翠翠心里喜忧参半。因为她那纯朴的心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想傩送表达爱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为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单凄苦的悲剧!先生以此为结局,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劳?但不管怎样,路依旧要走,生活依旧要过,不管悲惨与完美,我们都要走下去。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属于我们的昨天已经随风而逝,等待我们的明天正迎风而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刚刚开始,我们既是主演又是编剧,股市的进程全由我们自己决定,人生路漫漫,趁现在,请记住,珍惜…

半边城读后感篇2

初次看到这部作品我便被封面的图画所吸引了。

?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我们学过他的文章。从照片上看他是一个非常幸福的老爷爷。但读完一本书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整本数弥漫了一股恐怖的气息,仿佛让我感觉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无奈与辛酸,有一个片段让我惊悚好久,尽然在那个年代里会有人卖人肉,历史书里并没有交代这些。并非没有正义温暖的片段。第一幕《渔》中哥哥与弟弟的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虽然两人调皮不懂事,但是在关键时刻哥哥拼了命的也要保护弟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仿佛是想让读者体会,就算是在黑暗的年代里,也是会有人性的光辉的。

在《题记》中曾经提到一个问题,用过去与现实作比较,名族品德的消失已经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很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丧失道德。妻子命的也成了用来交换的物品,这不光是道德的问题,更是人性的丧失,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不做肮脏图利的小人,正是沈从文想表达给我们读者的。

半边城读后感篇3

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住着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勤劳的祖父和他聪明活泼的孙女住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流淌出来的,是察加人的淳朴和纯朴,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力,底层人民的贫穷,更有甚者,——,一个当时无法形容的东西,混杂在这个时代。

徐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祖父在渡船上坚持了150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还是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像王这样的大财主。“他掌管这艘船50年了。他死了!”我听到崔璀令人心碎的哭声,翻书的手停了下来。一股强烈的悲伤缠绕着她的指尖,渐渐远去。我的祖父和崔璀太简单了,从过渡时期的人那里得到一枚铜币作为礼物被认为是对公职的亵渎。我甚至在船舱里一直呆到死,大概是想着渡船直到死。

也是底层人民的孤独,一场意外造就了崔璀。她很聪明,跳得很快,但她不敢染指轮渡事故的一切。因为她痛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手镯;因为生活艰难,她不得不自食其力,她的祖父和渡船就是她的一切。“崔璀,爷爷不在,你会怎么样?”还是那种瞬间攫住我心的强烈悲伤。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崔璀,爷爷不能更好的答应你。如果爷爷去了,你怎么能站在这里?”一个深爱晕,一个单纯,略带苦涩的爱。

更是天命。命运,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却从《边城》学会了一个酸酸的命运。崔璀没能收获自己的爱情,天宝意外溺死;本能地再次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她的爷爷却被困在了太公王编织的谎言里。崔璀本能地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她逃跑了。难道一切不都是天意吗?她没有输给轧机,没有输给太公王,她只是输给了命运。这种命运,痛苦是你无法控制的。我想为她感到难过,但我知道失去一切也是因为她懦弱和对世界的无知。

你在责怪谁?怨天尤人?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画了一幅画卷,生动地揭示了一代人、一个时代。“这部作品可能只给他们一点点留恋,或者只给他们一个苦笑,会给他们一个噩梦。”“但也许同时,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这么说。

是啊,从《边城》的苦痛中,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不与命搏呢?一味的怯懦与逃避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人是不是应该怀一份执着的心,去争取本该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半边城读后感篇4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这样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说,躺在床上两个夜晚就读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从文的行文纯净质朴,描绘出来的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像是记忆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那种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终贯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撑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总,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这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少年时代的爱情、因为懵懂、因为纯粹、再回忆的时候才倍显珍贵,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好彼此喜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为喜欢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剧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去与现实抗争。小说的最后,因为船总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纯粹的喜欢之间便夹杂了对已故人的罪恶感,所以一切都变了,即使还是喜欢,那也和原来不一样了,纯粹的爱情搁浅了,青春已经不在。

因为年轻,所以关注了太多小说中的爱情,但小说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止于爱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也是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个感觉没有结局的结局,也许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终究会在“明天”回来,因为有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姑娘,需要最简单纯粹的爱情。

半边城读后感篇5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一点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仍少不更事,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看故事一样看过去而已。最近有时间重新找到了《边城》,把它通篇读下来,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中不留一丝遗憾的淳朴。

在湘西小山城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的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的老大天保,一个是不爱说话、秀拔出群的老二傩送。他们都同时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爷爷自然晓得孙女的心事,也让她自己做主。而翠翠与傩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便一见钟情,只是,柔美淳朴的翠翠在情窦初开时把这一份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那一个凉风送爽的夜晚,翠翠在朦胧的梦中听见了好听的歌声,那其实是老二傩送送给翠翠的情歌。老大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不料却在闯茨滩时出事了淹死了。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没有再在梦里听到那将她托起的悠扬歌声。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了,毕竟老大的死有一部分是因为她。老船夫得知这些事后郁闷的回到家。那天夜里下了大雨还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水冲走,屋后的白塔也被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翠翠也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这是一幕爱情的悲剧,“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故事当中没有恶人,没有人性丑陋的黑暗面,有的只是误会,整个故事就如同它的背景一样平和纯净。同时沈先生恬淡平静的笔法更增加了故事的意境美。可以说《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当时的沈从文居住在北京,从事文学创作,因为感到大城市中人事的纷杂混乱,人心的隔离和丑陋,因此才不禁更加想念家乡的淳朴。但不幸的是,在经过长年的战乱后,淳朴的小城也早已被物质和战火摧残,不再如前,沈从文对原始家乡的怀念与憧憬,在《边城》中表现无遗。作品里,沈先生用诗意的笔触点染悠然自得的边城,那不经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表现了人性的美。沈从文描写景物往往就如中国山水画一般,三两笔,却能表现出这纯真朴实的乡土,在这里生活的朴实人群,在这里发生的爱情,就镶在这一片和谐之中。《边城》会给我们一点忧愁,一点快乐,一点烦恼和惆怅,但绝对不会有堕落。

读完之后,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来变化太大,再也很难身处到边城一样纯净的世界。车水马龙的大街,物欲横流的世俗,勾心斗角的人心,喧嚣尘世充斥着我们大半的生活。也许在小城市里,仍旧可以寻到一方净土,但也只在乡下里。我羡慕边城里人们的生活,我向往边城里淳朴憨厚的人们,我渴望边城里纤尘不染的感情,这一切仿佛太完美。

这个炎热的暑假,我得以体味了一回这边城的感觉,好像整个灵魂都被过滤了一遍。我去了乡下的外婆家,并在那里住了一晚。回忆一下,最后一次在外婆家住还是我10岁时候的事了,那时候的年纪太小,分不清这乡下和城市有什么差别,只是记得在外婆家每天和很多小伙伴们一起玩跳橡皮筋,一起去放牛,一起去摘野果子,每天都很开心单纯。现在18岁了,懂的多了,重新回到外婆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坐城乡公交车到了由水泥路铺成的平坦的街镇路口,下车环顾四周,发现变化真的特别大,曾经的土房已经全部换成了瓷砖块盖成的小洋房,街道也铺成水泥的了?不变的是乡下的房子依旧错落有致、门对门户对户的排着。走到外婆家还要绕过一群房屋。我就在路上慢慢走着,看着农村的风景。屋子的主人依旧还是很放心的敞开大门,我看到里面挂在正中央那面墙上的毛主席头像图或者是一副象征前程似锦的大展鸿鹄图,门前的小溪静静流淌,滋润着这一方百姓。离开水泥大道,走进旁边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那乡土气息顿时扑面而来。我一向都非常喜欢青石板的小路,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绕过几户守旧到老的阴森的土房,经过几块被经营得让城里人嫉妒的菜园,跨过几条浅浅的透明的小溪,终于看到了外婆家干净的用水泥铺成的前院,远远的就大声叫了一句“外婆”。外婆家也用瓷砖重新盖了一遍,显得更加整洁。外婆在里屋应了一句,赶忙出来看我。我也看到了已是满脸皱纹的稍稍伛偻的外婆,但外婆的笑脸依旧慈祥可亲。一阵的嘘寒问暖,觉得心里暖呼呼的。这位淳朴的老人一直都有用那纯净的思想感染着我,就像那位老船夫一样。晚上的时候听说街镇路口有露天电影放,我就和外婆一起,带着附近几户人家的小孩,慢慢踱到了街镇的路口那片空地上,那里拉起了一块大幕布,有人掌控着放映机,电影开始了,是讲述战争年代爱情的《果儿满山红》,好多好多人都从自家搬来凳子坐在空地上看,还有许多凑热闹的小毛孩,好不热闹!

看完电影回到家,早早的就上床睡觉了,我和外婆一起睡的。乡下的夏天夜晚十分凉爽,同时也很黑,很安静。我躺在床上,呼吸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凉凉的空气,听着窗外微弱的虫鸣声,看着外面深邃的天空映出窗棱黑漆漆的轮廓,很快入睡了。晚上虽然有被邻家不安分的狗狂吠吵醒,有夜归的人打着电筒经过外婆家门口,还有临近破晓时撕心裂肺的杀猪声,但这一切不都很自然吗?置身于乡村,那淳朴的气息仿佛让我感觉回到了上个世纪一样,像在边城里生活得无忧无虑,淳朴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甚至有把自己许给这方地域的念头。这真是令我难以忘怀!

看《边城》也许仅仅因为自己依恋这种淳朴的乡土风,它其实是沈先生心中构思出来的一方净土,像那有缤纷落英,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那里,我也希望能有沈先生幽淡的笔墨下湿润透明的乡间美景和淳厚质朴的人们,还有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

半边城读后感篇6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有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只有绿竹摇曳的山林和清澈见底的小溪;那里没有刺耳的汽笛声,只有清凉的山风和动人的山歌;那里没有玻璃般易碎的情感,只有善良淳朴的'民风和如清风的心动……那里就是茶峒,湘西的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城,宛如一个隔绝尘世的世外桃源。茶峒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向往——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境中,悄悄地上演了一场令人忧伤和无奈的生命之曲。

这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条黄狗。女孩梳着长长的辫子,黑黑的面颊上两只眼睛清明如水晶,在山林间自由成长的她总是洋溢着甜蜜的微笑。她是那么淳朴善良,宛如天空中的白云,宛如含苞待放的山花——她就是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靠摆渡为生。小溪那边有一个男孩,他有着被天使吻过的好嗓子,却只为她一人唱响整座山城;他不太会说情话,却总是为她一人遮天蔽日。他就是性情爽快却情感细腻的二老——傩送。他们的故事从那个河边的晚上开始:懵懂的心在朦胧的夜色中,在流淌的溪水边相遇,爱的萌芽从小小的误解与吵嘴中滋生。傩送打开了她心灵的窗扉,守住了她心中的那座城。翠翠和二老本该谱写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而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同样爱上翠翠的大老为了成全弟弟,出海做生意却意外落水身亡。傩送不怨翠翠,只恨自己,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傩送走了,离开这个让他想念却又伤痛的地方和人。爷爷也走了,摆渡船上只留下了翠翠,一个人守着那条小溪,望着对面的山城。茶峒还是原来的茶峒,那里的翠竹依旧摇曳,有情人的山歌还是一句接着一句地响着,而翠翠的心却是凉的,她孤独地等在白塔下,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这个人也许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有一天,那个曾经跟她拌嘴却深爱着她,愿永远为她高歌的傩送会回来,他们的故事仍然会继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故事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情,没有王子与公主童话的浪漫,它却带给每个读者那么多的忧伤和惋惜。它本没有结局,可是常常在我的梦里,翠翠终究等到了傩送,他们在春天烂漫的桃树下相拥,粉嫩的花瓣在他们身边飞舞——原来蓦然回首,她永远都在那里,等着那一树桃花,等着他抵达。

半边城读后感篇7

外面的天慢慢被拉上了黑幕,白天的热烈疯狂都烟卷云散了,心一下子有一种落寞的感觉,走进属于自己的房间,随手捧起《边城》,再度进入书中那唯美的湘西和翠翠那纯洁的心灵世界。

?边城》,总会让人陶醉于湘西那梦幻般的世界,青山绿水,浮云淡淡,这一座热闹又平和的小镇,养育了多少善良的人。翠翠就是这其中普通的一个,很质朴,没有任何的奢望。她与祖父相依为命,简单又快乐地活着,直到那个人划过她的天空,在她的心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悸动。

第一次读《边城》,觉得翠翠好可怜,一个人痴痴地等待他归来。他,傩送,一个曾为她在月下唱情歌的人,现在的他是否像湘西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翠翠一个人独自等过一个秋,两个秋,等到泪干了,心碎了。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清澈得如水一般,他们之间没经历过什么轰轰烈烈,也没经历过生与死,只有平凡中的温馨,而这一切翠翠已满足了。少女的心思很细腻,她把对傩送的爱寄托给了山间的浮云,而傩送,你是否听到了,飘走他方的你是否听到翠翠对你的呼唤,因为爱你,她可以承受住祖父去世的巨大悲伤,坚强地站在湘西口等待,可是你会回来替她抹去心中的伤痕吗?既然爱她,又为什么不肯回来面对这份感情呢?

十几岁的翠翠是否得捧着对他的思念过一辈子呢,我不禁为这位船家少女怜惜。

再次品读《边城》,又觉得翠翠的等待何尝不是一种美呢?那是一种悲伤的美,清澈至极,淡淡地流淌在心中。

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都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也许是众多不凑巧中最唯美的一个吧。两个人厮守着对彼此的思念,而她也甘愿耐心地等待,多凄美啊,凄美得让人感觉有种淡淡的痛。或许她的等待换不来他的回头,可是这等待编织了一段人世间最美的情。一生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甘愿等待的人,也不会让日子变得太过空虚。

谁说错过一定是悲惨的,谁说等待的过程是让人心碎的,或许等到心累了,才发现这其中的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