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我们一定都收获了不少,并且都在读书中慢慢地成长,收获并快乐着。这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通用关于《家》读后感范文3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家》读后感1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家》读后感2
“家”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到爱、温暖,如同避风港,但在巴金的《家》,却是恶魔住的监狱。
小说中,多处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惋惜、痛心!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幸亏我不是出生在那个旧时代。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推翻了,那个腐朽不堪的制度,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从前女子血泪染红了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
在《家》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结果。梅,成为寡妇后,与觉新的重逢后,因情抑郁而死;琴,是进步青年,反对封建礼数,与觉民经过抗争,过上幸福的生活;鸣凤,一个刚烈的女子,为了爱情宁可牺牲自己,这种反抗精神让人顿生敬意;瑞钰,是一个善良的人,怀孕后受到众人的奚落,听由别人的欺负,被赶出城外,也是因为觉新的懦弱无能,致使她生下孩子后死去。这些女性人物如同一首首悲歌,在冷漠的时代唱起,又如同一朵朵鲜花,在寒冷的庭院凋落。
《家》中三兄弟的性格也大不相同。觉新作为长子,非常忠孝,本来有着美满的前程和婚姻,但是屈服于封建的约束,承受着心里巨大的痛苦,失去爱情和前途,一开始也是作为封建势力的帮凶,让自己的兄弟对于婚姻妥协,最后他算是醒悟并且完成了救赎,帮助了觉慧;觉民思想进步的,但是缺乏反抗的勇气和毅力,最后在兄弟的帮助下也算是成功了;作为最小的儿子觉慧,思想开放,意志坚强,勇于选择走自己选的路,彻底摆脱了封建约束。
这些真实的生命背后,站着一个巨大又隐形的猛兽。它主宰社会中的话语权;它修炼成道貌岸然之人型,而又杀人于无形。它便是封建礼教。而他的捍卫者,却充当冷漠无情的杀手。
高老爷们的封建思想、吃人的社会制度、愚昧的封建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夺走多少人美好梦想!
如果不是在旧时代,琴,就会与觉新在一起,组成美好的家庭,永远幸福,也不会有后来悲惨的结局。如果不是在旧时代,鸣凤是一个烈女子,就会大胆发展事业,追求属于自己完美爱情。如果不是在旧时代,瑞钰是善良贤淑的人儿,会是一个家庭善良贤淑的妻子,就不会成为懦弱者、牺牲品。
如果这个“家”出现在新时代,他们的结局是美好的。新时代就不会夺取多少年轻的生命,不会夺走多少人美好的梦想,新人类有幸福,新人生更加美好!
《家》读后感3
从小,父母的亲切呵护,悉心照料,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爱护有加,体贴到位,从不让我们受一丁点儿的委屈,事事都为儿女和孙子孙女着想。家人的爱护让我们懂得:家是每一个人舒适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然而,巴金的《家》却彻底颠覆了我对家庭的认识。这个姓高的大家庭充斥着封建思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都是长辈按自己的意愿和与亲戚的关系来安排儿女孙儿的婚配对象,不论他们喜不喜欢对方,都必须顺从安排,毫无商量的余地。
觉新与钱梅芬,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三兄弟都有彼此真心爱的人,却因为祖父的决绝而拆散,只有觉民在觉慧的鼓励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觉新与梅表姐相见而不能相认,觉慧与鸣凤生死两隔,都是一大悲剧。可见,旧时的封建思想有多么可怕和令人憎恶。
人生病本应该好好医治,在祖父病了之后,陈姨太非要以鬼神压病,觉慧看祖父被吓得半死,气不过于是与众人据理力争,却没有挽回什么,祖父在临死前才退步,答应觉民不再纠缠与他人的婚事。
只恨封建的强大和觉新的懦弱,为了不与祖父的亡灵相冲突,在生产前几天不得不搬出城外,孤单寂寞,最后竟死去。这时候他才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数,整个迷信压着他,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在挣扎,但他无力,懦弱,无法抵抗这一切。于是他绝望了,双腿一软,跪下,无力地哭泣。
觉慧自从鸣凤投湖自杀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反抗封建,高氏家族不断的在没落,却阻挡不了觉民觉慧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最后,觉慧终于脱离了这个他憎恶的充斥着封建思想的家庭,在大哥的支持下到上海求学。他望着向前不停流去的绿水,轻声道“再见”,不知是该快乐还是悲伤。封建势力虽然充斥着这个家庭,但不意味着没有人在为光明和真理奋斗着,觉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这个家庭当然也有爱,人人之间都有真挚的爱,只恨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再真挚的爱也招架不了,悲剧还是在不断发生。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虽然同情书中的不幸的人们,但也不免要谴责他们的软弱,如果多几个觉慧这样的人,说不定悲剧就会少一些了。生活在如此封建落后的家庭里怎么能像在现代一样,享受到专属于家的温馨呢?
这本书,这些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封建思想的罪恶,好好的一个的家庭沦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散的地步警醒着我们,封建是不能长久的,它只会造成一次次的悲剧,毁掉一个个本应该和谐幸福的家庭,最终毁掉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
家本就应该是温馨和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互相理解和帮助,与人为善,追求光明和真理,尽力让书中的故事不再发生,让家永远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