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最新8篇

时间:2024-07-11 作者:Gourmand 读后感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书籍的主题和观点,读后感需要具有感情色彩,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最新8篇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卡耐基的《沟通的艺术》一书,他说:“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数多一次,就是成功”。“成功是给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的”。这些话使我深受启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我想必须要从读书开始。

读书就是要求进步,读书就是要求成功,读书就是与持有某些观点的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其实,人每天都在交流,你我面对面的交流是浅层次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相互认识对方、产生感情、做成朋友。而读书也是这样,书就是人。读谁的书,就是在和谁交流,这种交流是属于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与某些高层次的人交流。学习他们那种高尚的品质,学习他们做人的精髓。用他们的熏陶、用他们的影响,来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塑造自我。

记得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由此可以看出,走进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功也来自读书。

一、提升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作为一名教师能出现在三尺讲台上真的很高兴,也很激动。所以我很珍惜我的职业、在意我的称谓。要让自己无愧于教师的称号、无愧于人民的厚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以行、一举一动。时刻树立自己的形象、时刻做学生的表率。

二、强化知识内涵,无私奉献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才会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而我们还是用自己原有的那点陈旧的知识来迎接今天新时代学生的挑战,那不是自找苦吃吗!原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现代的学生他要管你要一桶水,你却只有一桶水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一桶水变成一潭之水,乃至大海之水。让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去奉献给学生,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通过读书学习,完全改变了我的认识,让我真正理解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含义。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发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书净化我的心灵,让书充实我的知识,让书改变我的人生。也让书把我带到成功的彼岸!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2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3

寒假里,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效能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4

最近粗读了《沟通的艺术》,感觉很有收获,之所以会读这本书,看重的是它从初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了,已经修订到了第14版,个人觉得一本书如果出版这么多年仍然不断修订,必然有其可读之处。借着这次的读书节,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如何沟通呢?

1、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1条侮辱+1000条赞美=1条侮辱"。

我们常说"不做情绪的奴隶"。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真的很难。情绪是复杂的,既有生理的因素,也包括非语言的反应,还有认知——这是决定情绪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情绪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如何表达情绪,决定了沟通的质量。

2、倾听:不只是听见

"少说话,摆脱注意力分散,不要过早评断,寻找关键意思。"

倾听本身就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如果无法有效地处理和理解所听到的信息,人际交往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是很有技巧的。

3、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特别是那些伤人的话,即使你再道歉,也不可能完全抹去。

所以,我们在讲话时,一定要快快地想,慢慢地说。如果你对某一句话该不该说把握不定时,就先问一问自己:我这话说出口以后,对方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伤了人家?或者说,假如别人这样说我,我会有什么感觉?今天我说了这话,以后会不会后悔?

4、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

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有时候在一种文化之中行之有效的技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完全不适合甚至带有冒犯之意。

所以,沟通中,知己知彼,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对每一种文化和习俗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尊重别人的习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身上。

总结,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总之,人际沟通——就像跳舞——是一个经由同伴间的互动而创造出的独特活动。同样,你的沟通方式必然会因为同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粗略啃完一遍,可能有些生涩,对"沟通"这门学问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和体会,多了一些理性认识。很多事情,当明白了背后的科学性和实然性之后,我们就会豁然、豁达许多——沟通先有"技术",才有"艺术"。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5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主动与别人多接触、多沟通,让对方有一个好心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秘诀。在仔细阅读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一书后,深感欣喜,这本书里面的章节调理清晰、内容一针见血,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克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卡耐基的观点都是基于情商的角度在表述沟通与处世的智慧,而这么书带给我最大的受益之处是学会用情商的角度来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商是我们感知自己,以及与同事、朋友等人际关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更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交互能力。用情商去思考,以《沟通》一书为工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破除人际交往消极情绪。无论是上班路上一个横冲直撞的“意外”或者无意间的一个口角都会影响心情,让别人控制了我们的情绪,似乎是让别人决定了我们这一天过的好坏。这种消极情绪会让我们完全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为正常人际交往设置了障碍。所以我觉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小事做起非常必要,乐观积极地对待发生的事情,对难以控制的行为的性质进行深入地了解,分析整个事情和自己的感受及行为来把握好事态的发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反应,“微笑待人”,“管住自己的舌头”,从而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很微妙,有时候一些人际冲突都是因为双方没有赢得足够的尊重的缘故。卡耐基在书中章节也写到“用友善的方式说话”“不要与人争辩”“让他人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上要尊重对方,说话要符合场合,与客户约定就要按时赴约,尊重他人的人格,交谈记住对象的名字,用谦虚的态度和待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应保持礼貌,要实事求是的评论任何事,对事不对人,不要任意攻击对方的人品和道德。

使自己的谈话充满社交智慧。交谈的目的是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而且让对方感到重要的、独特的。根据卡耐基的口才修炼法则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学会做一位忠实的听众,记住耳朵和嘴巴的数量之比。在各种场合与各种人之间的谈话要适宜,与社交或者工作关系的每一个人都保持联系。关注交谈的细节和技巧,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不要提及对方的弱点,要把人和问题分开,选择双赢的相处模式。

人与人共处于世,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时势,依情况的需要去做事,既能做到明智审慎,又能掌握处世艺术,这才是战场最聪明的操纵者。我的理想是站在卡耐基的肩上,用情商的角度去思考建设,用《沟通》去修炼提升,相信,我一定可以脱胎换骨,重塑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6

——用情商的角度来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主动与别人多接触、多沟通,让对方有一个好心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秘诀。在仔细阅读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与处世智慧》一书后,深感欣喜,这本书里面的章节调理清晰、内容一针见血,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克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卡耐基的观点都是基于情商的角度在表述沟通与处世的智慧,而这么书带给我最大的受益之处是学会用情商的角度来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商是我们感知自己,以及与同事、朋友等人际关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更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交互能力。用情商去思考,以《沟通》一书为工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破除人际交往消极情绪。无论是上班路上一个横冲直撞的“意外”或者无意间的一个口角都会影响心情,让别人控制了我们的情绪,似乎是让别人决定了我们这一天过的好坏。这种消极情绪会让我们完全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为正常人际交往设置了障碍。所以我觉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小事做起非常必要,乐观积极地对待发生的事情,对难以控制的行为的性质进行深入地了解,分析整个事情和自己的感受及行为来把握好事态的发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反应,“微笑待人”,“管住自己的舌头”,从而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很微妙,有时候一些人际冲突都是因为双方没有赢得足够的尊重的`缘故。卡耐基在书中章节也写到“用友善的方式说话”“不要与人争辩”“让他人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上要尊重对方,说话要符合场合,与客户约定就要按时赴约,尊重他人的人格,交谈记住对象的名字,用谦虚的态度和待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应保持礼貌,要实事求是的评论任何事,对事不对人,不要任意攻击对方的人品和道德。

使自己的谈话充满社交智慧。交谈的目的是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而且让对方感到重要的、独特的。根据卡耐基的口才修炼法则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学会做一位忠实的听众,记住耳朵和嘴巴的数量之比。在各种场合与各种人之间的谈话要适宜,与社交或者工作关系的每一个人都保持联系。关注交谈的细节和技巧,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不要提及对方的弱点,要把人和问题分开,选择双赢的相处模式。

人与人共处于世,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时势,依情况的需要去做事,既能做到明智审慎,又能掌握处世艺术,这才是战场最聪明的操纵者。我的理想是站在卡耐基的肩上,用情商的角度去思考建设,用《沟通》去修炼提升,相信,我一定可以脱胎换骨,重塑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7

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信心,这样才会有站起来的勇气,才能完善自己的演讲。再者要有计划,没有演讲稿、材料是不会有好的演讲的。当然,也不需要你把所有的演讲内容逐字逐句的准备好,你只需要把重点整理出来,排好序,再准备一些相关材料就好了。沟通不是一种本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

正式演讲前要先预演,也不是需要你找个人呆呆坐着听你很正式的演讲,只需要在你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随性的讲出来和他们分享就好了。你演讲的内容需要讲精讲细,而不能空而广。所以你要反复的问自己一些细节,挖掘一些重点出来详细讲解。

演讲最好以自身为切入点,多说说自己,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分享给听众,让听众感同身受。当然,你也可以说说别人的故事,但是要有明确的人事物,要是真实的,不能瞎编乱造。我们要抓住每个练习的机会,认真完成每一次演讲,经过总结归纳,组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

演讲也要有一个目标,你想要听众学到什么?学到何种程度?或是只是希望他们了解状况就好?你的演讲要始终向着自定的目标前进。偏离了这个目标,你的演讲就没有意义了。

演讲者要相信自己的演讲内容并给以激昂的热情,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演讲才能让听众共鸣。再者,演讲要有鲜明的主题,不要一伙人在那里热情洋溢,但是,回家以后都不知道今天学到什么。

你要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是会成功的'。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的演讲成果保持一种轻松乐观的态度,而非胆怯的面对大众,战战兢兢的说话。

可能的话,要让听众参与你的演讲。可以让他们提些问题,或是让他们发表一些意见。这样,听众自己参与了,印象也就更深了。

成语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如: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又如:你如果能给我解决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叶圣陶《感同身受》)

成语逐字逐句:挨次序一字一句地。如: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又如: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记,并饶有兴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程树榛《大学时代》

沟通与艺术的读后感篇8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根植于爱。是的,我想是因为有了爱,才会有这么多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坚守这份大爱。就如侯著久先生他的教育之路一路走来,始终且行且思;行走于各个学校,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可以说是尝遍人生百味,但是他对教育事业之中如一,从来没有离开过教书,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校长;思索于各种理念,各个方案,各种案例,但从没离开过育人,无论是作为人父还是作为人师。

最令人钦佩的是侯先生还将中西融合的教育思想用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道出,举重若轻。除了中西合璧,他还承古开今,不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的《论语》是其弟子记述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的言行一书,文字背后无不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核心等。侯先生研究《论语》,从中找到了纾解现代人困惑的教育思想。他还从育人的角度研究“丰田”与“通用”的企业文化,并从“养人”与“造人”中,获得“育人”的启示。

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做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要忠于自己的职守,二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中歌德那个弯腰的小故事尤其记忆深刻。耶稣愿意在小事弯腰拾起那块破烂的'马蹄铁,最终换来18个樱桃,他沿路洒樱桃,边走边丢,让跟在身后的彼得自愿一个一个捡,由此让他自己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某些东西或许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不注重小小的积累,又哪里来的巨大收获呢?

教书有三争,争教专课、争教毕业班、争做班主任。年轻人不能怕吃亏,要知道吃亏是福。其实我父亲也是这么和我说的,吃亏是福,不要怕吃亏。教书这三争看起来很辛苦,但是对自己的教书生涯来说这些工作经历的积淀有助于一名新教师迅速成长。人总是在磨难在挫折中越战越勇。

书中还提到我国的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说尊师重道。教师因为教书育人,受学生尊重,学生因为是受教育者,他们要听从老师的管教。民主其实存在,比如班干部让学生自己来选,班级的一些决定活动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等等,但是民主是相对的,如果过度老师就很难管理好学生。

细细品味,书中提到很多观点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去摸索,去探讨。的确教育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是一个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现在起用心筑墙,撑起那片apce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