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看完电影《夺冠》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电影《夺冠》观后感1
电影原名《中国女排》,后来改名《夺冠》。这个名字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却是极具戏剧性。因为《八佰》刚刚问鼎了今年的全球票房第一,这是中国电影的首次夺冠。只是这个夺冠与其说是中国电影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中国抗疫的胜利,毕竟全球疫情啥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何况这算是综合国力的胜利,并不全是运气。
体育类电影本来就冷门,即使搭上了中国女排的大品牌,也因为老人对女排的'耳熟能详,新人对女排的一知半解,导致大众观影热情不高。而我之所以走进影院,也是因为最近迷茫得有些累了,又有点不甘沉沦,只好四处找鸡汤,恰好夺冠上映,所以就决定是它了。
女排精神出现在一穷二白的80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奋斗的代名词,很多人以为它的核心是奉献和牺牲,其实并不是。女排精神首先讲求的是团结协作,其次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无论是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80年代的“振兴中华”,都需要团结为先。排球区别于乒乓球的地方正在它是一项团队协作的运动,乒乓球影响力不如排球的原因也在于此。
从电影观赏性和难度看,描绘众生相的电影和阐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自然是后者更具观赏性,而且主线贯通,容易理解。群像电影要描述的人物太多,时长有限,镜头分散,所以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有前期了解,观影体验一般不会太好。《夺冠》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描述好新老女排两代人,时间跨度40年,因此需要一个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陈可辛选择了郎平作为整个纽带。作为世界排坛的传奇人物,中国排球十次夺冠,郎平参与了八次,由她作为纽带,绝对众望所归。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新女排队员的演员,超越了本色出演,达到了本人出演。
电影前半段非常感人、也让人振奋,本来就是冲着这个去的,算是值回了票价。难得的是电影后半段多了一些思考。电影重现了08年郎平作为美国队主教练带领美国队击败了东道主中国队的一幕,观众的嘘声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当年我也是高呼卖国贼的一员,回头再看,卖国贼这个称呼绝不属于数次临危受命,挽救中国女排的郎平。电影中一句“还是不够强大”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狭隘。真正的强大不是不会输,而是输得起。就像《夺冠》一样,目前看,它的票房已无力赶超《八佰》,更不用说来势汹汹的国庆档电影,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不是非得夺冠不可,踏踏实实的人生也有别样的精彩。
电影《夺冠》观后感2
1月19日晚,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将于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全球首映礼在北京英皇集团中心举行,记者现场欣赏了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体育影片。整部影片回顾了中国女排振奋无数国民的夺冠之路,重温跨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夺冠》让人热血沸腾!赞叹的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女排精神不朽!
电影不是历史,这部电影更不是纪录片,记者怀着一些细节必然有艺术加工的心理踏进首映礼现场,然而惊人的历史重现依然让人感人肺腑,那才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和不少青年球迷说起当年漳州训练基地竹棚下的艰苦训练,他们甚至怀疑记者话语的真实性。直到这部影片首映,老女排们的艰苦训练再现,不少年轻人都感叹道:“这是真的吗!天呀!”当初上世纪70年代,老女排就是在泥地里训练,在粗糙的木地板场地上进行防守训练,姑娘们身上有不少血水,还扎上了倒刺,训练完毕,大家相互拔刺,包扎伤口,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博物馆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老女排训练时用过的旧球衣和护膝,上面还有血印和泥土。
伴随着著名播音员宋世雄老师的解说声,人们眼前是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杯最后一战中国女排与“东洋魔女”日本女排的决战,比赛起伏跌宕,第五局决胜局中国队14比15落后,日本队率先拿到赛点,谁的关键防守,谁的关键进攻扳平,直到中国队最后拦网以17比15取胜,日本队球员防守补位将球垫飞的角度都与历史一样。当然,还有国人上街庆祝的画面,体现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意义,女排精神就此诞生。
还有2003年女排世界杯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战”,几乎都是神还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奥运会夺冠,就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而1/4决赛中国队与巴西队五局鏖战是经典中的经典,最后一球魏秋月并未传徐云丽快攻,而是与朱婷眼神一瞬间的默契,由朱婷后攻拿下制胜一分,淘汰巴西队,简直就是赛况再现。
电影《夺冠》观后感3
下午,我们一家去电影院观看了《夺冠》这部电影。
电影里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1979年,在条件简陋的福建排球训练基地,老一辈女排们挥汗如雨,进行了上亿次的训练,练球的教室墙壁上都被砸出了密密麻麻的坑。18岁的郎平说:如果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就只能比别人更拼命。最后他们获得了中国的第一枚排球金牌。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女排取得的巨大胜利。
时光变迁,第二代女排们没有能继续所向披靡,而是被日本、美国、巴西队远远抛在后面。老女排队员郎平因为懂英语,技术好,被美国聘请为教练。她人虽在美国,但是心里一直放不下自己的祖国。后来她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祖国。她排除一切困难,并且制定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训练方案,还带着女排姑娘们回到福建训练基地,在她的鼓励和教诲下,二代女排们体会到了老一辈女排们的拼博精神,发奋练习,在各国都不看好中国的情况下,一举夺冠!
看到这时,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看来女排精神不能丢啊!女排精神就是:祖国至上,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爱拼一定会赢!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代女排教练说他第一次出国时,国外的酒店里已有洗衣机,冰箱,而这些在中国他见都没见过,那时的中国还太贫穷了。郎平被外国记者问中:为何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我想是因为心中有祖国,当国旗升起、国歌奏起时,心里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站在透明的观光电梯里远眺,夜空下高楼大厦已万家灯火,霓虹灯交相辉映,马路边那一排排的红灯笼更加绚丽。我只想说:祖国母亲,你真美丽!我也要学习女排们的不懈拼搏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做贡献。
电影《夺冠》观后感4
大年初一,电影《夺冠》上场。这是由陈可辛执导,巩俐主演的剧情片。2016年8月22日,里约热内卢。时隔12年,女排姑娘们再度杀入奥运决赛。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让全场屏住呼吸。一个高速旋转的排球,勾连起几代排球女将的热血与青春,女排姑娘们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打开。
提起“女排精神”,就如郎平所说:不是胜利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了,它是恒久存在的。“女排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一种默默付出顽强到底的精神,是我们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比分落后,还是稍稍领先,或者不相上下,我们的女排姑娘们都体现出每球必争的决心,诠释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拼搏精神永远是中国竞技体育之魂”,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拼搏精神,不仅能够唤醒大国梦想,也足以振奋13亿多中国人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对中国人来说,女排姑娘们就是集体记忆、共同情结。新一代女排姑娘们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又在中国年青一代中延续和强化了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情感。我们要继续弘扬学习女排精神,学习她们团结奋进、一致向前,永不言弃、敢于拼搏,逆境奋起、不骄不馁,爱国情怀、大国风范,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意义之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有很多意志品质,现如今,女排精神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从世界杯冠军到世锦赛,再从奥运会到亚锦赛,女排姑娘们的运动员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证实了我们顽强拼搏、奋勇前进的精神。在诸多采访中,令我不禁泪目的就是郎平指导那一句:“只要穿上带有中国国旗的衣服参加比赛,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升国旗、奏国歌,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行为,这是在向世界证实我们中国的实力,女排姑娘们不以自己夺冠作为目标,不以夺冠为利益,升国旗、奏国歌,女排的运动员们这是把国家同自己相连。这是女排精神,一切以国家为重。
女排精神还有扎扎实实,勤学苦练;女排精神还有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女排精神还有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女排精神还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所有的竞技体育没有扎实的本领、刻苦的训练,都是无法突破的。我相信每一个运动就有他们所擅长的技能,但是,从小练习,日复一日,面对伤痛依旧顽强拼搏,这些才是每一位体育健儿能走到今天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排球作为一项团体运动,必不可少的就是团队精神,回望上世纪,中国在设备基础设施不好的条件下,女排团队也用自己的合作与团结战胜了种种困难,无论是硬件设备上,还是自身实力上,女排人有着钉子一般的精神,团结一心,像一只手,手指虽然单独有自己的长短,但是团结起来,紧握起来就是重拳,是能达到一切的重拳。
女排姑娘们,世界第一!但是她们的的世界第一不是简单而来,而是有着精神支撑,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激励我们前进!
电影《夺冠》观后感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响起国歌的前奏时,我的内心总是激动澎湃,肃然起敬。在《夺冠》这部影片中,从1981年日本大阪世锦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每一次国歌的奏响都令人难以忘怀。
我没有经历过郎平叱咤球场的时代,虽然久闻她“铁榔头”的“大名”。对于中国女排,我对她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是一群有拼劲、不服输、在赛场上喜欢大声叫喊互相打气的女孩。观看完《夺冠》这部影片后,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质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打球的那一段。当问到朱婷打排球要什么,朱婷回答要“成为你”,郎平教练的话发人深思,她说:“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我也时常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我的脑子里都是其他人对我说的话,你要向谁谁谁学习,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之类的,而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今年9月份去参加集团的新员工培训,教务组的老师问我们,你为什么加入蓝城?很多人都会说,因为蓝城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是的,正如宋总说的,蓝城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从我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我”加“你”等于“我们”,“我”和“你”都是个体,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而“我们”是一个的整体,拥有个体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蓝城萧立是一个大家庭,在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让我们团结协作,永不言弃,不分彼此,一定能共同创造萧立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