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救赎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4-19 作者:Gourmand 读后感

写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书上事情的领悟,读好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写读后感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说救赎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小说救赎读后感8篇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1

安迪作为一个本该不属于监狱的人,没有一天放弃对自由的希望,既然不能获得身体的自由,那么先争取精神上的自由吧,安迪通过连续6年每周写两封信说服了政府出资兴建监狱图书馆,狱友们精神上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精神上的自由,那肮脏的、锈迹斑斑的枷锁怎么能碰得到呢?

光阴荏苒,浮华易逝,岁月在弹指间悄悄流走了。回首如梦的童年,瞻望以后的人生,恍如隔世。我们这一生,难道就不是一个监狱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世上不过是一个大一点、功能更加齐全的监狱,而我们不过是自由一点的囚犯,仅此而已。我们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然后该上学了,父母就把我们送上学,该考大学了,父母就不惜一切把我们送上大学,毕业了周围的人又告诉我们应该找份工作,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周围其他人又告诉我们应该结婚了,应该生孩子了,然后我们把我们的孩子扔进我们过去的轨道。我们就活在这个“应该”世界里,一生所有的一切,都是社会决定的,都是体制化的。

有些人看上去活得很成功,但当他们被问及“你童年的梦想实现了吗?”“你小时候最希望长大之后干什么”,他们无言以对。他们的成功,似乎仅仅局限于他人眼里的成功,或是社会、体制眼里的成功。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2

5月5日晚,我们的影厅装修升级后,电影沙龙带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重磅首次回归,或许是因为老童先生和孙世刚先生的魅力,或许是因为在各大排行榜都居高不下排名第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魅力,整场座无虚席!

沙龙初始,老童先生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了电影的故事后,我们开启了一场精神之旅。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主人公安迪利用一把小锤子,用将近20年的时间,救赎了自己,救赎了自己的希望与自由。那是一把多小的锤子啊!在这20年里又遇到了多少的社会的黑暗!没有屈服于同性恋的逼迫;没有因为对人性随意的摧残而恐惧;没有因为体制化的生活而放弃自我救赎的希望!(堆雪人作文)冒着生命危险只为让伙计们在楼顶上享受久未触碰的啤酒!冒着危险只为让大家听到那每天都重复着一样东西的喇叭里也可以听到那样的歌声,在那歌声里仿佛有鸽子,有大海······坚持不懈的寄信,竟然在监狱里有了让大家可以看多种类型的书、听音乐的地方!20年啊!每天到操场上从裤腿里抖落一些凿的墙土!20年所遇到的一切都没有终止了他最终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他度过了漫长的20年,最终获得了希望的救赎。

这部影片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我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3

我目前还不是一名咨询师,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也只是自己的一些简单看法。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平静,最大的情感收获就是—希望。

主人公安迪从一名银行家被指证为一个杀人犯,而且是冤枉入狱,然而这巨大的反差似乎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的情绪没有太大的波动,依然看起来很平静。他在狱中读书、雕刻,显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自然;就连在狱中漫步,也如在公园中一般悠闲。

对他来说,高墙内外似乎没什么分别。但他平静的内心里燃烧着一团烈火—希望。他对自由的渴望自始至终,或许老布的“体制化”让他更渴望早日重获自由。其中,他播放歌剧的片段让我印象颇深,那音乐能让人净化心灵(那天,我因为工作的事,正在烦恼,觉得很急躁,而这音乐让我瞬间觉得很舒服,很安静)。他也更努力地筹划图馆,让更多像老布一样的人通过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并提升自己。汤米的出现使他的事真相大白,他觉得可以重获自由了,激动万分。然而,汤米被谋杀使他明白,重获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越狱。他说,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一是忙着生,一是忙着死。显然他选择了前者,越狱成功。

他出狱后依然潇洒自如,一切都那么得心应手,这与他强大的内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老布和瑞德的“体制化”对比鲜明,他对生活的热爱丝毫不减,在太平洋边,一舟,一房,一友,足矣!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4

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想,只要你做,一切皆有可能。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杜方因被冤枉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入狱后,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堕落,他坚信,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于是他默默地忍受那些痛苦,暗地里观察着、思索着。他知道他不可能靠别人的力量离开监狱,于是他便制定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他向瑞德买来锤子、海报,以雕石为借口凿地道;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典狱长逃税,得到那些特权,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最终,在如此严厉的看管下,他逃了出去。

在19年的牢狱生活中,他听到了无数人对他的否定,但他都没有动摇逃跑的想法。我最记得杜方问瑞德的那一段话:“你知道那个一直藏在我心底的闪着光芒的东西是什么吗?是希望。”瑞德却对他说:“在这里,希望是不可能存在的。”杜方只是笑了笑,后来,他用行动告诉了瑞德,一切皆有可能。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到,人类不可能在1分钟内跑过一公里。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心里都是默认了这个“事实”。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位运动员做到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难道是那些人有天生神力吗?很明显,不是。他们的心里没有想什么可不可以,只有做不做.

无论大事小事,如果你想完成,那么你就去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制定计划,坚持不懈地向着梦想前进,总有一天,你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5

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肖申克的救赎》,我也是先看的电影,后来才看的小说。

相对于小说,电影做了改动和增添。改动的部分很多,比如对汤米的处理,汤米是知道安迪妻子被害真相的人,电影中是被诺顿典狱长无情灭口,死得不明不白,而在原著里则是被诺顿略施小计,以好的监狱条件让汤米沉默并离开肖申克。无疑,电影的情节改动,增强了戏剧张力。增添的部分,电影中安迪把自己锁在广播室中放音乐,这在书中是没有的,虽然身体被禁锢,但精神灵魂却是自由的,音乐在恰当的时刻总能给人莫大的慰藉。

个人认为,电影比小说要更出彩一些。

翻完小说后,才注意到作者是赫赫有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

他,一生最爱是恐怖,以写吸血鬼,盗墓者,善于营造恐怖氛围的畅销书作者,怎么猛的转变方向而写了这样一个不恐怖不血腥的小说呢?

他七岁时,在母亲鼓励下,写出了自己第一个“作品”,获得了母亲的一美元奖励稿费。他自觉,写作给他开启了一扇大门,门开了,焦灼也趁机进来了。

不同的人生阶段里,这种关于写作的焦虑,以着不同的面貌出现。

当别人捧着优良课外读物看得津津有味时,他却喜欢看《开膛手杰克》,越是血腥越是恐怖,他就是越是喜欢看。

他是个异类。你读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动之于心,很自然形诸于笔。所以,在学生时代,有一次,他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老校长训斥他说:“我真搞不懂,斯蒂芬,你明明有才华,却为什么老爱写这些垃圾东西,白白糟蹋天分呢?”

短短几句话,却成为他以后写字的阴影。大学毕业后,薪水微薄,家有儿女,生活压力很大,日子过得艰苦,但他仍然在写,仍然在投稿,仍然写的是恐怖小说。此时即使脑海中闪现那几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有时候,“垃圾”被录用了,赚点稿费一家人去大吃一顿。

人快到而立之年,他有焦灼,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靠写作为生。

人的命运难说,事后回想,一个小动作,往往决定了一生的走向。他的老婆认定他是潜力股,常鼓励他把时间花在写作上。要不是要不是她从字纸篓里把已经被揉掉的《魔女嘉丽》(carrie)草稿捡了回来,抖掉烟灰,摊平开来阅读,还贴心地对老公说“这个有搞头,你一定行的”!斯蒂芬·金能否挣脱金锁走蛟龙,平地一声起高楼,只怕还在未定之天呢?不管怎样,《魔女嘉丽》,让斯蒂芬一举成名。

?魔女嘉丽》畅销之后,光平装本版权就卖了四十万美元,他拿到一半的二十万,等于三十一年的教书薪水。斯蒂芬·金时来运转,终于发了!能够无忧无虑、全心全意做他爱做的事,他也更加勤奋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一本本小说的出版,他名利双收,昔日戏言富贵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然而,他又陷入另一种焦灼。

功成名就,生活的压力减轻后,老校长的话有反复在脑海里萦绕““为何要糟蹋天分?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如影随形,如蛆附骨。

读者喜欢我就写,斯蒂芬·金是这样说的。肯定一个作家的,除了读者的掌声,还有书评家的肯定。然而很不幸总有一些人,且是他认为值得尊敬、应该重视的人,却总是认为他在哗众取宠,一味赚钱;老是批评他所写的东西不入流,赚再多的钱也还是“垃圾”?

一九八六年,他出道十二年,早已家财万贯,名利双收,在美国文坛上,却像个新兴暴发户,只能孤芳自赏。颇有独孤九剑,求败而不能得落寞。美国主流图书机构从来都不拿正眼瞅他,冠盖满京华,偏偏不给他发一张请柬,怎能不让他斯人独憔悴?

他终于愤怒了,决心不写恐怖小说,向“正道”靠拢。此消息一出,金迷一片哗然,坚决反对,抵死不从,出版商也表示很不爽,真真是“扮戏的要散,看戏的不肯散。”最好,还是禁不住白花花银子的诱惑,他又继续写恐怖小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

不过,也试着在作品里减少恐怖血腥特异功能,而多些人性分析心理刻画,向严肃小说靠拢。更重要的是,不平则鸣,只要有机会,斯蒂芬·金总不惜口角干戈,也要跟人辩论到底:“大众小说”绝非“垃圾”的代名词,受欢迎未必就不是好文学!

对于通俗文学,斯蒂芬金说,“他们中间某些人的作品,有时或经常充满文学性,且全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而这使我远离了平淡无趣的生活……丰富了我的闲暇时光。这样的创作,在我看来,始终是正直体面,甚至是高贵的。”“只有好小说跟坏小说之分,没有严肃文学跟通俗文学之别。”

哪能一锤定音,妄定优劣呢?

其实,斯蒂芬金用《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证明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而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争论,岂能因一人而能平息呢?

在我们这里,以前的武侠小说,目前的网络小说,都是不被严肃文学家们所认同的。不过,金梁古,天下霸唱南派三叔,都够淡定,倒没有那么强烈的非得被严肃文学认同。看来,老美的严肃文学够牛滴,通俗文学都得心向往之。我们这里是和谐社会,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要和谐相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其实,斯蒂芬金用《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证明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而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争论,岂能因一人而能平息呢?

在我们这里,以前的武侠小说,目前的网络小说,都是不被严肃文学家们所认同的。不过,金梁古,天下霸唱南派三叔,都够淡定,倒没有那么强烈的非得被严肃文学认同。看来,老美的严肃文学够牛滴,通俗文学都得心向往之。我们这里是和谐社会,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要和谐相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6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做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我希望这封信会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时候,你过得很好!——《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在很久之前就看过了,之后又重温了好几遍,每一次观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管多少次读到这段话都会觉得感动。当安迪找到时机打通隧道,爬过长长的臭水沟,站在雨中享受久违的自由。当瑞德年老后终于获得假释,他通过当年安迪描述给他地方,找到安迪给他留的包裹,凭着地址,他们在海边相遇……电影中这些经典镜头不管看多少次,还是会心潮澎湃,为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或喜或悲。在狱中安迪和瑞德都遭受了许多痛苦与不公,安迪连进入狱中都是被冤枉的,之后明明知道真凶是谁了,却因为监狱长的贪婪而错失证明清白的机会!在遭受一次次的打击之后,安迪依然没有放弃希望,通过数十年的蛰伏,终于获得自己的自由!就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失去希望,那未来就毫无指望!也许要达到那个希望需要耗费我们数不尽的时光,要付出无数的努力,但也许某天就能够降临,只要别轻易放弃!

?肖申克的救赎》无论什么时候希望是很重要的吧!有了希望一切的苦难都可以忍耐,一切的羞辱都可以承受,只为了有一天能逃出生天。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

若是没了希望,就像是行尸走肉般,也许也像老布鲁克斯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怜的老布鲁克斯已经被制度化了,给了他自由却整天活在恐惧当中,还不如让他在肖申克终老。

另一个重要的启示,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一点点的消磨我们的一切思想,希望是美丽的,是必须的,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虽然有那么多希望会落空。

自由永远无价,无论什么理由必须要屈服于一个人,但内心的东西永远无法被控制,只有灵魂才真正是自由的。

有些人像永远关不住的鸟儿,因为它的光辉太过于闪耀。这是影片中的话,而我想说的是有些人像永不言败的斗士,一切苦难都像是滋养莲花的淤泥一般。也谨以此献给格格,祝福你,我们和你站在一起,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人生路上谁人都会遇到挫折绝望,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

当然其实最重要的感受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安迪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7

前几天和朋友闲聊时,让她安利几部好看的电影,她向我推荐了《肖申克的救赎》。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那个晚上,我满脑子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肖申克监狱里的人们为什么要救赎呢?

我反反复复念着这一句话:“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就像安迪和瑞德,哪怕身处监狱的牢笼,也向往监狱之外的自由和希望。

入狱前的安迪,他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书中对他的描写是这样的:“他属于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双手小而灵巧,戴了一副金边眼镜,指甲永远剪得整整齐齐”

这样的形象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会与监狱挂钩,他的人生本该是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按时上班的银行家,尽显意气风发,前程似锦。

可惜,最好的而立之年,却迎来了最坏的时刻。

无辜的安迪被命运捉弄,被误认为谋杀妻子和她的情夫而入狱。

他保留着他特有的风度,看似不合群,但是当他走在监狱里,就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身披自由的隐形衣。

入狱后的安迪一开始为了打发时间而雕刻出精致的石子,这种精致的美是如此地让人心动,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才能打造出来。

可惜,在肖申克这种极度缺乏美的地方,却无人欣赏。

他的理财能力逐渐显现出来,帮助狱警们理财,获得所有人的善意对待。

成为图书馆管理员,扩建图书馆,帮助狱友们增长见识。

获得州议院资助图书馆时,安迪放着音乐,音乐之美能够给人以力量,那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为此,哪怕他被独囚一个月也无怨言。

01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安迪的光芒太强,肖申克是关不住的。

汤米的出现,谋杀案真相大白,诺顿却谎称各种理由,企图阻断安迪重获自由的道路。

那一刻,我听到了安迪声嘶力竭地嘶吼“那是我的人生……”,哪怕对簿公堂也没见他这般不淡定。后来,我才明白,安迪觉醒了,与其被人摆布,倒不如起来反抗。

安迪曾经在粪坑中挣扎着前进,但是,他出污泥而不染,他能清清白白地从另外一端爬出来,然后奔向蔚蓝的太平洋。

当安迪从污水管爬出,对天仰天一啸的那一刻,纵然命运欺他,辱他,他仍然勇敢面对,心怀希望,我知道,他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02

很多人,因为在肖申克的.墙里生活太久了,他们再也无法适应墙外的生活。而布鲁克是其中之一。

布鲁克深受体制化的毒害,在肖申克消耗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重获自由,但一旦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地方,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环境。

此刻,他的身体是自由的,但他的灵魂早已被击溃。

因为没有心怀希望,所以绝望。

他以自杀的方式与这世界告别,虽然不算体面,但总算是他的救赎。

03

瑞德,在监狱里待久了,懂得明哲保身,不相信希望,不相信善意,甚至认为在监狱里讲善意是会慢慢下地狱的,虽渴求自由,但逐渐麻木,他看透事物的本质,却不敢去反抗,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自由的彼岸。

也许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得不磨平棱角,学会明哲保身,才能更好在社会上生存。但是不论何时都饱有一颗向往自由和希望的初心,这才是对自我救赎最好的馈赠。

获得假释后,开始会不适应牢笼外的环境,但是为了安迪的请求,一步步突破自我的束缚,最终也亲眼看到了像梦一样蔚蓝的大海,他心中向往自由的朝圣之地。

04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安迪和瑞德靠在墙头,安迪说他出去后,想去太平洋上的一个小镇,买一艘破船,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我想去那度过余生。

我知道,纵然命运欺他,辱他,他仍然对未来抱有热情,心怀希望。

他脸上的泰若自然的神情,让人觉得他很快就能出狱,那是一种渴求自由,充满希望。

他们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以自己的方式救赎,无论是追求希望与自由也好,还是解脱这世界的也罢。

05

电影的结尾处,瑞德赶去与安迪汇合,他们相遇在海边,在茫茫海中拥抱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真正的解脱与救赎,他们渴求自由的冲动。

其实,电影里的肖申克监狱就像一个社会群体。

敢于心怀希望,追求自由的安迪,看清事情本质不敢跨步的瑞德,跳不出体制化的布鲁克……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在救赎,换得希望与安宁。

敬往事一杯酒,致敬那些敢于突破无形的枷锁,心怀希望的人们。

小说救赎读后感篇8

与《阿甘正传》相比,我似乎更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情感,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感触颇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相同的命运似乎也要降临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几张钞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伟大的,一个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个人自救的同时,又实现他人的救赎,那是圣人。芝华塔尼欧某个海岸边,有家小旅馆,旁边有一条旧小艇。上面站着一个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来了,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