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四年级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4-07-14 作者:couple 备课教案

教案在编写的时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案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潮四年级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观潮四年级教案优秀5篇

观潮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乌塔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案例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观潮四年级教案篇2

一、设计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策略选择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策略选择]

根据确立的活动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

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纸片。

五、活动流程设计及意图

1、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观潮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观潮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观潮四年级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1-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疫情期间老师看了一部电视剧,从中受益匪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

你知道这是那部电视剧吗?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用很多计策打败敌人。其中一计就是空城计,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你还知道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策?(美人计、苦肉计)。兵家之事讲究三十六计,数学中也有三十六计。想不想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去探究其中的数学计策。(板书:连减的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视频片段开始,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叔叔是个爱好旅行的人。瞧,他正在看一本有关旅行的书。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请你在在本上试一试,画一画吧。

师:你画好了吗?你和老师画的一样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整条线段表示这本书的总页数是234页,第一条线段表示昨天看的66页,第二条线段表示今天看的34页,第三条线段表示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题意。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算一算、想一想你会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写好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组交流,汇报想法。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小组代表展示并讲解三种不同算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一比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这三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并说明理由。

生:我选用第二种方法,因为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种方法,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请再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种方法不同,数据相同,结果相同。

生2: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我们先来看等式234-66-34=234-(66+34),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在本上写一写、试一试、写出两到三个这样的等式。

生:展示等式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如果这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整百数,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比较简便。这就是数学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一网打尽。

师:用同样方法讲解等式234-66-34=234-34-66得出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调虎离山)

师: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大家可真了不起!(师你对生竖大拇指)

小结:在连减算式里,当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数时,用方法二简便。我们把这个计策比喻成“一网打尽”;当一个与被减数不相邻的减数与被减数尾数相同时,可以交换减数的位置。我们又把这个计策比喻为“调虎离山”。方法一可以比喻为“逐个击破”

4.变一变:假如这本书有266页,还剩多少页没看?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

师:看来有时候按顺序计算也比较简便!希望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数据特征,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计策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堂上练习,巩固新知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练兵场来练一练吧!

1.独立完成P21,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P21,做一做第2题。

3.独立完成P22,练习六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各抒己见)

师:疫情阻挡了师生进入课堂的脚步,但不能阻止知识在网络上的播撒。课下请你多留心,多观察,用今天我们学到的连减计策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让学生意犹未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