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教案优质7篇

时间:2022-12-11 作者:Lonesome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得主要依据,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你打算怎么制定教案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历史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历史教案优质7篇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2

1.从医之路

(1)出身: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

(2)从医:23岁时从医,10年后医术享有盛名。

(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

(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编完《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

(1)内容

①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③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

(2)地位

①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②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③1951年,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致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

[深化认知]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清单二中国古代的农学家

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

1.学术思想

(1)徐光启注重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许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知识。

(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

2.《农政全书》

(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

3.思想影响

(1)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

(2)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深化认知]

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许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迷恋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探究点李时珍的贡献和优秀品质

[史料探究]

材料一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江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

——中国医学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

[答案]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纠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答案]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材料三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结论形成]

李时珍能够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原因和他的优秀品质

1.原因

(1)李时珍出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掌握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

(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

2.品质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态度。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明清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社会矛盾的激化d.科举考试的改革

解析: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如果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

a.“我要名扬天下”

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c.“纠正过去医术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选c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很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纠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

3.从右图所示医书中无法了解到()

a.各种常用本草的品种和形态

b.中国17世纪的医药学成果

c.古代民间流传的主要药方

d.较为先进的古代药物分类法

解析:选b《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代,故b项符合题意。

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选c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详细、全面。

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判断能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积极引进西学。

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解析:选a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材料二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

材料三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认识。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

(2)“风范”:批判迷信;献身科学;注重试验。

(3)认识:格物致知;服务民生。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3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4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5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九年级的历史是中考毕业会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三、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6

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课主要讲美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它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后来又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且对我国当今政治的改革大有裨益。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邦联与联邦的区别;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能够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b.通过学习三权分立,认识国家稳定对于当今各国的重要意义。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分权制衡的原则

难点:对比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初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猎,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是感性认识。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2、学法指导: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以设问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如独立后的美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美国的开国元勋是怎样解决的?

4、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过程:(本课我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1、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奥巴马与华盛顿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如: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谁?那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他对美国有何贡献?这样从现实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间距离。估计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然后进入本课内容学习。

2、问题探究(在教材处理方面,我将分四大问题进行探究)

(一)探究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美国独立相关史实,所以我将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独立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排序重温旧知识,了解美国独立的大概过程。然后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独立后的美国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有识之士有何认识?”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从而达到对邦联制的弊端有所了解。然后再提问:“那美国的开国元勋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并出示美国费城会议的图片,过渡到下一问题的探究。这样用层层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课伊始、趣亦生”。

(二) 探究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分别从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的原则及如何评价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将先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条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我所出示的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这样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通过动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象、直观,便于记忆,且做到论从史出。(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这一部分我将用角色扮演法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美国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院大法官,先让学生以角色身份阐述其产生途径和权限范围,这样目的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然后以记者发问的形式向每组提2-3个问题,例如:“2003年布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有这样的权利吗?希拉里作为美国国务卿是总统任命的吗?克林顿闹出莱温斯基丑闻有什么机构来处置?您可以解除大法官职务吗?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能够担任美国国会议员吗?”通过这样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合作的快乐。最后归纳出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并且出示三权分立相互关系示意图,加以归纳。

(3)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用多媒体展示史学界和政治界人士对美国787年宪法评价资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展示马丁路德金和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客观的看待787年宪法,认识到民主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同时也学会了辩证的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探究美国联邦体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用多媒体展示驴象之争的漫画,设置问题:谁和谁pk?什么时候pk?为什么pk?驴象pk反映了什么?通过形象的漫画和活泼的语句,激发学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设问很好的完成了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特点及作用,最后在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加以概括总结。

(三)探究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这一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或重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可能会结合本课课后习题在下节课加以重点解决。但这节课我会先利用表格列出两国政体的比较方面,画出表格让学生完成并思考。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反馈,也为下节课训练学生思维做了良好的铺垫。

3、本课要旨:依据本课要旨对本课加以总结,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突出重难点。

4、教学反馈

(1)学以致用:用多媒体展示3-5例客观题,1例主观题,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本课感悟 :有时间的话让学生谈谈学完这一课后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感悟,让学生自由发言,积极参与。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反思: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会及时作出反思,总结这一课所达到的效果及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的完善。

附:板书设计: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背景)

1、美国独立2、严峻形势(邦联制的弊端)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依据)

1、过程 2、主要内容 3、体现的原则 4、评价

三、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发展)

1、时间 2、特点及本质 3、作用

四、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另附:说课反思

在这次说课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1、说课的处理还是要根据说课的步骤做,这样的话讲起来不乱,听起来也容易接受。

2、说课的时候要面对大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看着稿子,很多人都有一种心理——对稿子有依赖性,但是又想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瞬间思维就乱了,如果自己熟悉内容,那么就可以脱离稿子,有自己的思路而不会乱。

3、说课时候让语调变化起来,重点难点详细讲说,其他可以略过,在特色和创意的地方重点指出等。

4、说课的时候能够运用多媒体增加效果的就要使用。用相关的图片让说课过程更生动形象、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

5、说课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方法等,准备越充分,说课时越有自信,也就越容易成功。

人教版历史教案篇7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的人,了解-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