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故事》读后感7篇

时间:2023-10-05 作者:pUssy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者的赞赏、感慨以及对作品的评价,读后感是一次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命的故事》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7篇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1

一天,我来到书柜前,抽了一本已沾满了灰的`绘本,叫《生命的故事》。

这本书是一部话剧,共六幕,三十四场。首先讲的是银河系与地球的诞生;然后讲的是地球诞生后的样子:水蒸气、尘埃和气体合在一起,遮住了太阳;然后作者又讲了在大约四亿四千五百万年前,三叶虫统治了海洋。直到约三亿五千万年前,陆地的神话才开始谱写,早期植物才开始生长。在大约二亿三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出现了:一声声怒吼划过天边,一阵阵脚步声震耳欲聋。两亿年后,哺乳动物出现了。大约二万五千年前,人类诞生了。人们开始进化:种果树、养家禽、驯服宠物……直到现在,高楼大厦,“人来车往”。

万物都在变化,谁跟不上变化,就会被大自然淘汰,就像三叶虫、恐龙……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大自然,也会受到大自然同样的严惩。

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美的一句话是:“生命的故事像一出永不谢幕的戏剧,常变,常新,永远令人欣悦和惊奇。”

人生就像一朵昙花:盛开后凋谢,凋谢后盛开……人生是永不停息的。生命的故事也一样:经过了二十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七万五千年,描写了一百多种生命。在宇宙中,人类的生命就像昙花一现,但像牛顿一样的伟人,他们的昙花一现就像是重于泰山。我们现在也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让我们的生命故事更加辉煌!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2

生命是一个永恒神秘的科学话题。在这个主题中,它包括万象。假若没有生命,那么也就没有此时此刻这个充满着活力的地球。那么对于生命的故事,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何等的内容呢?

儿童绘本读物《生命的故事》为孩子们开启了一个全面解析地球生命的窗口平台。一如编者推荐般,这本读物是一本定义为儿童科普的启蒙书册。仔细翻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本读物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提升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也难怪乎它被哈佛大学地质学教授倾情推荐,且入选“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足可见其阅读价值值得肯定。

不可否定,生命这个话题有着太多海量的信息量了。很多时候,哪怕是我们成年人都很难以思路明细地捋顺条理地分享孩子们生命主题的故事。这本《生命的故事》将生命的奥秘另辟蹊径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历史不可能倒流逆转,但是生命的历史却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作出一个不一样的诠释解读。于静态的画面之下,书中的内容却有了动态的时空穿梭。有关于古生物年代表于第一页中明确地介绍着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几代的变迁。异常有趣的是本书的目录有别于传统书籍的目录简介形式推出。相反的是,这里很是有心地将书册的目录即以讲述故事的形式隆重上映。这里有领衔出演的动植物,场景推出,五幕主题内容以及闭幕词。这般的设计让小读者们不再感觉阅读的单一性。更多的是则是新奇和有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做假设-----以时间为顺序轴的串联让孩子们可以对生命起源的进程有了一个有条不紊的有序了解过程。尤其是这样的描述手法更容易为小读者们理解和掌握。

假若说前期古生物时代是以化石和诸多科学家们的推测假想为依据,那么后半部分的内容则更为孩子们感受领悟。因为这里更是触及到了诸多我们现今熟知的场景。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或者是四季的变迁,又或者是哪怕一天内的太阳光照等等的介绍----一个井然有序的生命故事画卷就此徐徐拉开-----

相信在未来,生命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发展。一切的一切等待着我们更多的探索和发现。激发孩子们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们不断学习本领增长见识,未来的生命等待着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3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著名的《物种起源》了吧,而它的作者——达尔文,你了解吗?我向大家推荐这本《热爱生命——达尔文的故事》,读了这本书,你一定有所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达尔文一生的成长经历:苏格兰的奇妙远行,牛津大学的温馨聚会,还有长达五年的世界环球之旅……正是那些多姿多彩的植物,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成为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重要基础。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达尔文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人,他颠覆了那时人们的思想,甚至颠覆了《圣经》。可谁能想到,小时候的达尔文,竟是一个调皮的“捣蛋鬼”呢?那时,达尔文偷采了自家果园的水果,然后把它们藏在灌木丛中,故意说水果被人偷了,再发动一大堆人“抓小偷”。不懂事的达尔文把这称作“耸人听闻的谎言”。也是,调皮捣蛋是每个小男孩的天份,达尔文这么做,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也许正是因为达尔文爱玩的天性,在又一次的偷采水果的过程中,达尔文甚至还有了“新发明”。而我认为,正是这么一个“新发明”,预示了达尔文未来的成就。

后来,达尔文考上了剑桥大学。达尔文不喜欢剑桥大学的课程,但是他又新增了两样爱好:欣赏图画和听音乐。可是无论什么兴趣都超不过另一样爱好,那就是采集甲虫。尽管没有什么科学上的追求,达尔文采集甲虫的工作还是进行得兴致勃勃,并且很顺利。

几年后,达尔文由一个不懂航海的外行变成了水手,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环球之旅。后来,达尔文结了婚,发表了《物种起源》,成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看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事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在没有经过证实之前,你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说不定有一天,你的幻想成为了现实……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4

1944年,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 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5

生命是多么宏大的命题呀,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难以勘破。所以,对于人的生命的追索,其实是一生的命题,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不同,但是一定要学会追溯本源。然而,孩子还比较单纯,我们要怎么让他们感知?我想,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他说“有个喜欢《凯迪和一场大雪》的男孩,每天都不厌其烦地看这本书,虽然已经看了两个星期,还是没有放下的意思。”而这本《生命的故事》也正是出自同一个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年)之后,温和而细腻,费尽心思而打磨的绘本,自然是上乘之作。

出于好奇,我专门去寻找了一个维吉尼亚·李·伯顿的资料,随意一找,就是20世纪美国绘本作家中翘楚,翻了一下她的作品集的介绍,我想,又几个关键词可以供我们参考:《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凯蒂和大雪》,绘本里的精品,当时孩子入门的读物;一部绘本的绘制加选定时间约为6个月,每一次的文字编撰和绘画选择约为16个月,加行出版和发行,也就是每一本绘本的时间基本都是三年左右,而《生命的故事》也是如此,流畅的文字和精心雕琢绘制的图画,尤其是让人惊喜的细节刻画,无论是宏大的地球场景的描写,还是儿童内心心理精细的刻画,都是包含着爱和美,而在这爱和美之间,是作家睿智的人生感悟和历史、社会责任感。《生命故事》(life story)(1962年)是维吉尼亚绘本人生中为孩子绘制的最后一部收官之作,较之前的作品,这本书竟然花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我们看到的那些精美的插图,是维吉尼亚不断前往远处他乡,奔赴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实地考察考古博物院,以第一时间和信息来获取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相应的知识。作为一个绘本作家,她的耐心让人惊叹,毕竟不是为了科普,但是同时又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所以这本书在绘制上不仅吸收和消化维吉尼亚所查阅到的各种艰涩的专业资料,而且为了便于孩子理解,还在细节上下功夫,每一幅插图她都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她都细致修订,在“完美”这件事情,维吉尼亚费尽了力气。

我们其实都好奇过,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演化成现在的生命体的?《生命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自从地球诞生以来,这里就埋下了生命的种子,那么生命如何诞生?又是在什么因素的影响下开始进化,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又是如何进化成复杂的生命体呢?这本书以五幕剧的形式来讲解,和孩子讲故事一样,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娓娓讲述,同时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维吉尼亚看到的不仅仅是地球,你看,从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这个每一颗星辰的演变和每一个星体的行程,在诞生的过程里,都是有细致的图景来展现。当地球终于形成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态、全新世时代一直到现在的2世界的当代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亿万年来,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加上每一个时期的代表性生物的绘制都跃然纸上,读来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感知,更给了人以历史恢弘、波澜壮阔的感受,读书,不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么。

如果你觉得生命的演绎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不怕,《生命的故事》里的语言处处洋溢着难得的诗意,如果你担心让孩子阅读这样的文本艰难晦涩,不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活泼新颖,而且在专业术语的表达上非常规范,尽量以诗话且浅近而又不失灵动的语言来描述,当然,如果阅读文字无法让我们动容,那么宏阔华丽又充满细节的波澜壮阔的生命历史演变画面,就可以让我们在阅读时,在孩子和自己的眼前开始想象,既遥远又切近的时空图景自然而然就会在孩子脑海中生成,生命发展的轨迹也许铺展不开,但是生命演绎的轮廓却再清晰不过了。

如果你的孩子也细化读绘本,但是对这些内容又无法完全理解和消化,不妨选择《生命的故事》这样的书籍,绘本的内容不深刻,却足以在孩子的脑海里勾勒出生命演绎的进程,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生命和科普的种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收获知识,便是读书最大的意义了。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6

昨天,我在网上阅读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因为读了这个故事,才让我懂得了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黄美廉的人,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症十分吓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到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经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和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学生突然发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待自己?你有什么怨恨吗?”在场的人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这么几行字:一、我很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和写稿;五、我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猫……最后,她用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热爱它,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生命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说的是生命从起源到低级,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出现了现代人类高等生物的故事。最低等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然后从单细胞生物发展为多细胞生物,从海洋生物发展演化为陆地生物……读了《生命的故事》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了古生代,三叶虫、海蝎子、恐鱼、鱼龙、霸王龙、始祖鸟等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异彩纷呈的植物、火红的太阳、美丽的月球等,都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令我深深陶醉。

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人类是从古猿逐渐演化而成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以前的一切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就没有我们人类。宇宙、地球、生命、环境等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每一个物种都历经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每一个生命都很不简单。人类是万物的精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每一个物种,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保护好生存的环境,让万物生灵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