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籍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心理师》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1
据说毕淑敏的书治愈心灵,早前一直想着看看,只不过没什么机会,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好不容易找到这本旧书,旧的不能再旧的书。看这本书的表面,破陋不堪,可能是太有名,过多人翻阅的吧。怀着这种心态,我看完了这本书。
主人公贺顿,因为照顾一位濒死的老太太而获得重生,不再一味的自卑,而是看到了读书的力量,并从中获益的故事。这本书,写的不是那么的唯美,说现实也好说残酷也罢,让我从中得到了震撼。或许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种生存的艰难,或许我就像沙茵一样,太过幸福,所以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这个角色,我谈不上喜欢。我现在还没进入社会,对社会的残酷和黑暗,我无法体会。不过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加深了我个人对于心理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我原以为心理师就是用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点化那些深陷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不论是什么引起的,都会包含一种情感在里面。我对心理师的认识仅仅止步于此。看完这本书,使我有了深的认识。就像贺顿说的,她表面上看起来很年轻,但在她治愈或者接收需要咨询的患者的时候,通过患者的描述,她需要进入这个角色,并感同身受,她要捕捉患者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以此来寻找突破点,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或者知道什么对心理师了解自己有帮助,长此以往,她的心理年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实际年龄,主人公也说过,自己就像一个活了千年之久的老巫婆,挺可笑的却又有些可悲。
对于贺顿的私生活,我本不该过多涉及,但是出于道德上的原因,我还是想说几句。首先对于情人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我是不赞同的,但是我可以试着理解她。作为从一个土包子似得乡下人到开诊所的所长,这其中的艰辛,又能有几个人真实体验过。食不果腹,靠着方便面活下去的孤独女子,如果你是她,为了生存,又当如何?我们不是当事人,不能评判事件道德对与错,只能以个人的观点感慨一些罢了。
这本书还讲了好多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其中不乏有权利划分国界却有发言恐惧的高官,有临死惦记自己的101个洋娃娃何去何从的奇怪老太,有给继母下毒的天真小孩,不同身份,不同立场却有都着自己的问题。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我会有什么样的心里问题去解决呢,是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还是小心谨慎的作风。我无从所知,至少现在我还是有自我治愈的能力的,对此我感到很欣慰。读这本书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仅此而已。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2
贺顿,听起来像个哲学名词,是她给自己另起的名字,这位女性,有着悲惨的身世,来到偌大的城市,艰难地扣着命运的大门,她没有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本,甚至连姿色都没有。然而在生活的竞技场,她是出色的角斗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争令人敬佩。
毕淑敏,当过军医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是温暖和寒冷并存,有时很抒情,犹如汩汩清流,有时很严苛,让你忍不住尖叫一声。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也是斩钉截铁的。决绝逝去的感情犹如旧衣,色泽已褪,针脚已开,款式已是陈旧,所有的经纬,都已经稀薄。然而,你长久地穿过它,那里遗有你的形状,你的气息,还有你的泪和汗。”
这样的文字很干脆也很朴素,她善用比喻,让你猛然心动,“贺顿并没有走远,在旁处静静地注视着(他),犹如看荒野中一盏毫不知情的灯。”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致,“窗外冬日雪霁,残雪似银,路旁冻水如墨,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像清漆一样透亮,弹得出声响。”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感谢小说的游戏规则,给予我宽松想象的权利和快乐。”
一穷二白的时候,梦想仍是闪闪发亮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其貌不扬是非常大的劣势,然而贺顿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坚韧不拔的杂草精神,她有计划有理想有勇气,敢于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为事业倾尽心血。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却让另一些人付出苦难的代价来承接不易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长辈对一个脸颊挂着泪珠拒绝去自己分到的历史班上课并失落地徘徊在办公室门口的女孩用手指写下:“学习是个人行为。”从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强的场景。生命是一块画板,愿你用至真至纯的心去绘制一片蓝图,收集欢笑和泪水,健康真实地成长。你的成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贺顿一无所有,她去推销化妆品,在她敲门的时候,更期待没有人应答,晚一点应答,也就晚一点尴尬。难得有人应答的时候多半是冷淡的回绝,甚至强行把她拽进屋里。逃跑惊魂未定,她不允许掉眼泪,因为流泪也是需要资本的,她抿紧嘴唇,强忍泪水,又到另一幢楼“开战”。
贺顿想做心理师,因为很赚钱,这是初衷。然而在开办心理诊所和为案主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贺顿濒临崩溃的边缘,她随时可能倒下,却强迫自己坚持。故事的最后,贺顿继续挣扎在残酷的现实里,只是她比以往更坚定、更智慧、更成熟。
品《女心理师》是一种刺激和润泽,直指人性。它给了我指引,或许可以去研究一下心理学,或者可以做一个关于“人性”的主题研究,无论哪一种,都是催引人更好更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当我绵薄无力的时候就要懂得积蓄力量和能量,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维系着很多人的关注和期盼,万物寂寥,乾坤清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3
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4
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是坚强的。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我说,这其实没什么。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有些时候,倔强是好的,有些时候,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绛香很勇敢,整本书的结束,就是她跟姬教授,一个心理学界的权威说,您知道到有一个词叫做——尺吲降龙。喜欢她用病毒自比,要不断复制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她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勇气去与权威对抗,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我决心要去认认真真的学习,让自己像病毒一样复制自我,变得更加强大。变成一个让别人无法取代的人。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5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6
在工作之余,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毕淑敏所写的《女心理师》上、下册。到现在,其中的情节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给我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如果说以前我把心理师只是当作一个职业,只需倾听或适当的开导而已,那在读了《女心理师》之后,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很多,让我又全新的认识了咨询师,更确切地说,是女心理咨询师。
毕老师笔下的女咨询师是睿智的,是正义的,是积极进取的,是聪慧的,也是有魄力和胆量的,但不管多么优秀的咨询师,总有自己迈不过去的坎儿,贺心理师也不例外。尽管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棘手的`案例,都被她扭转乾坤,但是当遇到类似她自己的坎儿的案例,她却束手无策了,为之大伤脑筋。我想起了对咨询师的一个比喻,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咨询关系,就像是咨询师帮助当事人爬山,咨询师有多高,就会带领当事人爬多高。咨询师是起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咨询师的要求,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从专业知识和技术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咨询没有灰色区域,只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好,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坏。所以尽管贺心理师有很多的案例是成功的。但在一个女性当事人那里却产生了负面的咨询效果。那个女性当事人离婚了,并且割腕自杀了。问题在哪里?贺咨询师以为帮助当事人壮大了人格力量,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但事实出乎了她的预料,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咨询师在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千百遍甚至上万遍地问自己,闹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贺心理师也不例外。
好在贺心理师及时找到了督导,让督导帮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了提升。读完之后,太佩服毕老师的聪慧和灵动的文笔了,难怪这本书的销量一路攀升,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既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强大。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只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读后感想,可能有点浅薄,但还是讲了出来,以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