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上数学读后感最新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Monody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作品中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谜上数学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谜上数学读后感最新8篇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1

这个“五一”假期里,我把《特别要命的数学》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数学问题,

比如说水池问题啦,单面纸啦,镜子数啦,都非常有趣。

这本书中,镜子数让我很感兴趣。它也叫“数的回方结构”,比如1234321,就是说,不管你顺着写还是逆着写,写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数。而且,还可以用一种奇特的方法得到这种镜子数,取一个两位数,加上这个数前后位交换后的数,如此重复,就会得到一个镜子数啦。比如56,56+65=121,121就是一个镜子数了。

此外,单面纸也很神奇。把纸条首尾连接,粘之前把纸条扭一下,做成一个纸环。再用笔在纸的中间画一条封闭的线吗》,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翻转纸,但是纸的两面都有了线!我也试着做了一下,真的是这样的呢!因为把纸扭一下会把纸的两面都连在一起。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小知识,可以做做实验呢。

数学是奇妙的,这些数学的小知识让我更喜爱数学,回过头再一次品味,也令人开怀一笑,这本书真神奇吖!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2

在许多人看来,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甚至,我在教数学之前也是秉持着这样的认知:数学意味着复杂的计算和没完没了的证明,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接触数学学科之后,这样的感觉才慢慢淡去,也体会到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却是与文化、艺术、生活息息相关。而读完《数学简史》之后,就更加肯定了我对数学的坚持!

?数学简史》是一部另类的”数学简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关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和希腊、阿拉伯,《数学简史》着力于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至于近代文明,则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对现代数学与现代艺术进行阐述和比较,也是《数学简史》的一大亮点。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都有其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价。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而且,数学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时期都与数学发展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现代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问世离不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学来自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现实事物和问题的思考。数学的触角几乎遍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历史和生命的每一个瞬时。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让我思考如何将数学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1.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枯燥、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如果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的有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史可以弘扬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落后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3.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许多数学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4.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还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就像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谈“数”色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化,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数学史的学习对本就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共同了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美……所以我们把数学史的一些辉煌成就和一些感人事例,以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变得非常丰富。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3

?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为中学生写的书,但即使在数学家的眼里,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学好数学的本真目的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聪明可造的学生,也多半止于在考试竞赛中胜出就满足了,依经济不经济的标准,至少是成本和收益太不相称。张景中院士一定是有感于斯,所以不辞辛劳,披荆斩棘,另辟蹊径,写书给中学生看,要把他们引上学数学的正途。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4

克莱因是美国当代数学家、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克莱茵用了39章的篇幅介绍了古今思想,从数学的起源到代数几何中的“曲面的代数几何”。

让我们看一看20世纪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态度。首先,数学主要是一种寻求众所周知的公理法思想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明确地表述出将要讨论的概念的定义,以及准确地表述出作为推理基础的公理。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从这些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导出结论。数学的'这一特征由17世纪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论及数学和科学时,以某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过:“数学家们像恋人……承认一位数学家的最初的原理,那么他由此将会推导出你也必须承认的另一结论,从这一结论又推导出其他的结论。”

如果数学的确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驱使人们去追求它的动力是什么呢?研究数学最明显的、尽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动力是为了解决因社会需要而直接提出的问题。商业和金融事务、航海、历法的计算、桥梁、水坝、教堂和宫殿的建造、作战武器和工事的设计,以及许多其他的人类需要,数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最完满的解决。在我们这个工程时代,数学被当作普遍工具这一事实更是毋庸置疑。

数学的另外一个基本作用(的确,这一点在现代特别突出),那就是提供自然现象的合理结构。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些学科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它们与数学结合的程度。数学已经给互不关联的事实的干枯骨架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了有联系的有机体,并且还将一系列彼此脱节的观察研究纳入科学的实体之中。

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对美的追求。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除了完善的结构美以外,在证明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必不可少的想像和直觉也给创造者提供了高度的美学上的满足。如果美的组成和艺术作品的特征包括洞察力和想像力,对称性和比例、简洁,以及精确地适应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数学就是一门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艺术。

尽管历史已清楚地表明,上述所有因素推动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有这样的指责(经常是用来为对这门学科的忽视作辩解的),认为数学家们喜欢沉湎于毫无意义的臆测;或者认为数学家们是笨拙和毫无用处的梦想家。对这种指责,我们可以立刻作出使其无言以对的驳斥。事实证明,即使是纯粹抽象的研究,也是有极大用处的,更不用说由于科学和工程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了。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自被发现两千多年来,曾被认为不过是“富于思辨头脑中的无利可图的娱乐”,可是最终它却在现代天文学、仿射运动理论和万有引力定律中发挥了作用。

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数学的形成。把这些做出贡献、产生影响的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除去,或者抬高一个而去贬低另外一个都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断定这些因素中谁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一方面,对美学和哲学因素作出反应的纯粹思维决定性地塑造了数学的特征,并且作出了像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这样不可超越的贡献。另一方面,数学家们登上纯思维的顶峰不是靠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而是借助于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这些力量不能为数学家们注入活力,那么他们就立刻会身疲力竭,然后他们就仅仅只能维持这门学科处于孤立的境地。虽然在短时期内还有可能光芒四射,但所有这些成就会是昙花一现。

克莱茵用了这么大的精力来写作《古今数学思想》其意图是什么呢?如果把他与我国的司马迁相比较,会发现,司马迁只是忠于事实,作好历史备查,供后人对历史评价,从中提示当朝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地发展社会。而克莱茵从一开始就带了写作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数学是来源于人类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实际需要之必然。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与各种上帝和霸权势力及悲观思想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所以说克莱茵的写作真实意图在于鼓励人们不断地克服各种干扰积极勤奋地发展数学,相信数学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作用。

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科研是绝对离不开数学的运用。数学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扛杆作用。千万不能小瞧这根扛杆。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多数学生最容易掉队的首先就是数学学科。尽管如此,我们的文理科高考还是统有数学科。这保证了数学的社会普及性需要。我们作为数学数学教师,更是重担在肩,知难也进,义不容辞地做好本职工作。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5

我喜欢游泳,我的梦想是变成一条美人鱼,畅游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我梦见自己在蔚蓝的海洋中遨游。我上身是人形,下身是一条五彩缤纷的鱼尾巴,而且上面都长满了金光闪闪的鱼鳞。天哪,我变成了一条美人鱼!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这时,姐姐游了过来,当然,她也变成了一条人鱼。她笑着说:“我们一起去探险吧!”,我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开开心心地踏上了海洋之旅。

我们来到海底,海底有很多香气扑鼻的果子。有彩梅、音乐树、大笼草。姐姐手指着果子,转头对我说:“这些东西都可以吃,我们分头找食吧!”,我一头钻进大笼草里,因为里面有很多果子。可是,我不小心落入了人类的'网中。人们把我网上潜水艇,一个人把我放到大鱼缸里。他大笑着说:“哈哈,海里的人鱼都捕到了!”

我很害怕,也很惊慌,我向四周游去,都被玻璃挡住,怎么也不能出去。我急得团团转,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我正失望的时候,妈妈把我叫醒了。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6

我看马小跳玩数学之神秘的金字塔通道,主题是马小跳一家要讨论去哪儿玩儿,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要去世界闻名的金字塔。

三个人去办理了手续,跟随导游去向往已久的埃及,很快,他们到了萨卡拉金字塔,马小跳很想肚独自进去到金字塔里面,可导游说:“要想进入金字塔,就得有密码,因为在金字塔内部有一条通道,通道是一个数码阵,上面有很多数字,有的下面是机关,只有走正确了,人才会安全。如果你们不了密码,为了安全起见,就必须跟我一起进入金字塔了。导游说完,给了马小跳一个纸条,纸条上是通过数码阵的密码。马小跳和贪玩的老爸看到纸条上写着”1,2,3,5,8“,而8的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贪玩老爸和马小跳看了一会,都皱起眉头,不知道怎样走才会安全。没办法,为了生命安全,他们只能跟着导游走。

在导游的带领下,他们很容易就通过了那个所谓的数码阵。

通过数码阵后,马小跳这个后悔呀,因为这个数码阵的密码其实并不难。

我也觉的这个数码阵的密码并不难,纸条上的数字是1,2,3,5,8而1+2=3,2+3=5,3+5=8,接下来5+8=13,下一步就应该走13,以此类推,就能很容易地通过数码阵了。

我通过这件事情知道了学好数学很重要,能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7

当我拿到《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时,我马上给它另类的名字所吸引住了。“玩数学?”学数学不是很枯燥吗?它什么时候变得可以玩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

?马小跳玩数学》这是一本小学生数学课外读物。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知识通俗易懂地教授给大家。在这本书里,主角就是我们可爱的马小跳等同学。马小跳从一名淘气包变身成为一名数学天才,而笨女孩安琪的数学也进步神速,读害得天才少年丁文涛也只能甘拜下风。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它们掌握了什么秘籍吗?因为它们懂得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它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记得在学习路程应用题,我总给老师的什么相向而行、什么背向而弄得糊里糊涂?行走就行走了吧,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方式?难道还要记得上天下海吗?慢慢地,我也懂得了通过线段图来帮助理解,也掌握了解决的方法。但我从来没想到的,数学居然可以玩着学习。

读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学习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它让我知道,无论难题多大,只要你肯用心,你一定可以找到方法。

数学,可以玩;语文,也可以玩……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谜上数学读后感篇8

我从今年订阅了《快乐数学》杂志,这套杂志特别好看,特别有趣!特别是书里的“漫画乐园”和“幽默卡通车”这两部分!

我最近所看的漫画内容讲的是“空中飞人”,说的是高伯利金教授发明了飞行丸,让太阳村的人飞上了蓝天,但是教授也让动物飞了起来,这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教授决定解决这个麻烦,于是发明了药粉来溶解飞行丸的药性,在杰米的帮助下让太阳村的人和动物吃下药粉,溶解了他们胃里的飞行丸,于是他们就都飞不起来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太阳村的人们由于无法再飞行,变得有气无力。这个时候高伯利金教授和杰米决定再去帮助太阳村的人,他们打算去发明新的飞行丸,发明一种不仅能够解决人们困扰而又使人们飞行的飞行丸。但是当他们要去研制新的飞行丸的时候,发现原来的飞行丸配方已经被老鼠咬碎了,没有了原来的配方就无法研制飞行丸了,从此太阳村的人再也无法飞行了。

看完这一期漫画,我明白了不能随意改变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法则。曾经英国有位科学家想知道人类与动物能否离开生存的大自然,而独立生活在一个指定范围内。于是他划分十公顷的土地,将动植物养在这十公顷地里,又邀请五个家庭加入他的计划,刚开始动物、植物、人们和谐相处,但是逐渐有的家庭成员患病,有的动物死亡,有的植物枯萎。这位科学家由此明白,人类、植物、动物、无论哪一物种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因此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不能随意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不能破坏大自然!我喜欢看这套杂志,它愉悦我身心的同时,又让我学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