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用词和叙事技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读后感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我们自己思考和成长的过程,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自由的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1
看完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真的,很沉重。 书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尤其是为人母的你、为人师的你感慨万分。到底,我们都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们真的是在爱孩子吗?或许,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更爱的是我们自己?
说到爱孩子,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或许都会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问给孩子自由了吗?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不敢出声了。我们老师呢?对孩子,我们又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吗?答案是:没有。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纵,就是不闻不问。所以,我们挂着“爱”的旗号,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们始终牵着他们的手不肯放开;怕孩子弄脏,嫌他们慢,我们坚持喂饭、帮他们穿衣、穿鞋袜;为了孩子“好”,我们帮他们做好了所有的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玩什么,而且还帮他们安排好了时间。孩子们什么都不用考虑,按着我们为他们安排好的路线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离了这条路线,就是不听话……
天啊!多么可怕,这就是我们给孩子的爱么?
我非常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因为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来就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那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你对孩子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乐无比。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让孩子从爱走向独立。因为孩子是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所以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
是的,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想我们会更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成长得更好,但我们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童年大都成长得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爱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能寻找到一个爱你的人,先让自己长大、独立,让自己内心充满爱!
让我们期待:孩子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2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3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4
?爱和自由》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己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5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6
人都说,生娃容易养娃难!一句感慨道出父母艰辛的责任。培育一个孩子的确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采用什么样的育儿理念,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有时我也摸不着头脑,好像失去了方向。
不过,最近阅读一本育儿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让我受益匪浅。明白自己担当妈妈这一角色有多重要。除了教孩子吃饭说话走路,开始懂事的时候教她懂礼貌,养成好的习惯等等。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说孩子模仿的对象;妈妈的道德修养,品格,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方面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充满智慧的养育。善意引导,正确教育,深度启发,文明共处,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示范用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让人理解明白什么是言传身教。
突然是不是觉得责任重大,更加鸭梨山大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呢?那建议你也读读《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本书,虽然我现在不敢说我是一个好妈妈,但读过这本书后,最起码我明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了明确的方向为成为好妈妈这一角色而不断努力。不再迷茫,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再郁闷不知道怎么做,因为这本书是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一本问答集,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个具典型性,通俗易懂,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我相信,我都将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比如,最近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老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倔强。就像昨天,她把玩具扔了一地都是,非要找出那个吹泡泡的玩具,但那个出泡泡之前已经弄完没有就扔了,跟她说了没有了,但还是在闹,不耐烦情绪一激动吼她两声,她哭闹得变本加厉。后来她爸爸抱她出去玩才停止了哭声。坐在家里我也为刚刚自己对宝宝那么大声发脾气也有点难过。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看了一些这种情况的案例。原来,我也有错了,面对白天这样的事情,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只是一直否认孩子的想法,反而要接纳孩子的情况,然后对她的坏情绪进行“转移”,双管齐下,会让孩子的情绪彻底扭转,更快地好起来。其实孩子真的很单纯善良,不能哄,而我就是缺乏那么一点耐心,看着这案例,然后看看旁边熟睡的宝宝,满满的罪恶感!这次妈妈也错了,不过妈妈会改,原谅妈妈好吗?
这问题其实很普遍发生的,但我们有时就是不懂得怎样去处理事情结果会更好,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很好的育儿宝典,里面还有很多妈妈们关心的话题,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不要训练大小便,宝宝爱玩手机、不愿意刷牙……等等的话题案例详细的分析,我会好好吃透这本书。
真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妈妈是伙伴,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从现在起,就一起努力学习当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孩子的知心好老师,让宝宝做我的贴心小棉袄!
论自由的读后感篇7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本20xx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
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翻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若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