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忽视观后感的写作哦,一起写写看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狙击手》观后感实用范文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狙击手》观后感1
一直到今天,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七十二周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和平环境,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一直延续至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努力依旧值得我们去借鉴。
此次大会围绕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称赞了为抗战付出的战士和英雄们,也感谢了为这场战争献出自己力量的爱国人士和祖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战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从胜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在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自信。我们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也要居安思危,懂得珍惜前辈用血,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要继续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直面挑战、奋勇向前,为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狙击手》观后感2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志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狙击手》观后感3
对手说:这是战场,不是游戏场。可是面对对手,我们说的是要跟你“玩到底”。
柱元这个孩子成为了整部电影的关键,没有他就没有了全部意义,但是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亮亮”这个战士生与死的全部意义,才是这部电影的关键。
明明是斗智,斗勇,但是从斗技开始,到斗技结束。
对手内讧,我们“内争”,天壤之别。
战士被装备压制后,哭着喊到:美国鬼子啥都有,我们啥都没有。班长回应到:谁说我们啥都没有,老子还在,五班还在。精气神也是武器,魂在,就不会输,这个不放弃,一直贯穿到剩下最后一个人,取得成功,也留下了魂。
在无可奈何地面对死亡,鼓励战友活下去,他们在唱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一遍又一遍。美国鬼子听到后说:“他们在唱歌,真想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
望远镜,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是我们唯一的高端装备,成为了普通战士的梦想,也成就了五班的梦想,在最后一名战士的手中。
五班点名,前后有两次,都是在战斗后,但是生一次,死一次。单有这些前后呼应,也不过如此。于是在影片最后一幕,第三次点名,向着“攻坚英雄”的勋旗,五班战士的答到,是魂在,超越了人名。
视死如归,革命的英雄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看准头,更要看眼力。
勺子战术,被对手看穿了,我们就将计就计,再用一次,成为绝杀。
冷枪冷炮运动,当时的背景是力量和装备的悬殊,还有战略上的对决,对手是“狗皮膏药”战术,我们用的是“零敲牛皮糖”。
见火再敲,后发制人。
整部电影,从一张美国报纸上的照片开始,再从这张照片结束,对手不能忍受这种宣传上的“中国硬”,却没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认识,他们硬的除了装备和技术,跟中国对决的还有什么。这种不理解,贯穿了整部影片。
影片一再提到我们五班,都是普通的,微不足道的,事实上在这样的一场大战中这样的场景确实太小了,但是就是以小博大,从战场的小,人物的普通,命令的简单,却反映出了这场战争的大。
普通的名字,书写不普通的历史。
结尾字幕滚动,同时展示了一个黑白片微电影,致敬电影《上甘岭》,重演的经典场景,只有演员不是故人,其他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隐喻:历史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今天的我们,在继续这一段历史。这一刻,无人退场。
《狙击手》观后感4
狙击手题材电影是中外电影中一个持久题材,在貌似平静中敌我双方互相以命相搏,一个瞬间定生死,互相角斗的既是技术,也是运气,更是勇气。在飞机大炮的热战时代里,狙击战场上这种类似放冷箭一样的战斗方式是很有单挑格斗的意味的,它近于古老的角斗对阵,唯一的不同是互相不能见面,一旦见面就意味着一方中弹倒下的结束。这其中的残酷和画面上的强烈冲击力,造就了以之为题材的电影的长盛不衰。
志愿军的一个狙击班,装备落后,后勤物资有限,而敌人训练有素的狙击小组则事先有准备,有计划,设计好了诱饵和圈套……在开始吃亏之后的攻心与枪法、速度和耐力的比试中,双方互有胜负,最终班长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同意敌人以他自己换取负伤的侦察员员的条件。一步步走向敌人,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在将炸药包绑在身上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在去赴死。但是他没有任何犹豫和彷徨,没有任何退而求其次的折中与稳妥考量,他的遗言就只是嘱咐班里仅存的战士,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具体的怎么打、怎么防御的措施。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是捍卫民族国家的最高形式,虽然双方的战士之间未必直接有仇,但是为了各自的国家民族互相攻伐杀戮本身就已经是最直接的生命威胁之下的生死搏斗。
电影如果止于此,是基本符合战争本身的真实的。但是就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结局不能如此仓促,故事也不能不彻底。后续的敌人动用坦克大炮又撤走坦克大炮,偏偏又留下了一辆,结果坦克里面的两个狙击手都被五班最后一个战士击毙的情节,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够满足观众的这种习惯性的叙事期待。至于最后全体战士面对五班最后一个人完成任务归来的时候集体宣誓,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舞台化效果的强化场面。它使电影从强烈的纪实风格中脱离开来,进入到一种展示意义上的高潮中……
记住先烈,重现他们牺牲的瞬间,定格他们大无畏的细节,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后人的勇敢气质,并且注意节奏感,最大限度地节制着情感宣泄,《狙击手》这样的电影,基本做到了。它还有一种也许创作者自己也不期然的作用,就是将同一档期上演的某些武打导演主持的使用武打演员耍酷的同题材电影,给比得露出了神剧式的破绽。它在不经意中揭露了一个事实:任何只以商业电影好看的原则、票房的原则、挣钱的原则,对严肃的民族抗争、保家卫国的深重历史进行所谓表现的创作,其实都是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