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观后感7篇

时间:2023-06-17 作者:Youaremine 读后感

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悟,大家可以将观后感写好,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史教育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四史教育观后感7篇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1

“长征万里路迢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在《江城子—忆长征》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苦。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以自豪的英雄史诗。

红军在前方有虎狼,后方有追兵,而且还有一个又一个天险屏障的情况下,以他们的顽强毅力,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不怕死的精神,冲破重重阻拦。淌过瘴气沼泽,走过茫茫草地,翻过巍巍雪山,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光阴荏苒,一晃80多年过去了。长征故事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记忆的浪花冲淡。长征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刻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凭着长征精神,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帝国列强,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凭着长征精神,我们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卫星上了天,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翱翔……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扬长征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和祖国繁荣昌盛胜利种子的播种机!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2

1.今天我同班级团支部的大家一起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共同观看学习了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的课程。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与团支部的各位同学都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由此,我与团支部的各位同学更加清楚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四个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拼搏与贡献有了更加深刻与清晰的了解。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深深的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由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铁人精神、特区精神,再由刚刚过去的2020年的抗疫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党的革命精神的勃勃生机,可谓党立足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此次思政大课squo;四史squo;讲堂开课第一讲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副教授卢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何畏作为主讲专家。赵朝峰教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为主题,深刻解读了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因,分享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卢勇副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探索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何畏教授聚焦中国共产党形成与传承的百年历史这一主题,生动地讲述了红船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勋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彰显的思想伟力与责任担当。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3

: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4

回顾历史,从1934年10月16日长征的脚印开始到1936年长征的脚印结束;从长征开始的10万人到长征结束的1万人;从长征开始走的一千里、两千里、三千里……到长征结束时走的二万五千里,这是多么惊悍的数字啊!里面包含着多少人那颗爱国的心啊!

翻开战争的残片,下面满是近九万将士们的鲜血……“大家好,我是贺龙将军的女儿——贺捷生!”这是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嘉宾——贺捷生,她在讲述她和长征的故事。贺捷生被称为“长征中最小的红军”,出生18天后就跟随父亲在马背上的摇篮里踏上了征途,她回忆道:“有一次,我父亲听到了敌人的脚步声 ,便立马加入了战斗,等那场战斗结束后,我父亲才发觉把我给丢了,便赶紧命人去找我,最后是一名伤员在草丛里把我给找到的。”在她的眼里,战斗中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贺龙元帅,是一个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的将领,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孩子而勇敢的父亲……

在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我就读过一个,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跟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了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调入河中被河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又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直到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个人自愿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大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细节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这就是长征精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点点滴滴,如:妈妈不论刮风下雨,总会送我去上课,这是坚持的优秀品质;我们作为少先队员,过马路时,看到有老人,回去搀扶,这是热心、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全世界闻名的居里夫人,她发现了镭后,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拿着专利去卖钱,而是把这项发现贡献给了全人类,这难道不是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吗?……我们身边不是缺少这样的可贵精神,而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长征夺去了九万人的生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渴望和平!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5

?篇一】四史讲堂观后感

?篇二】四史讲堂观后感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即便历史事件会定格在过去,历史精神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篇三】四史讲堂观后感

?篇四】四史讲堂观后感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6

迷茫中,我也曾不断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在学校这座熔炉里,生活和周围的人告诉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只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祖国的事业中,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即使生命如流星般瞬间逝去,也同样会放射出璀璨绚丽的光彩,我的思想就这样在经历了恐慌和冲击后不断前进着。猛然回头,我才发现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党史始终在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她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一切。

新中国能有今天的伟大成就是共党员真抓实干取得的,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的伟大称号,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正含义,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党的教育为我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年轻的生命征程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执着于这样的选择和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大学生的我更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身边的小事中去体现大学生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史教育观后感篇7

在网上看了一篇故事,里面一章叫《死亡线上的新生》我看了之后,它把我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在江军过草地这段时间里,谭政委生了重病,病情相当恶劣,还不让战友们抬他走。后来由于战士们,医生们等其他人物对谭政委的细心照顾,关爱和团结把谭政委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里面我最欣赏的是谭政委,他不管自己的生命,还不想连累他的战友,自己现在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还想着别人。

有一次,我在树上看到个鸟窝。里面有着可爱的幼鸟,正在它们玩耍的时候,突然,一只老猫爬上了树,相对它们下手。我正想去帮忙时,鸟妈妈回来了,它看到这个危险场面,用自己宽大的翅膀扑打那只老猫,最终那只老猫承受不住逃跑了。它的孩子已经脱险了,可它却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它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它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向谭政委学,因为,他生了重病后不让战友抬。而要坐在骡子上。他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拖累战友。看!他多么关心集体呀!我们少先队员也应该学习他,做个关心集体的人。

读了这篇感人的故事后,我懂得了许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集体,要团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为他人着想,那每个人都干不了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事,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才能成功,只有团结我们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