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悟4篇

时间:2022-08-11 作者:Mute 读后感

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主动起草一篇读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悟4篇,感谢您的参阅。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4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1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首先想到老师,其实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书》讲述的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他孩子的教育。全书采用书信的方式,字里行间透漏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真情,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告诉他人生的底线和准则,教导他行为举止,让他铭记祖国,每一篇都读起来真挚感人。

郭秉文曾经说过:“教育跪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傅雷先生对儿子管教甚严,但书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关系很好,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既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道理,又让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断的指导他。我最喜欢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讲解“不完整与完美”的那一段,他说道:“你(指傅聪)提到的完整,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细细想来,的确是这理,生活中的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总是忘记了正是我们的不完整才给了我们幻想的空间和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才让我们欣赏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谈了《傅雷家书》,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傅聪是羡慕的。生在当代中国,我们从小就无可奈何的把一切为高考让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听爸妈的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父母大多时候都在关心成绩,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人生道理。当我上了大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了并不是感兴趣的专业,也对未来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设计师,但这个愿望也随着时间和父母的一声否定消失不见了。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个性”的又有几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是一项不易的事,要让大树稳立,必先打好地基。与傅雷先生不同,现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理想与兴趣持否定态度,用讽刺与嘲笑击碎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雏形。世界上没有一种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若你认为没有,那只是你还未曾发现罢了。不要再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比直接否定更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励的语气说话或评价,支持他,他不会让你失望。

除了这种情况,目前更多的是宠溺孩子的现象,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育儿观念,让孩子们成为了家庭“小太阳”,家长都得围着转。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正常顺天性发展,还会因家长“树大自直”的观念被宠坏。爱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时,你教导他、鼓励他,然后给他自己去尝试的机会。爱孩子不是让他衣来什么手、饭来张口,而是让他懂得自立自强。爱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风韩日,而是让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国。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有人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货架遭受严重的损失。”的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迫切的要改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识。《傅雷家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把亲情与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刚好,爱而不腻,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实在教育学上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2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一共是十二份家信,此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并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此书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为人坦荡,秉性刚毅,对子女更是严格要求,在他与儿子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亦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纯真、质朴的爱,令人为之动容。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学习钢琴,在波兰,傅聪学习钢琴、演奏成名、结婚生子,而父亲傅雷给他写的这些家信则伴随了他的这段成长,让他能在异国他乡依然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在这些书信中,除了写生活琐事外,更多的谈论艺术与人生,激发年轻人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训练傅聪的文笔与思想。他时时刻刻提醒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让儿子知道“国家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儿子具有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人爱其子,也许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业无尽,所以希望后代能够延续和完成还未完成的事业。傅雷先生对其子严格要求,希望他以后能回报社会,报效国家,这也正是傅雷先生一辈子所为之努力的事业,直到后来傅聪没有因为国内家庭惨遭变故,也没有因为他自己所蒙受的罪名,他始终相信国家,相信党,毅然回国。

有人并不认同傅雷教育子女的方式,原因是太严格,太传统了,比方说傅雷非常注意儿子吃饭时的规矩,他就注意孩子是否坐的端正,手肘放的位置是否妨碍别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咀嚼的声音……其实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人人都应该做到的,只是有些父母一昧的放纵孩子养成坏习惯。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软硬兼施,傅雷在傅聪的学习,做人,办事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希望孩子做个有出息的人,然而当孩子在比赛或者受挫的时候,他鼓励孩子放松心,尽力去做。事实证明,傅雷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为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并未疏远父子俩的关系,反而使儿子愈加尊敬父亲,父亲更加疼爱儿子。后来,傅聪在钢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

看了傅雷家书,被傅雷的拳拳爱子之心所动容。这也使我想起我的父母亲,我的父母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听他们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们希望子女可以好好读书,以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这也算是替他们完成他们未完成的遗憾吧。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未入学前教我识汉字,教我见人要主动问好,教我要诚实,到别人家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要我好好读书……小时候也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做好而挨打挨骂,小时候是真的理解不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长,慢慢的理解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血,所以我们作子女的千万不要去顶撞父母,即使他们错了,但你一定要相信,他们的初衷一定是为你好的。傅雷对儿子非常严格,傅聪也许心里有怨言,但是他一定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傅雷家书》是一部写关于亲情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亲情的正确方式,傅雷爱子,但是他并未把儿子束缚在自己的膝下,他同意儿子远赴波兰学习音乐,然而等到傅聪终于在这条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他却更希望儿子能够回国,为祖国挣得更多的荣誉。傅雷在这些家信中自始至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这才是他教育的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自出版30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去阅读,每一个人都要从做子女到做父母,这本说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希望看完这些家信,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作为子女,我们以后能够更多的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努力奋斗,不辜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的生活因为有了书的陪伴,而变得充实。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书中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读书的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我的学艺之路。

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心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让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同时,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触到了音乐,从小就会弹钢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坚持,我始终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很全面了。特别是钢琴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考完十级,更让我觉得自豪和骄傲。但是自从看了《傅雷家书》就自愧不如。记得书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是啊,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并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弹得很流利,更何况,我还不是什么音乐家呢?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继续往下读“有些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钢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样能写的很宽绰……”傅雷用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儿子,更是在向艺术方面引导着他。我不也是弹钢琴的吗?可是我的音色并不是很动听,至少,在弹一些世界名曲的时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钢琴老师这么说我,我还有些不服气呢,“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说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试着去改变一下。

看到这里,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甚至觉得这书里的内容就是我的真实写照。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经历,关于音乐的感想,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傅雷从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这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语重心长。

一本好书,就像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波动人心;一本好书,犹如雨后划过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书,仿佛一台盛况空前的联欢晚会,绚丽多彩······

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虽然很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绝对不足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课外书,去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自己走进书本吧,主动去探索知识,让未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4

他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端坐在桌前,借着昏暗的烛光,目光随着手指向的位置在纸面上游走,嘴中不时念叨有词……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种颜色,不苟言笑。围着一条格子围巾,穿着贴身的长衫,头发只留头顶一片,四周剃掉,个子高高的。他与妻子的合照只有几张,大多是年轻时拍的,常能看见他与儿子的照片,在公园的游船上,在家中的客厅、书房。

傅雷对儿子的爱藏在心中,他们父子之间,没有含情脉脉,始终将道德、艺术摆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护犊之情。

父亲的严谨,使得傅聪和傅敏不敢偷懒,始终抱着相同的态度去学习、为人处世,终于在不同的领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爱,也出自于他对儿子深沉的爱。在儿子出国后,他开始用书信交流,纸张间传递着简单的关心与爱。

傅雷曾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傅聪的歉意,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分苛刻。虽说傅雷是出了名的严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坚强的外壳。在傅聪留学后,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更为亲密了,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变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从前慢》,其中曾写道:“从前日色变得很慢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尽我们所有的耐心。但傅雷愿意等,用笔墨回信,在报纸、广播,各种渠道去了解他,关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报纸上看见了傅聪的签名,特意写信去提醒他,还为他现身说法,告诉“聪”字怎么写才好看;为了提高他的素质,也会仔细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点,就连将手放在上衣口袋里,大衣脱掉后丝巾还留着这些小细节也会注意到。他教会了傅聪怎么做人。

后来傅聪在晚年谈起父亲,说傅雷在一次来信中提到与他的话怎么也说不完,还在傅聪身上学到了很多。当时傅聪在波兰留学,第一次回国,与傅雷促膝而谈,整宿整宿的聊天,无话不说。看完这些家书,这才知道原来不管多伟大的人也有最质朴的情感。傅聪与弥拉结婚第三年,有了一个孩子,傅雷夫妇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与他们团聚,他还会常常梦见他们。突如其来的“文革”给傅雷夫妇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镣铐,还未来得及团聚,傅雷夫妇就一起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傅雷留下的遗书里只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个那么简单、朴素的人。

傅聪形容父亲写给他的一部分书信如同“忏悔录”,他目睹过父亲受苦受难,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从前,我只听过一面之词,都说傅雷是出名的严父,但我认为,他是世间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父亲,父爱永远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想让傅聪变得更好、更优秀,他只能对傅聪从严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严父、不近人情。等我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这一切,都缘于对傅聪的爱。

……

我有一个温柔的父亲,他没有傅雷那么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让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让他心寒。总是在争吵完之后才会自己后悔,数着他的白发猜着有几根是我气出来的,他也会常常开玩笑说自己被我气的脑血栓,我总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怼,心里却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个《狼来了》里爱撒谎的孩子,他会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给我信任。我很害怕他发脾气,有时候他声音冲我大一点,我就会心里不舒服。随着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会不和他斗嘴,会脾气更好一点,学习再更努力一点,让他少操点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气气的。《傅雷家书》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开心,而不是徒增烦恼。

《傅雷家书》中简单的琐事,让人感觉温暖、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父子最终阴阳两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极大的触动。

我轻轻摩挲着书页,不知不觉间已经翻到了最后一篇。

他提起笔缓缓写下一行字:聪,亲爱的孩子……一阵微风吹过,烛影微微晃动。

桌上寄过来的信边放着一张黑白相片。相片里的傅雷一只手拿着张报纸,另一只手在上面指指点点,傅聪靠在他的肩上,看起来亲密无间——是父子,亦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