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3-09 作者:Monody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真实和虚构,读后感是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的总结,是我们与书籍的对话,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律·长征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6篇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地前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五年级上学期, 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从课文中学习到,回首起七十年前那漫长的征途,红军队伍的脚印踏遍了十一个省份,进行了三百多次的战斗。勇敢地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长征队伍宛如一把锐不可当的箭,永远向前进。两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芜人烟的地区,开创了中国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尽管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征途有多少的艰辛。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今,我们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属于我们的明天。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与网络游戏,浪费大好时光的时候;当你留恋于武侠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洋快餐,为明星疯狂的时候。想想长征吧,想想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老一辈的先烈们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列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即将担负国家建设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长征精神是一种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告戒我们青少年要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它的精神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一个军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就能成就事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只要有了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成功。让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且铭刻在每个人心中!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2

读到《七律长征》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深深低体会到红军战士乐观的革命精神。他们把辛苦走过的万水千山只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

我们也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棉朵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而不是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如果你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那后果不堪设想。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会使你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成功的机会越来越低,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如你很乐观,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心情愉快,你就会拥有许多朋友,获取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拿破仑在一次作战中,队伍损失惨重,形势十分严峻。但拿破仑很乐观,它大吼一声:冲啊!手下的士兵被他那搞笑的样子给逗得哈哈大笑,同时也拿破仑那种乐观自信的态度给感染率。一时间,战士们情绪高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所以,在任何危急的情况下,我都要保持乐观。

有一次,我在考语文时,当看到作文题目时,我绝望了。我想:这次真的完蛋了,作文太难了,我肯定写不出来。我的情绪非常低落。一节课过去了,我才写了一点点。最后收卷时我还是写了一点点。假如我当时乐观一点,或许我能写的更好。

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3

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让我知道六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一路走下来的艰辛,还使我感受到红军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红军一路越五岭,翻乌蒙山,过金沙江,跨大渡河……经历的艰辛数不胜数。那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那乌蒙山更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无论山多高,水多急,天多冷,雪多大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在他们心中那些困难,饥饿,寒冷,炎热都是平常事。因为在他们的字典中就没有“怕”这个字,只有“坚持”他们的毅力是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征中经历的艰难就比如是生活中的困难,红军就是我们,我们要一步步将困难消灭。在学习中,长征就是学习生涯,我们也要有红军那样的毅力将学习中的困难一个个解决,最后将我们的学习生涯画个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为我们创造好生活,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好的生活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成大器为祖国增光添彩。我们要珍惜这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红军经历的艰难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的,他们可能睡雪窝,可能饥饿得吃树皮,草根……如果换做长期吃饱穿暖的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没有那份勇敢,那份坚持,那份面对敌人时的镇定。所以我们还是要干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学习。

努力吧!为祖国争光。要对得起那些为祖国事业牺牲的前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4

我们了解到“七律长征”的诗句,让我知道不但红军65000千里的长征一路下跌的艰辛,也让我觉得红军有毅力。

红军发展一路越五岭,翻乌蒙山,过金沙江,跨大渡河……经历的艰辛数不胜数。那五岭山脉以及高低变化起伏,绵延不绝。那乌蒙山地区更是一个高大建筑雄伟,气势更加磅礴……

不管山有多高,水流有多快,天气有多冷,多少雪都挡不住它们。在他们的心中,困难,饥饿,寒冷,酷热,是很普遍的。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怕”这个词,只有“坚持”这个词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途跋涉中经历的困难就像生活中的困难一样。红军就是我们。我们会一步一步地解决困难。在学习中,长征作文是学习生涯,我们还要有红军作为坚持不懈的学习困难一一解决,最终将我们的学习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流血,不只是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成大在未来的学习增光添彩的祖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红军发展经历的艰难但是我们是没有一个经历过的,他们成为可能睡雪窝,可能通过饥饿得吃树皮,草根……如果换做长期吃饱穿暖的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国家没有得到那份勇敢,那份工作坚持,那份面对敌人时的镇定。所以需要我们生活还是要干好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

更加努力!荣誉我们的国家。为了公平对待那些前辈奉献,为祖国的事业,学习,天天向上!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5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6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xx),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 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 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 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 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 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 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 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 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 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 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 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 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 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 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 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 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 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 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