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无尽读后感,作者的文笔犹如清泉,润物无声,读后感让我陶醉其中,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见的读后感8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1
深蓝色的封装,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身旁,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惬意祥和的笑容,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柴静。这本讲述她本人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从2001年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记录了她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中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也记录了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过程。
在看这本书前,我没认真去探究过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东西,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时代,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机会,没有去深层次的剖析,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对一件事的看法也永远停留在人云亦云,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变得机械化,生活中变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中对非典时期的灾情采访时,我看到了在灾情面前人的脆弱,顽强,看到了那些不顾生死的医生、护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温暖,这种震撼远不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所能体现,也不是未经深入剖析的我们所能体会,未经剖析的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真相,显示的是我们的无知。想想看,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若我们不去反思,不去深层次剖析,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又靠什么去进步,当我们嘲笑他人无知时,我们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客观,什么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从《看见》中看,柴静一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这或许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的没有点缀和修饰的描述,也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些故事的描述过程中,她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客观事实,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们自己去涂色。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2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3
“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双城事件,是整本《看见》里最能引起我共鸣的章节。不为什么,只因为我在那些接受采访的孩子和父母身上,看见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影子。不不不,不是说我也因为失去朋友而服下老鼠药,我没这么干过。是我的内心世界也曾经是不被人所了解的,无人能说清楚它是什么样子,甚至我自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拒绝向其他人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找谁说,觉得没人能理解我。正如文中的小蔡陈述的一样,“听别人说话的人”才是我认为能理解我的人。那时候,我父母的观念就像苗苗父亲,“给她吃好的,穿好的,还要啥?”只在乎我的温饱,不在乎我的感觉。而同学们对我又都是像小陈一样,“班上的人多了,哪个都是朋友。”不甚关心。老师?他们就是一群板着脸的陌生人。简单地说,我的想法就是“没有人会认真听我讲,他们听了只会笑我。”于是,怀着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我把自己的心锁起来,门焊死,窗用砖块堵上,认为“这样就没人会笑我了”。这样一来,也确实没人因为我说出心里话而笑我了——因为我成了一个喜、怒、哀、乐都在心里“解决”的人。心里“解决”不了怎么办?我就主动远离自己的内心,玩游戏玩一整天,在成就感中忘记内心的想法。这样过了很久,也就有了今天我的“严肃”表情。
我认为,相比起事件中的孩子们,我比较幸运。因为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断积累,我再度接受了这个世界,心灵又再次“对外开放”了,没有因为自己的封闭而造成严重后果。而双城事件中的孩子们,他们的不幸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没人懂”这一状态,只能抱团取暖,一旦团体中心的热源消失,所有人都会受冻。事件中的苗苗,就是那个热源。其他孩子,是围着热源一起抱团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和成年人们的不理解,是寒风。正是寒风吹灭了热源,才让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倒下,最终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事件。
双城事件的确已经过去很远,但是跟这起事件中的孩子一样的人,像曾经的我一样也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还有很多。怎么样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怎么样去引导孩子们相信自己是“听人说话的人”。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每个人都面对了,寒风才不把孩子们逼上绝路。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4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十年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在《看见》中我们并不只是看见,还有感受,感受着《看见》中的成长与变迁,不只是柴静成长着,我们也会跟着她的脚步成长。
在序言之初,给我印象最深,缠绕心头难以抹去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多么纯真的渴望。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想要的越来越多,走得越来越远,却离最简单的自己越来越远。似乎忘记了“人之初性本善”,为了所谓的功成名就,抛却了良知,丢弃了道德、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在自己编织的恶梦里作茧自缚,变得麻木,变得不堪。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有自己的一份圣洁和纯粹,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外界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遗失了这份心灵的美好。还是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看见》这本书中有无穷多个小细节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想必最让人动容的不外乎柴静笔下的亲情,这本书中揭露了家庭暴力的黑暗,不得不让人反思中国的婚姻制度。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扎她的眼睛、用枪抵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妹、殴打她的孩子,却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还有比这更残酷的现实吗?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者善,但是恶得不到控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不了,没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在中国家庭有很多家庭暴力的例子,譬如采访“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时,因为受够了懦弱而走向强硬。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5
?看见》发布六年后,我终于在室友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
一周时间,我翻了近两百页,这可能远不及你的阅读量,但我得向你坦白,这已经是我最快的阅读速度了。旁人眼里的中文系学生是热爱阅读的,我是个例外。我不喜欢读书,尤其是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实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许多被迫买来的外国文学书籍都逃不开被抛弃在书桌一角的命运。
在看了三节内容之后,我从寝室床上扑腾而起,冲着室友喊:“怎么办?!我好喜欢柴静啊!!”“你有毒啊?”室友这样回复我。她们早就习惯了我的神经质。
说得没错,我深中这本书的毒,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读下去。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找了有关柴静采访和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心里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喜欢柴静!真的。
和书名一样,柴静将她记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写进了书本。她的经历是对她的一种独特的历练,面对种种,她的表现让我肃然起敬。从她个人来讲,我很佩服柴静。在央视,巨大的工作量,领导对片子的严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让她放弃留在央视,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让她逐渐在新闻这一行声名鹊起。作为记者,她很专业,采访的问题层层展开,问题间蕴藏的严密逻辑让她向真相靠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瘦削的一个人居然大着胆子走进了非典病房,揭露环境污染的现状,关注同性恋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个个尖锐的话题都是对她的考验,因为这当中的风险未可量也。我发现她已经做了超出记者本职之外的事情,因为她有一种悯人的情怀。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普通人,她有被文静外表遮盖的刚毅和执着,作为记者,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力图还原真相。
我和《看见》之间隔着六年的距离,我与书中的柴静似乎相见恨晚,柴静满足了我曾经对记者的期待:挂着记者证在众多镜头前向新闻办公室发言人提问,能采访像周星驰、李连杰那样的大咖,能气定神闲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始终奔跑在新闻第一线……如果我能早点遇见,此刻我的身边又会是另一番风景吧。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6
对于柴静最早的结识不是《看见》,而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其实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已经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闲来无事,无意间在饭后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视的记者、主持人。当时看完这本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纪实类节目《新闻调查》和访谈类节目《看见》。她采访的多是边缘性、尖锐的、争议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语言平静理性但不失锐气,往往能一语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那些当时我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轮廓,如今此书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让我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看见》一书中叙述了十多件柴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整本书内容人物鲜活,故事真实,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很平静的不带偏见的表述着新闻事件,就像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脏,带我们见到最深入最本质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心高高抛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闻里到底是应该关注人还是关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期间随时面临着生命风险的第一线从医人员;“双城的创伤”里连续服毒自杀的孩子们;“沉默在尖叫”里长期遭受家暴后杀夫入狱的女人们;“无能的力量”里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勇于质疑、尽力挖掘真相,带着理解与尊重的将之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柴静在她的采访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繁杂的时代,她的新闻既保持着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没添加任何的个人主义色彩进去,却又偏偏充满了人味。
最后,我想说柴静是一位有良心,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锐双眼、坚定与坚持精神。她冷静客观,有着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险,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这样的新闻工作者。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7
看见这本书是几年前和闺蜜交换来的,一直没有看完,这其中有一些自己的小矫情,不愿意去碰触一些内容如:虐猫事件,家暴等等。这次呢正好借助读书会的机会把它重新认真的看一遍。
书作者记者柴静序言中写: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确实如她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真的是作者身临其境的感触,灵魂深处的发问。
这次看的我觉得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和现在的疫情最息息相关的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2003年的非典相信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印象深刻。但是当时的我还年轻,没有孩子。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没有什么牵挂。只记得当时,每天上班都有一个同事背着消毒桶给每一个办公室消毒,不能坐公交车需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这次疫情不一样了,人到中年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汹涌而至的疫情让我们不知所措,担心老人担心孩子,责任产生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见”柴静描写的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第一次面对大疫情既没有经验,各种物资医疗设备相对短缺,但是我们还是战胜了疫情。相比今天,我们有了非典时候的防疫经验,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节目里不但有讲述防疫的方法,更是加强了疫期的心理辅导。书符合心境更容易吸引人,白天和同事们进社区完成防疫任务,晚上和孩子们一起静静的看看书,充实又有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祝福所有的人平安。中国平安。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8
花了两个工作日,将柴静的新书柴静看见通读完。写下这篇看见读后感,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舍友说她对柴静没有感觉,她喜欢杨澜,之前读过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整个书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很是歆羡。可是它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不会同时辗转于六门语言之中,我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与我很是不同。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柴静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的深刻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这时候,心理想: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岂不是很累,很矫情?自己也曾经想,如果没心没肺地过每一天,开开心心,那活着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书中,经常会引用胡适的一些名句,这折射出柴静对胡适的认可和赞同,我也是极敬佩胡适的,所以我们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愤青,政客口中的激进分子,我们讨厌屈服,但起码,这证明了我们的心还是热的,它依旧在跳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