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从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读完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范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在故乡农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里满是对那人、那物的眷恋,再加上对社会学的兴趣,所以《乡土中国》就成了绕不开的必读物。
童年至今留给我的是和小伙伴们追逐在一片片桔园里的难忘回忆。我们在春天守着门前向阳渠里的蝌蚪慢慢长大,在夏天里盼着老爸能带上自己晚上去田里扎泥鳅,在秋天里等待橘树上满是黄彤彤的橘子,在冬天里比赛谁家的雪人堆得最好看。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自我到城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心底慢慢生下根。这份感情流淌在每一个从故乡走出来的人,每到清明、过年、老人大寿,村里远居他乡的游子都会回来,我也参加过几次那样的村里集会,大人们那份浓浓的家乡观念让我深受感染,村里大人们早就约好,大家老了就都回来养老,种种菜、养养花,吃完饭就从这家聊到那家。家乡对于大人们来说就是叶落归根的地方,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那更令他们感觉踏实的了。
长大后我开始冷静观察我这篇梦里故乡。满是疑惑,为什么宗族要每年聚在一起“开会”?为什么村里的老人要花费那份精力来修订族谱?为什么村里有什么大事都会把老人家请去商量?为什么给祖宗祭拜时村里的女人都不会去?这一切疑惑开始充满我的脑袋。
《乡土中国》给我初步解开了这一切。这本书虽然写于上个世纪那个战乱时代,但是观点依然鲜活,对于农村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
中国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决定了国人骨子里的乡土味,至今农村依然占到这个国家最多的区域。我们的祖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注重经验、长幼有序,这些都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我们的生活里,它带给我们所有的好与坏只能接受再后天加以教化。
中国农村一直是统治的重心,自古以来的重农轻商代表当权者的统治策略,得民心者本质上是得农民的心,但是古代的科技、交通决定了王权并不能对基层有多大的控制力,更何况农村还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经济体,所以就有了“王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所以农村便成了一个带有血缘性、区域性的松散小群体。中国从上往下到最后都是一个个最小的家族单位,依靠最原始的血缘联系加以维系。
看完《乡土中国》以后,心中有一个疑问尚未解决,费孝通将中国农村传统人际关系网定义为“差序格局”,这已是毋庸置疑的绝妙发现,但是我却在想为何中国传统社会选择了人伦“差序格局”而不是“团体格局”呢?因为中国也早在战国时由墨家提出过“兼爱非攻”的博爱思想,但是却并没有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接受,这让我疑惑。此外,我对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所引发的“公德与私利”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墨家的博爱观,现在看来也许太过于超前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养成了一套固有的伦常规则,老人和长老一般都集中了几辈人的经验、智慧,而古代农村社会由千百年都少有变化,所以这些经验对于后辈们生存相当可靠,所以尊老其实是种生存的取舍。而墨家的观念正好打破这一切,这对于注重经验的农耕文明无疑造成巨大危机,所以被孟子骂作“无父无母的畜生”。好吧,物质决定意识。
其次,对于中国人自古少有“公德”心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社会安全感的问题。一个社会法治完备,人们安居乐业,自然会道德上水平上升,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中国古代往往难以给底层老百姓以安全感,人们在政府和暴力的压迫下只能退而求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而要想活下去就得抓住一切救命稻草,“穷则独善其身”,自我中心观念自此形成。
当下中国正朝着工业文明大步迈进,这是与传统农耕文明大相径庭的。当下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在于传统社会的农耕思维与工业文明的难以适应造成的。社会需要发展,但是却不是将农耕文明赶尽杀绝。纵观各国发展,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厌恶冰冷的钢筋水泥城市,向往山清水秀的农村,美国的“田园牧歌”运动就是发生在工业突飞猛进时。
中国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社会躁动不安,矛盾此起彼伏,就是长期的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的社会并发症,这时就需要农村这幅镇定剂。现在政府开始引入“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怎么保留好生态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什么时候中国农村能有日本那副样子,社会每个个体在现实中能走进这样一个的“梦里故乡”,相信中国社会一定会大不一样。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4 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这里所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乡土中国》读后感 篇6“书是良药,可以医愚”。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费孝通先生却能将它上升到学术方面,这与他亲身下乡观察实践,不断总结思考有必然的联系,费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读书的过程如登山。前面是数不尽的台阶,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顶峰之处再首来时路,我们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无法比拟的,那时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指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极其成因的分析。《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它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在乡土这个熟人社会中,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这即是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状况。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与现代社会追求法制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礼,相反的是它需要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因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不流动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内在的服从,它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