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3-29 作者:Anonyme 读后感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通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读后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下)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下)读后感5篇

论语(下)读后感篇1

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用许多浅显的故事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是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她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我们的生活中的那些缺憾和不完美。人首先要正确面对那些缺憾和不完美,要在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苦痛。生活不完美而有缺憾,工作不如意而有心酸,这似乎是每个人都曾遇到过的。但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处理的办法不同,与其在那里苦苦的怨天尤人,还不如坦然的正确面对。敢于正视和承认那些不完美的现实,敢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弥补那些不足之处,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抱怨。一个人有了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他的内心会变的仁厚,宽和,所以便会忽略很多的小事和细节,不再患得患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安静,释然。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时真正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那么论语中倡导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是第一种好朋友,就是说我们交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人格魅力。“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有自己的思想,顶天立地,才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犹豫的时候给你做出抉择,可以在你失落的时候给你勇气,他是能够减少你的痛苦而延长你的快乐的人。友谅是第二种好朋友,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能够衡量一个人气度的标准。

生活中,能够感动别人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眼泪,宽容也同样能够让人释怀。懂得宽容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懂得宽容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所以说有一个宽容的朋友不仅相互之间能够融洽相处,他还能够感化和改变我们处事方式和不良习气。友多闻是第三种好朋友,就是说这种朋友能够旁征博引,见多识广。选择一种朋友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朋友意味着选择一种人生,而选择一种朋友首先要看我们站在怎样的一个人生坐标和天平上。

见多识广的朋友能够赋予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常识,能够告诉我们许多不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一起探讨人生,一起切磋技艺,一起品味生活。当你在生活中彷徨失落的时候,朋友能够帮助你做出最终的抉择;当你在工作中遇到疑惑与不懂得时候,朋友能够给你最终参考的答案。所以说结交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就像打开百度搜索一样,我们总能从他的人生字典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即是孔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闷的心态,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好好的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阳光与快乐的人,拥有一颗感恩与快乐的心,像一缕阳光一样去温暖和照亮别人。快乐的面对生活,面对家人,面对社会,让别人能够在自己的感召下获得生活的生机与慰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责任,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这大概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经验和借鉴。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用浅显的文字和简约的语言点出了人生之道,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坐标,学会在生活中一一的去践行。学习《论语心得》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使我们懂得用最朴素的情怀去感受快乐,感受生活。

论语(下)读后感篇2

?论语》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著作。它像一朵瑰丽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几千年,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论语》的年轻一代,读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说:“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闻多,益;友开,友柔,友易学,友有害。”是的,一个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字典。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你总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时,好朋友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时,好朋友的坏话可以让你清醒;当你有缺点、犯错误时,好朋友的直言不讳可以教你修补漏洞,坏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与他们交往会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伤害就越大。”《论语》让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乐于交友,不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交友。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心灵的方式。在《论语》中有一句对白:“司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无兄弟。’”紫霞说:“商人说天上有生命,有财富。君子有礼而不失,待人有礼。全世界都是兄弟。为什么绅士没有兄弟?”这句话我有一个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们,而不是纠缠它们,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痛苦;我们应该尽力弥补这种遗憾。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儿子在四川说:“时间就这样飞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学家看来,奔腾的江河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阻挡的时代。孔子望着流水叹了口气,同时也向自己、向学生、向后代描述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学习,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从,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过当下。”人生轨迹并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认清人生目标,珍惜时间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我要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抓住白天和黑夜。

当然,《论语》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我怎么能说得清楚。

论语(下)读后感篇3

近日公司组织员工学习论语,之前读的时候没有领略到论语的博大精深、通过这次深入阅读与了解,才真正意识到里面所讲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在我读过的书中,我觉得《论语》是我读过最有含义,最有蕴含的一本书。这本书教给我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有力量的的,因为,它教会我了很多人生道理、让我们懂得感恩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一则让我明白了要以学习兴趣爱好才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孔子在河边感叹到:”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么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但唯独时间不可以,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逢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这一则中我知道了,在三个人当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学习他好的一面,同时,意识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去完善自己、可以让自己更有正能量、积极地去面对身边所发生的!

论语(下)读后感篇4

?论语》是中国的经典之作,儒家的核心之作。古人云:“论语一半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稳稳的坐上了20xx年的宝座。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揍倒孔子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从“批林批孔”时期的深刻“批林批孔”,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的桎梏,《论语》从此葬身天下。

?论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被古人奉为经典,然后成为所谓的“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带着这些疑问,我漫步在《论语》的花园里,试图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略看一下《论语》,只是一段引语,可以细品。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思想几乎都包含在引文的字里行间。《论语》最常见的话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

中庸在《论语》最容易理解,最难实现。中庸是指“对人的事情采取公正、和解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隐忍”文化。中庸的字面理解是:惹不起,躲得起,永远保持中立。这当然是好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但是过度的“隐忍”可以让一个民族沉睡,中国古代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反映了儒家的弱点。

君子是一个含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君子一言不发”和“真君子一言不发看棋”,觉得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事实上,君子是孔子和他们儒家的自称者,是理想的“中庸之道”。比如“君子不用其器”,“先言而后从之而战”,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当然,小人和君子是对立的。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论语》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直接理清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比如“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的,泰然自若的,小人往往有烦恼和悲伤”,“君子从不攀比,小人从不攀比”。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和小人相差甚远。

礼记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国没有观察到“李周”,造成了一团雾霾。孔子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说的话不顺口,那事情就不行了;如果事与愿违,那么礼乐不欢;礼乐不喜,刑必错;如果惩罚不正确,那么人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孔子致力于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和五个代表,提出了“君君、大臣、父亲、儿子”。所以,当鲁国大夫季氏《八朝八舞》时,孔子气愤地说:“你能忍,你能不忍?"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念,后来发展成他的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即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是“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皇家贵族;在宫廷中尊重贵族,“不犯罪”也体现了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作为“人”的标准:“仁者也,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说:孔子“这种所谓的仁,显然是符合奴隶解放的趋势的。这也是人的发现。”

即使《论语》经历了两千年,也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必读经典,我深受其影响!

论语(下)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又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一开始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一定会十分愉快。后来,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兴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使知识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