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提高表达能力,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心中的信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1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是《山谷中的秘密》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回响,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的是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个山谷,它的西坡长了很多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原来,山谷的东坡,每到冬天都会有铺天盖的大雪,而西坡要小一些。那些雪松,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便弯下树枝,待雪滑落再反弹回来。如此反复,雪松完好无损;而那些杂树没有雪松的本领,所以它们的枝丫在东坡都被压断了,无法生存,而西坡雪小,所以那些杂树也可以生存。
是什么让那一棵棵雪松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刀霜剑仍然完好损呢?它能坚持下来,不是它有坚韧高大的身躯,而是因为它有能反复弯曲的枝丫。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求反弹的机会与更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雪松“独霸”东坡的原因!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甘愿做吴王的奴仆,为吴王当牛做马,好像很顺从很驯服,暗地里却在打探吴国虚实。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最后不仅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起来,还打败吴国。越王勾践为什么能够成功?也许他比雪松更艰难。越王勾践自己明白,当时自己的力量还远远差于吴国,要想反败为胜必须先忍耐与弯曲,再求反击。
退让,不是畏缩,不是害怕,不是懦弱。退让是智慧,是从容,是坚忍。退让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但要勇往直前,更要学会以退为进,在进退之间,彰显智者本色。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2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3
看一本书,就像在交一个朋友,看一本好书,就是在交一个好朋友。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本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书却很难。难得的是最近读的书总是可以给自己很深的启发,以至于想动笔写这篇读后感。
认真看看很多出名的优秀女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间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为之动容,同样的感悟在她们的笔下表达得如此美好,也难怪这么多人推崇了。我不了解她们私底下是什么样,但是我相信一本书就是一本态度,书里呈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很优秀的女人,我不称她们为作家,因为她们正是在平凡普通的职业中有这样的成就才更让人折服。她们在流年中出落得越发美丽,比如龙应台,比如 闾丘露薇, 她们有思想但不自我。
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身在不同行业,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演员,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歌星,有的是家庭主妇。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活得漂亮。她们在自己的领域足够优秀,为人自信大方,心地善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独立,能给人好的影响。我相信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有很多其他人。感谢你们带给我的思考和不同的体验,尽管不是我亲身经历,但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让我明白只有去 经历,思考,沉淀,绽放,才扛得住流年。
这篇文章我仅仅就细谈行走中的.玫瑰的感悟。仅仅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敲字打下感悟。不成熟之处还望指教。
书中闾丘分享入行17年的人生经验,朴实无华的语言,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认同并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闯劲。不论生活多难,压力多大,都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不管现实生活中怎样,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特别喜欢她那句“因为自信,就会变得宽容。 ” 因为这也是妈妈常常教导我的一句话。3。40岁的女人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跟多么得体有品位的打扮无关,跟多么精致的外表无关,这个魅力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中散发出来,因为有阅历所以成熟,因为成熟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美丽。这是一种积累,人生经验的积累,学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4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琼瑶的电视剧,虽然被那种凄凉和浪漫的情节感动,但是我却从来不会幻想自己成为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或许是我这个人太过现实,总会把小说和生活分的清清楚楚,而电视剧里的故事,只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帮助我打发时间。
因为,我对于爱情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那是一个神圣的.信仰,只可以在文学作品里远瞻,却不可以亲自触摸,否则就会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第一次被爱情感动,我想是因为一部名为《简*爱》的电影,到现在我还大概记得那段对白:
“虽然我穷,我不好看,但是我也有权利爱人”
从此,我相信: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那个时候,我更喜欢的,是三毛的生活,像荷西一样,守着自己喜欢的人,平平谈谈,却满满的幸福。
走的地方多了,遇到的人多了,发现原来爱情会一不小心地发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很快消失。每次都会有快乐的时光,虽然也会有伤心。
我们都很清楚,“永远”非常奢侈,但是人不能因为担心不能永远而拒绝开始。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
爱情要走的时候,是怎样留也留不住的。
当自己的情绪最终平复下来,终于可以去回想那一段感情的时候,曾经爱过的人,面容已经模糊,但是在回想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丝笑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自己的嘴角。
每一次恋爱,都在帮助自己长大,学习如何对待感情。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
爱情,不要冷淡,更不要泛滥。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由曹文轩写的《山谷中的秘密》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山谷中的秘密,第二个是风哥哥。相比较而言,山谷中的秘密更让我触动。
山谷中的秘密主要讲的是:有一年,饥饿席卷了这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一切生命都在变瘦,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树鱼去被雪覆盖的后山找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挂满柿子的树。一开始,他决定独享这棵树,但后来他还是把大家引到了树那里。柿子不够分,他们商定只看不吃。一个晚上,树鱼实在忍不住,跑去后山想偷柿子,却意外看到了同样想偷柿子的桐子。桐子把头勾在胸前,久久没有抬头,因为违背了约定。丘石儿一家要去西边乞讨了,临行前,树鱼带着孩子们摘了一颗柿子,送给丘石儿。而剩下的三十五颗柿子,谁也没有摘……这棵柿子树成了孩子们共同的秘密。
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种子在小伙伴中萌发出的团结的力量。三十六颗柿子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若是我,会不会爬到树上去摘呢?毕竟太饿了,柿子的美味太诱人。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吃了柿子。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深深触动我的心弦。大家守着共同的秘密,坚守着心底的希望,这是多么纯真的情感!日子越来越艰苦,是满树的柿子带给他们快乐、团结、信心……
最感动我的是,丘石儿饿晕了,树鱼给的不是柿子而是活下去的希望,传递了与人为善的友谊之情,他们守的柿子树更像是一种精神支柱,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是我学习的榜样!那一树的柿子永远红彤彤地温暖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艰苦的环境里只要有希望有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人为善的友谊,就能度过难关迎来新的希望!我好喜欢这本书!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6
今天,我学完了《山谷中的秘密》这篇课文。深有感触,也十分佩服雪松这种能屈能伸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山谷的东坡,每到冬天都会有铺天盖地鹅毛大雪迎面而来。那一棵棵雪松又是怎样在如此恶虐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呢?其间也不知雪松付出了多少艰苦卓绝的努力!可以想象,这些生活的强者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刀霜剑仍然完好损!然而,它们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敬佩雪松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雪松之所以能在飘着鹅毛大雪的东坡傲然立,
不是它有坚韧高大的身躯,也不是它有坚固的后盾,而是因为它有能反复“弯曲”的枝丫。“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雪松弯曲它的树枝是想把积压的身上的雪抖落来,以求反弹的机会与更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雪松“独霸”东坡的原因!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想:其实我们每个都必须具有雪松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在面对逆境时,我们须要勇敢抗争,但有时,我们也须要适时的“弯曲”一下,以求更多的生机!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抓去当了马夫。勾践时刻不忘亡国之辱,日日夜夜招兵买马,终于打败了吴王,大丈夫能屈能伸,“弯曲”只是一时之辱,一旦“反弹”过来,生存的空间才会更大,更广阔。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心中的信读后感篇7
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刘儒德教授的《中的心理效应》,没想到却被“圈粉”。读完许久,内心是欢喜的,时不时在课堂上“露一手”,运用一下,有意外的惊喜,也圈了不少“学生粉”:“老师,您看的那本是什么书?怎么这样厉害!”
一、思——推己及人
与朋友聊天,听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她说最佩服他们校长,能把每周例会变成老师们期待的“学会(学习的机会)”。会议开始,他会把一周的工作及各部门所应配合落实作了布置;会议的结尾一般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会议过程中,则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老师对话或分享他个人的所学所思所想。每次会后,老师们均能各司其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听完以后,窃以为,这只是他们校长的个人魅力。直到读完《中的心理效应》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学上的“系列位置效应”: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让人期待的原因吧。
于是,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上课的前10分钟一定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能在检查作业、回顾批评中度过。课堂上,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保证每次学习时间不会太长。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倍增,也能从学生嘴里听到“数学学习很轻松很快乐!”
二、悟——反思运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那就是“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还是只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巩固当日所学?答案不言而喻。
也要讲究“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回想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尝试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而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学生把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去年,“临危受命”当了一个相对调皮的班级班主任,一个月时间过去,有个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您不用生气,却可以让班级变得安静有序,让同学们变得自觉自律?”我说,因为老师读了一本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好奇的问题,他们想知道老师到底读了什么书。我想,这就是书籍的魅力,也是学习的动力!
三、行——授人以渔
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种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单元的知识学习,都会在新课前拨出两分钟回顾梳理前一节课的知识,这原本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却不知收获颇丰!有一个跟岗的老师和我谈了她的感受:就像是铁链中的小小的链扣,把知识串联起来,环环相扣,温故知新。小细节,大智慧!
惊喜之余,也从书中找到存在的道理。
德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地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学习的第一天后进行每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次,下一次的复习可以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复习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教师对教学做到及时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就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来没有一次像读这本书一样,读得很慢,很细,好像有一种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学案例,对号入座,时而开心,时而激动,时而遗憾,时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教学时善于运用,将会事半功倍!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