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写读后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中的人际关系,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楼梦的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1
三大师谈《红楼梦》内容简介:当研究“红学”热潮迭起之时,重读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的“红学”论著,将对今天的“红学”研究多有助益。本书收入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蔡元培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即《评论》、《索隐》和《考证》。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看《红楼梦》,我的老师说不仅要自己看,自己悟。还应当多多看看别人的评论,这样看书才好。想来如今红学研究方面的书还真是不胜枚举,因此还是找来一些资深的大家来看。本书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北大校长蔡培和白话文发起者胡适所著。三位前辈的见解一定是很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学习的……
王国维的论文从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红楼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悲剧意义。感觉作者被叔本华哲学深深吸引,文中多次引述且涉及哲学理论的部分也只以叔本华的为主。虽然我并不了解也没有读过叔本华的哲学,但从这里分明感觉到王国维之投水自尽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影响难脱干系。王国维喜欢这样的悲剧气氛,喜欢《红楼梦》的悲剧结局,我也喜欢,我因此也动了读一读叔本华哲学的念头。以前之所以不读是怕自己陷进去拔不出来,罗素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主义者的积极的哲学更吸引我。现在忽然觉得,既然人生本就是一出悲剧,读叔本华也就顺理成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2
记得是在上高中之前的那个假期,我去新华书店买了《红楼梦》。在这之前,我只读过零星几个片段、看过一点电视剧,想要趁着这个假期读一下原著。可每每当我拿起这本书,总是会因为语言晦涩、人物关系复杂等原因停止阅读。一个假期过去,我仅仅阅读了十数章。
到了高中,课外阅读中有四大名著,借此机会,我查询了一些大家对红楼梦的梳理和见解,认真读完了《红楼梦》,虽说还有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可也有了一些粗略的看法。
不可否认,在通读这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贾宝玉持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对贾宝玉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第二回中,贾宝玉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他对女性的热爱与尊崇了。他对许多女孩子多情,甚至对画上的美人多情。以前我把这种多情当作滥情,可读完之后,又感觉宝玉是真心地爱护、尊重这些女孩儿,亦是真心地守护美。尤其鲜明的一个表现是在“平儿理妆”一节。宝玉伺候平儿理妆,感到“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作者在书中多处描绘宝玉的这一特征,宝玉期待“美”、维护“美”,甚至到了“痴”的地步。宝玉对女性的尊崇,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爱的这些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而他厌恶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压迫者,这也与他的叛逆性格相符。而他的叛逆还存在于其他许多方面,他轻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读书应举、鄙视功名利禄等等。这些性格特征甚至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尊重与羡慕。可是他的性格、处事又充满矛盾。他的一切,都离不开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他所反对、厌恶的正是他所依赖、凭借的。他的思想最终寻不到出路,只能归于超现实世界中。
我也只是粗略地读完《红楼梦》,心中仍有困惑,可通读完这本书再查阅了一些大家的赏析,还是被当时的社会、书中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仔细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3
春节前最后一次来成都,恰有一日闲暇,原本想去三星堆,因路程过远,往返大概三四个小时不说,明日回程今天下午又要做核酸,不如宅在酒店看书写字。
翻开《红楼梦》,卷首即印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文读完,内心凄然。仿佛是给文章作了一个注脚,以生命之鲜活灵动,却在世间演绎出一个个荒唐不羁的故事,身涉其中而不觉,抽身以记才看来皆是血泪。作者深情记下一段往事,你来读,又能品出几分滋味儿呢?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开卷即交代了写作因由。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这块灵石见36500块补天石均已有用,独自己无用而内心郁结。一日,逢一僧一道在这块灵石旁边歇脚聊天,说到人间种种荣华富贵,让这灵石动了凡心,既然补天无望,不若往人间历经见识一番,总强过在这峰下风吹日晒,百无聊奈。僧道劝阻,红尘之事快乐不能永持,“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好梦,万境归空,不如不去的好”。但拗不过灵石苦求,遂将其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携去人间。数百年后,石头将其在人间种种历练编述出来:“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细推了去,觉其行至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故以将真事隐去(甄士隐),而借假雨村言(贾雨村)之开端延展出一段故事。
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中,不乏写女性的作品,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警世通言》,但大多写才子佳人或痴心女子负心汉,女性角色是依附于爱情而存在的——为情生为情死,几乎没有情爱之外的自我。而这些爱情是需要寄托男性来实现的,男性或者准确地说专情而负责任的男性于是成了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至于女性到底怎么看待自己和所生存的世界,她们内心有着怎样的丰富多彩,并不是作者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男性)。《金瓶梅》也不例外,女性角色的描写虽然有或动人或可悲之处,但几乎是宫斗剧的版本。《杨家将》虽然也有提到女性角色,但颂扬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忠君爱国,女性本体形象倒是模糊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开宗明义为闺阁作传,曹雪芹用一支惊魂落魄笔,泣书成恢弘锦绣文,女性角色立体形象,精神丰美,感人肺腑,如在眼前,是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紧随其后,才有了吴汝珍的《镜花缘》,全书着墨在于女性心气见识才学,可谓是男性视角中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一大进步了。
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草,在干渴中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日日灌溉,绛珠草修得灵性后对这一段灌溉之情未得报答而愁苦郁闷。恰逢神瑛侍者下凡历练人间,绛珠仙子便也要求下凡为人了结灌溉之情。这一段话绛珠仙子说的非常动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世间种种皆因前缘而起。我们常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某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却不知道为何而爱,心甘情愿低伏做小,卑微到尘埃里去,解释不了,或许是前世欠下的吧。
故事从乡绅甄士隐家说起,甄士隐良善心慈,家庭富足,年过半百生了一女儿叫英莲,百般疼爱。甄家隔壁的葫芦庙寄居着一个穷儒生贾雨村,士隐见他虽穷困潦倒,但才华见识皆不凡,有意帮助于他,便资助银两使其得以上京赶考。到了元宵节,家人将英莲带去看花灯,却不慎丢失,到处找也找不到,甄士隐夫妇痛的痛,病的病,一个家便死去了一半。没过多久,葫芦庙发生火灾,将附近一条街都烧了,甄家在隔壁更是烧得什么都不剩,便变卖了田产投靠岳父去了。谁知岳父家也是捧高踩低的,不受待见的甄士隐在贫病交加中彻悟性空,便出家去了。一日,甄家一名叫娇杏的丫鬟在门外买线,碰到一台官轿过去,没想到居然是新上任的地方官贾雨村,贾雨村因在甄家与娇杏有一面之缘,念念不忘,故将娇杏纳为妾室,后来娇杏生下一个儿子,雨村正妻病故,便将娇杏扶为正妻。
在这一段故事中,甄家从诗礼小康到妻离女散的没落,雨村从穷酸困苦到情场官场的得意,两相对比,闲闲笔墨中尽是出其不意的祸福难料和世事不公。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这样一个乐善好施、深明大义又不贪慕虚名的人,并没有得到好报,唯一的女儿走失,家财全尽。得到甄家资助却不辞而别(不厚道),做官后得知甄家事故仅“伤感叹息一回”(仅人前作态,无同情心),对甄家女儿走失以一句“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却并未着力帮助寻找(虚情假意),为满一己情欲求取丫鬟(自私自利)的贾雨村倒心想事成了,真是对现世莫大的讽刺。一则世态凄凉,一则人心难测,没有半点夸张的痕迹,镜子似的真实呈现在人面前。唯其真实到让人无可奈何,不禁心生悲悯。
通过甄士隐梦中交代灵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这一段公案的缘由,在“太虚幻境”前得见“假作真时真亦家,无为有处有还无”,照见人世一切空相,得窥一半天机,对甄家命运的解读也已埋下伏笔:“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在命运的轮盘前,即使预知了结局,没有经历后半段,依然解不出这支签。不是痴——在烈火烹油般的花团锦绣前,看不到隐藏其后的残花满地,断壁颓垣。是缺少认知,缺少痛彻心扉后的恍然大悟。
如果说命运从一出场就可预知结局,你还来这世间一趟吗?“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堂,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隐是了悟了尘缘,然而,灵石来了,神瑛侍者来了,绛珠仙子也来了,历繁华也好、还眼泪也罢,都是预知的结局,那么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大的话题,也是一个人类寻找了千百年答案的话题。在《红楼梦》的贪嗔痴中纠缠出的一段段故事,千丝万绕中一个个因缘轮回,叫人看得真真切切,但是否明明白白了呢?或许有,或许不见得。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4
几世情债,几世风流,多少痴梦?尽付红楼,尽付予那似海深宅。
——题记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你一定也早已猜到,她便是那林黛玉了吧,这便是她随贾雨林去荣国府的一幕了。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己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伤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渔陨,而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嫁给一个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5
?红楼梦》里的母亲角色!
南怀瑾曾言:“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母教,母亲更重要。”
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母教,又有无数的文艺作品为“母亲”著书立传。
尤其在《红楼梦》这部“女人书”中,女子多,母亲也多。
读懂了《红楼梦》,你才会真正明白,母亲的家教,决定孩子的一生。诗人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母亲良好的`素养是孩子成长的源泉,失去了这股源泉,孩子的生命就像无根之水,终将走向干涸。贾芸身边只有一个和他多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假若不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大概也只能成为贾环、薛蟠之流。
?家庭教育学》中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在我们的一生中,永远无法逃离家庭教育的烙印,而家庭教育中,母亲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正如教育家朱旭东所说,最美妙的教育是有心无痕的。
有高度的母亲会懂得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得到爱的教育;会自我修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给予孩子自信和坚强……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而母亲,才是你一生的贵人。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6
看了红楼梦,他们一家真是厉害,到了最后他们家破人亡了,这是应为开始是黛玉进了京以后,宝玉就很喜欢黛玉便娶她,终于到了那一天,宝玉开心的不得了。可是黛玉体弱多病然后宝玉的奶奶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宝玉得知后,很伤心,很难过。
婚礼完了以后发现黛玉已经病死了。等到了赶考的那一天宝玉考完了试,就当了出家人。他们又见面的时候宝玉已经要走到火海里了。总结:很悲哀凄惨,惹人伤心。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7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这个名字大概多数人都明白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所以我读到了痴迷的`地步。
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写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趋势,读后令人不由得感慨:真乃一本好书!
本书结局甚是悲惨,黛玉先是带病身亡,后贾府被抄家,凤姐在为贾母举办葬礼时吐血身亡……真可谓说道心酸处,荒唐越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的读后感篇8
对于贾雨村这个角色,开始时是喜欢的。因为他的真性情,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考取功名,他也不会推脱,或者觉得用别人的银子是羞耻的。他坦荡荡地接受,甚至不向恩公打声招呼就在深夜中离开了。待他功成名就时,他也不忘昔日的恩情,特意回去寻找落魄的恩公。甄士隐的岳父都看不起甄士隐了,但贾雨村没有,他还“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另外,他也没有忘却当年在他贫困时回顾他的丫鬟,娇杏,甚至在他嫡妻去世后,将娇杏扶作正室夫人。这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是多大的荣幸啊,可以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此时的贾雨村,还是有良心的。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多数官员被参,都是愤世嫉俗,或是潦倒丧志。但贾雨村的表现不同寻常,“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初入官场,就能做到面不改色,这功力可是不一般的,预示着他日后必成奸臣。在贾雨村寻恩公时,他曾允诺过“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但我们从后文可知,他是没有去寻的。在最后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知恩图报,已经从他的人生字典里中消失了,利益成了他做事的唯准则。看着贾雨村一点一滴的改变,心中顿觉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