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海洋中,我们探索知识,体味读后感,阅读让我们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产生深远的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巨婴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巨婴的读后感篇1
?巨婴国》是我读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三本书,一直感觉他的书从心理和哲学来说浅显易懂,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探究自己,学会补偿缺失和控制泛滥的情感。
书中的总体框架是讲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这里的“婴儿”具体指的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下的婴儿正处于“共生”心理,即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共生”的具体特征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的现状。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缺乏母爱,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处于到处找妈的状态,用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譬如在爱情中,体现为两个人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的角色,以此寻求和建立婴儿时期的妈妈和孩子共生的状态。
经典的爱情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1=1,则我们是一个人(就好比婴儿觉得和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阶段:1+1=0,则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由于分离和个性化,产生憎恨彼此的心理,这是重要的磨合阶段)第三阶段:1+1=2,则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还是在一起(独立的灵魂,做各自真实的自己)
由此我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想起曾经在网络中看到的一句话:“聚时一团火,散时两颗星”,大概是爱情中最美好的状态。
多数国人心里都有个皇帝梦: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这样的人在达官贵人中比比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都是早期婴儿全能自恋的展现,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为我所用。而“全能自恋”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就演变成“绝对禁止”,相互呼应。
“全能自恋”的一个案例就是“卓越强迫症”,这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如今的我们仍然在应试教育中不可自拔。
而由“全能自恋”又会引发出三个极端,即“自恋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比如社会上随处可见的“路怒症”等一些恶性新闻。
这样的好人又被称为“拖累症患者”,他们拼命的对别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一般伴随深深的自卑和恐惧。引发的原因有三种:3岁前妈妈时常不在身边,或者经常被妈妈忽视;1岁半后,妈妈和其他大人要求其听话,吞没了其独立成长的个性; 3岁以后恋父恋母情结没有被正确处理,导致性羞耻感的产生。
中国人常讲孝顺孝顺,孝顺其实是要让孩子顺着老人的意思。而在孩子的最初时光,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真正顺从孩子的意思呢?
书中这一篇章对于“孝顺”的观点论述,让我想起了最近在新闻上频频出现的林妙可。9年前,长相甜美讨喜的林妙可,在她整个孩童时代,却表现出大人般的成熟。她很清楚大人喜欢看什么样的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答案,而她也尽力表现出大人所期待的那样。在本该天真烂漫不懂世事的年龄,却早熟得失去了自己,听候父母的安排,迎合父母的需求,满足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孝顺”有何意义?
林妙可就像书中指出的“假自我”,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惧,恐惧父母离开自己,恐惧孤独。而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顺父母意,脱离自我。
不得不说,这一章节推翻了大众眼中对孝顺的见解。特别值得一读。
引用书上的一句话:“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人生才有自由。”
从巨婴变成真正的人,关键是从假自我到真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我,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对方,包括爱人、父母和朋友。拥抱自己的本性,探究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因为,真正的自己胜过一个好的自己。
巨婴的读后感篇2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的读后感篇3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残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的读后感篇4
听说这是一本要被禁的书,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成功的下载到了kindle上,最近在往来各家医院及陪床的时候读完这本书。作者提出巨婴的概念,是针对中国人的巨婴概念,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人们的一些行为;作者反对孝道,也为此招致许多骂名,在我看来,作者是通过孝道来反对集体主义的思想磨灭了个人主义;作者从人们“巨婴”的表现,影射出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
原文中对“巨婴”的解释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在现实生活中会表现出多种的巨婴表现,甚至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的都是一个巨婴。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当时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思绪一下子被带走了,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有一天大人们都在餐厅吃饭,敦敦一个人在自己的活动空间玩,突然敦敦摔掉了手中的玩具。大人们继续坐在餐厅吃饭,对着孩子问了怎么了,得到的回应是更加激烈的摔打声,而大人们也开始了常规的批评。自己在教育行业多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孩子旁边轻声问:“敦敦,为什么摔东西?”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我再问:
“你摔东西,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么?”
“嗯”
我抱起来孩子“对不起,我们没有关注到你,但是你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完全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叫爸爸妈妈,或者直接走过来叫我们,玩具摔坏了,你就不能玩了,对么?”
“嗯”放下敦敦后,他自己开心的玩了起来,时不时的叫爸爸来欣赏他的“杰作”。
我想这也许就是能量被看到与不被看到的区别,被看到,就是光明,就是天使,不被看到,就是黑暗,就是恶魔。从小孩子再联想到大人们,作为大人的我们的一些行为反应,的确跟孩子一样,大人们也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认可,否则我们的能量也会转化为黑暗,大人们的控制力较强一些,黑暗能量转化的不会是对外的攻击性,而是对自己内部的攻击性,比如郁闷、压抑等。
自恋。文中作者对自恋赋予了两层含义,一个是褒义,里面更多的是自信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是贬义词,即“全能自恋”,仿佛一动念头,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全能自恋”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很突出,一旦自己的所发出的能量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就会哭闹。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杠精、想的多做的少、幻想卓越、对外呈现攻击性、孤独自闭,这些都是“全能自恋”的表现。
文中作者将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了: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正因为我们国家是巨婴国,我们的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才需要儒家思想来控制这种力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思想。
国家在倡导创新,但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的过度限制,我们没有自由,自由可以让活力自然流动,我们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活力,没有随意伸展的拳脚,自然就没有了创新力。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泌为了长安城的安全,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掉一些人,甚至是牺牲自己。在国外对一个小朋友采访问到,如果要伤害一个人来换来整个城市的安全,你会做么?小朋友回答不会。在今天又看到一个新闻,两个孩子落水了,爸爸选择了先救自己的孩子,而后救起了第二个孩子,但因时间过长,第二个孩子不幸遇难,因此这个父亲背上了自私的名号。
我们的社会结构中,集体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个性自我会被讨厌会被打击。
我曾经跟好多人都说过人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读了本书之后,我重新审视这句话,嘲弄着自己逃不脱世俗的禁锢。我跟妈妈说过,如果我活的自私一些,我的生活还会过的更精彩一些。但那终究是“如果”两个字。借用文中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真心希望,我们能活出这一点——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巨婴的读后感篇5
提醒一下还暂未购买此书,或像我一样刚买完就后悔的朋友: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对作者和此书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会感觉好很多,此书不是专业心理学著作,只是谈谈他个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是偏激的)——从他做心理咨询接触案例的观点和角度。
它更像是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集锦,作者把之前写过、想过的,分类归集,然后在开头的第一章给这个“集锦”戴了个理论的帽子。但这个理论帽子戴的水平比较差,以偏概全时有发生,总认为几个极端或神叨叨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另外总拿电影、动画片的事儿做举例说明自己观点,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所为。作者的信条是“大胆的假设”,但没有“小心的求证”,另外再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绝态度,总让我觉得他讲的太言过其实,有种想揪其衣领的冲动赶脚。
也因为是这样类似“集锦”的构成,各章节之间只有相关度,但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样的观点和论据反复地多次出现,我认为如果从提出观点,并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展开讲述的话,此书厚度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做《我身边的世界:巨婴国》。这样,读者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主要是他自己看到的世界,人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大家也可以谅解。
期中也确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角度,有时间也可以看看。不过,总体上来说,如果你个人心智正常,身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亲人朋友,那么你读起来可能比较难找到什么共鸣。
惊喜之处是你会常常被作者所举的例子或作者自己观点的“神逻辑”逗乐,也着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权作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