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5-23 作者:Trick 读后感

针对读后感的写作,不能照搬传统的写作模式,优质的读后感是要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延安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延安读后感5篇

延安读后感篇1

在战争时期,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但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士兵们仍要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当我打开这本经过日月磨砺的优秀的作品——《保卫延安》时,那时的情景通过一个个文字跳入我的眼帘,闯入我的脑海……

这本书是我国小说家杜鹏程写的。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

书中主要讲述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人民解放军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小说真挚动人的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的战役,描绘了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把战争的画卷完全记录下来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的美丽,舒展,绚丽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长;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这本伟大而优秀的作品——《保卫延安》深深地吸引了我!

延安读后感篇2

?保卫延安》这本书,我被作品中那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征服了。从开始到结束我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心情始终处于振奋与紧张的状态,激动的内心世界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说实话,看这部小说,不亚于看一部经典的战争片,着实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我想,这就是这部英雄史诗的魅力吧!

?保卫延安》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延安保卫战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作者围绕西北战场上,我军正规军与千倍于我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浴血奋战的大背景,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对这次战役作出了正面的展示。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延安保卫战是我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战役。这部历史画卷通过作品真实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深受感触,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感动着,为我军高层领导者们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感到自豪。作为读者,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感触。

作品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真实,有气势。作者用一个连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反映了我全体解放军战士的那种视死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作者以点写面,通过对主线的详细描写,将作品带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让读者站到一个高点上去感受这场战役。虽说是观战,却有参战的感受。作者对各个战役的描写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不仅写出了战役的面貌,还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进程。有高层领导的决策,连队战士的生活,大小战斗的组织和过程,以及根据地人民的游击战等等。最重要的是真实,即使是这么宏大的作品,从头到尾也是在描写真实,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读者从头到尾都被鼓舞着,感动着。我钦佩作者的表现力,为作者勾画出这样的历史画卷而叹服。

当然,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英勇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党中央,每次战斗都会有许多的战士壮烈牺牲,我们是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赢得战争的胜利,我们的英雄是可爱的、可敬的。作者用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饱满、生动、可歌可泣。各个层面的人物都有,像彭德怀这样的我军高级领导人,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这样有勇有谋的军官,有周大勇、王老虎这样的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有普通的战士、炊事员,还有李振德这样的根据地的革命老英雄等等,这些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性格。正如我们在文学理论课上学的,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是人物去服从环境。这样,每个人物都可以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可以使作品有血有肉,富于感情。

延安读后感篇3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都烙印着那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在那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受尽了屈辱。然而悲愤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国勇士们的精神,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如今美好的和平生活。在清明期间,我们总会伴着“上帝的眼泪”,在无数座烈士的墓碑前纪念他们。而这次,我还阅读了《保卫延安》这本书,让我不禁再次感叹烈士们的英勇顽强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保卫延安》一书中,作者以一个连队为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抗战时期烈士们的艰辛与奋勇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为之敬畏。

在书中,周大勇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中央宣布撤离延安中,周大勇看着倒在血泊中的人民,胸中燃起愤怒与正义之火,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坚守在延安,保护着百姓们的生命。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就像一匹拉不住绳的牛,可他又充满了智谋,渡过了一次次危机。他是我们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英勇,令人赞叹,他的爱国,令人敬佩。在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也与周大勇一样,而他们就是历史上无畏英雄的象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二字。

?保卫延安》中用严谨的文字刻画的那些英勇人物令人钦佩,我们要向烈士学习,虽不一定能上战场拼搏,却要时刻怀着一颗爱国、爱党的赤诚之心!

延安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保卫延安》。它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守卫延安,艰苦斗争,不畏牺牲的故事。

当时,胡宗南集团向延安进攻,想在谈判时夺得主动权。敌人突进,人民解放军英勇反抗、阻击。在这段艰苦的'时期里,战士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青化砭之战,战士们在雪地里潜伏一整天,全歼了敌人整编第31旅,活捉了旅长李纪云。羊马河之战,更是上演了虎口拔牙的好戏。蟠龙之战,全歼敌人6千余人,缴获面粉1万多袋,子弹百万余发。围蟠龙、跨陇东、翻沙漠、守长城,九里山,那座山,更是成了敌人永远跨不过的山!

战士们没有子弹,打完了就去敌人尸体上去扒。战士们用3千多人的血肉之躯组成一道国民党永远无法打破的钢铁洪流!当我读到战士们伤亡惨重时,我也像置身其中,感受战士们的痛、坚强和勇敢!为他们取得战役的胜利,而欢呼鼓掌!

全文中我最爱这一段: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

是的,正是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换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延安读后感篇5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发出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战斗号召。其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今日看来,评于杜鹏程先生写的《保卫延安》是再恰当可是了。

?保卫延安》讲述了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兵进攻延安。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在青化砭和蟠龙镇两场战斗中接连获胜。周大勇连与主力失去联系,孤军奋战,杀出重围。国民党军队欲与人民解放军决战,结果受到重创。小说刻画了周大勇、王老虎、马全有、马长胜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民解放军基层干部和陈兴允、李诚、卫毅、张培等一批血肉鲜活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并第一次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还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主人公一连连长周大勇,在一次次战斗中,他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不是怎样安全突围,而是想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我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最终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周大勇是一个连长,一个指挥员,同时也仍然是战士中的一个。

在我们革命的军队中,指挥员和战斗员的思想感情本来是完全相通的,因为战斗的目的和意志是完全一致的。指挥员们也都坚持着战斗员们的特色,因为指挥员们的优秀精神就是从普通战斗员的精神中提炼和提高起来的东西;无论指挥员和战斗员都来自人民群众,都为党的教育、部队教育和革命斗争所培养和锻炼,同时大部分指挥员就都是从战斗员中成长起来的。在周大勇身上,普通的然而英勇非凡的战士的特色尤其鲜明;他是我们人民战士的一个典型。他的性格的成长,体现着一个普通的勇敢的战士怎样成为一个英雄和出色的指挥员的成长,而尤其体现着一个普通人怎样成为一个不能摧毁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周大勇成长的具体历史,反映着人民革命的一长段艰苦斗争的历史。他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投军的,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而在他投军前,他已经汲取了革命的乳液,尤其是喝够了革命受挫折后的灾难的苦液;在投军后,党和部队的教育以及一次一次的艰苦斗争把他逐渐炼成了具有铜筋铁骨和钢的意志的人。他的成长也能够说明:他是那种除了自我的部队就没有另外的家,也不相信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另外的家的人中的一个。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除了党,人民,祖国,人类实现社会主义梦想,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在他们,唯一欢乐、光荣的事情,就是为人民而战斗,而牺牲。

这样的人,看起来诚然是单纯的,然而却是内心最富有的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体验着党性的人。因为他们最深刻和最密切地联系着人民的苦难和期望;他们任何一个行动和思想,都会先去体会党的教育和党的意志。他们是亲身地体验着被压迫劳苦群众的切身要求的,也是亲身地体验着劳苦群众仅有在党领导之下团结起来斗争才能解放自我的实际的革命道路的;所以,无产阶级的梦想,党的领导,人民的胜利,就成为他们的最坚强的信仰力量,这使他们在敌人和困难面前成为大无畏者。这是真正的人民战士和英雄,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英雄,而不是仅仅立了一两次功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只要在内心上不失去和人民,和党,和自我部队的联系,不失去信仰力,是无论放到什么地方去都不会被毁灭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所描述和歌颂的英雄和战士,在根本上就都是这样的人物。

书中还描述了为了战友能安全走出沙漠,把一袋水留给他人而渴死牺牲的老炊事员孙全厚,“让连长喝吧……别……浪费……浪费东西了,让连长……走出沙漠……”他临死前仍为他人着想,真正体现了革命军队的精神;为了游击队的安全抱着孙子牛栓跳下高崖半生不遂的游击队长李玉山的父亲李振德老人“你们都是贼!终不得好死!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他临危前不屈的话语震撼了我的内心,这真是一个浑身铮铮铁骨的老汉啊:我还清楚地记得,团参谋长卫毅牺牲后,他在一连的弟弟卫刚抱着他的尸体嚎啕大哭:“哥,你不能死啊!让我替你去死!让我替你去死……”这撕心裂肺的哭声,像融化了的铁水,一点一点地滴在我的心坎上,这真是一对情比金坚的好兄弟啊!

为什么共产党能顺民意、得民心呢这个问题在书中有了解答。在书中,彭德怀将军曾说过:“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然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可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将军啊!不当受人民崇敬的“菩萨”,而要当供人民使用的“扫帚”,不是一个伟大的、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将军,说不出来。书中第六章第五节中,陈兴允旅长以往这样地描述过我们的战士们:“我们的战士,把自我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进取自动毫无怨言。一个人,望着他们就不明白什么叫艰难畏惧。一个人比比他们,就觉得自我贡献太少,就觉得自我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应当有什么不满意。”人应对他们,还有什么个人打算,那会羞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