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大家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写的一种书面文体,读后感是记录个人感受最直接的方式,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了大学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1
一个人走在湿漉漉的街上,雨还在下,5个小时过去了。我只穿了一件t恤,感觉很凉。
天是灰的,房子的墙壁是白的,满眼的生机都逃掉了。我低着头行走,看着满街的雨水无声流着,滑过我赤脚穿的拖板鞋,淌过整条大街。哈哈,真是个孩子的样子。我卷着裤腿在街上玩水,想起半个月前读过的那本儿童文学《草房子》。
??
最先使我想起的是纸月。她是整本书中最灵动的一只精灵,像这满街还没落地时的雨水,如一个遥至童年而不可触及的梦。她是清新又空透的,就像一株老树错落的树荫下亮着的琥珀。她也是神秘的,像琥珀生成的年代里的秘密,会一步之隔,但更多的只是模糊到让人去记忆中寻找。她不入世,不染世俗和喧哗,仅是安安静静,在默默中为你担忧并祈祷。
我感觉:她从不会去打扰人,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被打扰。如一方净土。在喧嚣中矜持的一方让人感觉到安宁的净土。而这,需要有一颗不只装着自己还装着别人的平凡心。
二
其次闪出的形象是秃鹤。他依然光着头。头发对他似乎很吝啬,从不轻易的长出一根来。他为自己是个秃子的形象感到尴尬。可这是他的现实,即使这让他觉得自己在同学中是个另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词是不适合他来用的,因为在雨天他都不可以和雨伞划为一类。每当有同学撑着伞从他身边走过时,他都要装作不羡慕,并且还要挺起胸走去。除了这种硬撑的勇气外,他得到的仅剩离群索居后的孤独和学校对他的不公平对待。
于是,他由一个另类上升为斗士。在现实中为了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证明奋斗;这个在现实中挣扎的形象让我看到了离开集体后的尴尬和被集体肯定并接纳时的欢欣。或挣扎……结局是可喜的,他证明了:一个人长的”丑“不要紧,出来用自己的才能证明”不丑“才是对的。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早就说过,书籍之多,浩如烟海。我们沉静在书的海洋中,收获着丰富的知识。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在此,我推荐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每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界的更变,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这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事情,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穷苦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界更变的戏剧。是悲剧?是喜剧?也许都有一点,书中没有华丽的藻饰,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时候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他有坚韧的毅力,强大的精神力量,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在痛苦和磨砺中,他形成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对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几本书的人,一个对生活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他写给他妹妹的信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带给我们的好处将使我们一身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的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被判农民的狭义性,追求更高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读完了这本书,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不在为平凡的出身感到羞耻,而会为了人生的不平凡而奋斗。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3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书,依稀记得读这本书的时间里明白了许多道理。作者赵美萍的人生经历是痛苦的充满磨难的,但是也是不屈的、励志的。家境贫寒的她在幼年丧父后靠着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苍白的文字难以表达她所经历的苦难,但是这就是她的人生。她也告诉了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得苍白无味,没有人的生活是坦途,要把生活中的不幸、苦难当做人生中的调味剂。
作者的一生中灾难总是是不期而至的,猝不及防的灾难的来临,摧毁了她懵懂幼年的平静与温馨,父亲的倒下使得作者与母亲相互扶持,她一边守着母亲一边就着煤油灯看课本,在漫漫长夜中,习惯了在黑夜中思索或阅读。那些知识也成了她孤寂的寒夜中惟一让她感到温暖和不再害怕的精神抚慰。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在,既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文化见识的积淀。苦难的终点终会是美好的,作者从小学文化到记者、编辑,打工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这也让我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先把困难想在前头的,否则就没有信心了。
无论怎样,先做了再说,如果因害怕失败而不做,就连可能的希望都没有了。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4
最近,我跟女儿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这本书很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也对我的感触很深,所以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句话,永远都是真理。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入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遇到挫折也不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更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反正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和孩子一起阅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感受到了高尔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卓越的的文学成就几乎是相映成辉的。从这三本带有自传色彩的书中可以看出高尔基在经历了这些苦难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这就是三部曲的魅力,也是带给读者以震撼之处。在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时,孩子也谈到了这些,这让我很高兴,当孩子写下这篇读后感,也真的很欣慰。
亲子阅读真的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让我们家长重拾书本的同时,和孩子一起亲近经典,读中增智,共同成长。
这本书告诉我:每个小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挡一面,每到一个年龄阶段就让他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无限的。如果我们事事包办只会给他带来依赖的思想,长大后准会让社会给淘汰。
这本书不厚的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适当的生活历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一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人,未来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5
最近,我在家看了本书,叫《童年·我的大学》,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是个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写阿列克塞一家人所发生的事。我看的是第一章,这章主要写在一个昏暗狭小的房子里,阿列克塞的父亲永远的走了。他的母亲跪在父亲的旁边,为他梳理着头发,眼泪从眼眶中不停的掉落下来。一会儿,阿列克塞的母亲和姥姥在地上打滚,这是多么感人的一面啊!最后阿列克塞的父亲被埋藏在地底下去了,这是使阿列克塞家人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时刻,也是最伤心的时刻。阿列克塞的家人肯定伤心透了。几天过后,他们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可母亲却有时坐在地上发愣。直到有一天,姥姥的一举一动使母亲重新做人。姥姥正在餐桌上,突然叫道:“瓦利娅,你快看看啊!尼日尼!”母亲看着终于笑了!从中我懂得了什么叫喜怒哀乐,他们快乐,我也感到快乐,他们伤心,我比他们还要伤心。通过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不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总会有快乐的明天的,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小朋友,也要知道这些道理,这会让小朋友们真正的变成懂事的孩子!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言,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书的重视,对知识的重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高尔基的自传体充分体现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求精神。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为三本书,每一本《童年》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儿时在社会的所见所闻。《在人间》讲述的则是阿廖沙在社会的艰苦环境下开始不断求学并开始孜孜不倦的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懂得的知识。总的来说,这三本书讲述的就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学到的知识,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以及当时俄国青年反抗沙皇统治的故事。
看完这三本书,我被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那废寝忘食读书的毅力给折服了。在《在人间》里有这样一段:阿廖沙在主人家里发现了很多书,在经过主人同意以后,他就天天在打工的空隙和夜晚看书。但是主人家里的人不准他“浪费”蜡烛,因此,阿廖沙只好收集蜡油,然后点了来看书。但是蜡油点火以后会让人眼睛感到很涩,会不断流泪,而且光也很微弱。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把主人家里堆积成山的书全部看完了,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完成的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受不了这样的环境。极度的困意加上白天的劳累以及微弱的光和十分涩的眼睛,这样的样子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感到难受。但就是这样,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是什么在支撑他的意志?是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吧,是那急切地想要获得知识的心吧。也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让那时的阿廖沙拥有顽强的毅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充分的描写了高尔基当时那孜孜不倦的精神,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现在的高尔基,如果他当时不想获得知识,那么就会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尔基了,也就没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这句话了,更不会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自传体三部曲了。高尔基用这自传体三部曲告诉了我们:唯有孜孜不倦,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作文
读了大学读后感篇7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除了做人,《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想想当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学是时候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处处充满诱惑,刺激,和“杀戮”。而在这个环境中要做到独善其身的却很难,人和人之间的间隔和抵触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伪装、自我保护、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没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会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我的处世态度,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管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我们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修身治国平天下,此乃中国传统。以小见大,自身品德都修养不好何以治国,治国太远,切说说齐家。每个身边都可能出现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况,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看来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和考验,爱情在最后终将升华成亲情,不离不弃,不会变质。自古就有相近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看的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