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的教案,教师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我们应在教案中预留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7加几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7加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身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七年级)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一起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假如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溢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示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局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安排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和: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6,7加几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和节奏的提示,记忆并创编歌词。
2、愿意与同伴一起根据音乐速度与节奏合作表演,体验乐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律动进入活动室,开超级歌会。
2、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说唱版
提问:这首歌和我们平时听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种歌曲听起来和你特别,就像是说话一样,可是又很有节奏,这就叫说唱。
二、说说唱唱编编——记忆并创编歌词
1、演唱歌曲第一段:
提问:(出示ppt),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小鱼,这是条什么样的'小鱼?
歌里唱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
2、创编歌曲第二段:
提问:这次有几条小鱼?两天小鱼在一起会做什么?
4个人一组,编歌词,演唱要整齐。
3、表演歌曲第三段:
提问:有多少鱼?这么多小鱼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
分组创编歌词,演唱整齐、动作一致。
三、游戏:pk挑战——根据伴奏的速度变化演唱表演。
规则:4个人都要说的整齐,可以有动作。从一星挑战至三星。
6,7加几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感情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而壮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定会被它迷人、秀美的景象所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黄山“云海日出”的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0课(板书:云海日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90年12月被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8米。黄山常年雨量充沛、林木茂盛、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可以说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也有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高度赞美它。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方瑞华的笔触,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色?
(三)分析课文,真切感悟
(1)课文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云海的,而哪些自然段又是写日出的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2、学习“云海”
(1) 云海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评价)
(2) 根据刚才我们同学所读的内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它 们分别说出了云海的哪些特点?
a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b师拿镜子演示,与图片对比,说说共同特点?(平、静、大) c这就是作者对云海日出的静态描写,突出云海的.静态美(师板书静态描写:平稳光洁、漫无边际)。
d老师在这就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谁发现了?(明晃晃、光闪闪、亮闪闪、白茫茫),指导朗读这一句。
3、“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朗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又似帆樯林立,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把黄山点染得有几分仙气。”
a 云海的景象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请生回答(云由静态变得动起来了)。 c这一句出现了哪种修辞(比喻) 师问:在这里作者把云海的景象比喻成棉絮、轻纱,万马奔腾、帆樯林立,这些又表现了云海的哪些特点呢?(质地轻盈、光怪陆离、景象万千)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看得出了神,忽然梦幻之中。”(置身梦幻)
4、刚刚欣赏完云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美丽、神奇等) 4学习“日出”
(1)师读第5自然段。
(2)叠音词的家族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又和它们碰面了,是哪些词呢?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3)等着等着,一会儿,朝霞出来了,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她的新装: “橙红艳丽,缤纷灿烂,像一幅悬挂在天边的织锦。”
(4)同学们,如果此时,一轮红日冲出云雾,霞光瑞气照彻天际,那又将是一番怎样奇异的景象呢?齐读第7自然段。这一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日出的变化的?
生:从颜色和形状来描写太阳的变化。
生:形状的变化:红色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一轮玛瑙盘;颜色 变化:红色---胭脂色---鲜红欲滴——金碧辉煌。
师:真是美丽壮观啊。那么日出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速度快,我是从“蓦地、一瞬间、很快、一眨眼.......”看出来的。
师:颜色形状变化的快,让人眼花缭乱。 师:由此看出作者为我们描摹了日出时的瞬息万变。
(5)看到太阳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云海日出图,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云海: 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日出: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玛瑙盘
6,7加几教案篇4
活动目标:1、喜欢绘本阅读活动,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2、学会按物体的颜色及大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3、懂得并感受与他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5、随歌曲旋律唱出来。活动重点: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内容,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活动难点:让幼儿学会按物体的颜色及大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活动准备:1、ppt《小刺猬的项链》。2、排序练习操作纸人手一份。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1、看ppt封面图片,提问: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在听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故事里的主人公。它是一个浑身长满刺的小动物,是谁啊?(小刺猬的图片)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它的名字叫拉亚。2、欣赏绘本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出示相应的ppt,讲述:教师:小刺猬拉亚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它是一个活泼、善良、喜欢交朋友的小刺猬。可是,有一件事情总是让它非常得烦恼,因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总是害怕被它身上的刺扎伤,所以,经常离它远远的。每天,小刺猬拉亚只能孤孤单单地去果园里摘果子;一个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用晚餐。拉亚的日子过得好孤单呀,因为没有朋友的陪伴。可是,有一天拉亚去果园里找来了许多的小豆子。二、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有规律的排序。1、出示不同颜色豆子图片,引出排序内容。教师提问:你们看看,这些豆子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不一样呢?(让幼儿观察豆子,引导其说出颜色和大小的区别)小刺猬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对了,我可以用这些红豆子绿豆子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2、出示小刺猬戴项链的图片,了解排列规律。教师提问:我们一起看看小刺猬拉亚的项链。你们觉得美吗?美在哪里?你能不能把这个美丽的秘密告诉大家(引导幼儿说出项链里藏着的美丽的秘密是按照"绿红绿红"顺序排列的.)小刺猬带上了这么漂亮的项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动物还害怕它吗?(不害怕了),它们为什么不害怕了呢?(因为它们喜欢它的项链,也想做一条漂亮的项链),小刺猬拉亚看到小动物都不害怕他了,还想跟它学做项链,小拉亚心里很高兴,就带它们一起去捡豆子去了。3、出示小兔子戴项链的图片,学习排列规律。教师提问:瞧,小兔子的项链做好了,漂亮吗?谁能发现小兔子的项链里藏着什么秘密?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出颜色和大小的排列顺序。(红黄绿三种颜色排序及按大小排序)4、出示小猴子没有串好的项链图片,运用排列规律,帮助小猴子串好项链。教师: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有了自己的项链,很羡慕,也想做一串项链,它的项链还没有做好呢?心里很着急,想请小朋友一起帮助他们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的项链里藏着什么秘密?(通过幼儿讨论后,说出下面应该串哪颗豆子,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完成)小猴子的项链做成了,你们看小猴子的表情怎样了呢?笑了。看,小猴子还谢谢大家呢。三、幼儿动手操作,巩固排序规律。1、教师: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想要戴上美丽的项链,请你们帮助他们一起串成美丽的项链,怎么样才能串出漂亮的项链呢?提出串项链要求(可以按照颜色的规律,也可以按照大小的规律,还可以藏着两个秘密,即有大小的规律又有颜色的规律),幼儿讨论出自己串项链的方法(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序的)。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四、幼儿展示作品,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幼儿完成后并与他人一起分享,并请小朋友说说自己项链的排列规律。一起把做好的项链送给小动物。教师小动物们都戴上了美丽的项链,他们可开心了,你们帮助了它们,感觉到幸福了吗?一起来听音乐拍拍手吧,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活动结束。活动反思: 此活动将绘本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而且将分享合作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给人已美妙的感觉,这是我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组织的最好的一节数学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此活动反思如下;1、我班幼儿在小班时已熟练掌握abab、abc 、并创新了aabb、aabbcc等许多规律,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排序,促进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因此此目标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2、活动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正确到位的提问孩子们很快能发现每条项链的规律,而且在说第三、第四条项链的排列规律时百分之八十的幼儿能将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一起说。3、在操作环节大部分幼儿在拿到材料后,能主动找到好朋友一起分享材料,有3名比较腼腆的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找到了伙伴分享材料。孩子们串出规律水平不一有的喝教师演示的规律一样,有的则大胆创新了许多规律,有的幼儿甚至9个物品为一组规律特别棒!但也有的孩子所串的项链看不出按什么规律串的,有2个孩子是性格特别外向沉不下来交往能力特别强,找到了6个伙伴合作分享材料,因此材料的种类太多,他们看到这些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地串了起来,因此没按规律来串。还有1名幼儿他的能力在三到四个物品为一组规律之间,但分享到的材料过多,导致没有按规律来串。4、此活动时间有一些长大概有35分左右,但整个活动氛围特别融洽,孩子们特别快乐!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沉浸在分享的快乐之中不愿走出活动室。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小动物的项链》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477字。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小动物的项链》含反思】
6,7加几教案篇5
活动目标
明白小春笋为什么长的高大强壮。
知道要像小春笋一样听妈妈的话。
活动准备
故事《要长大的小春笋》
小雨滴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1、宝宝你们最近在家有没有听妈妈的话啊?都有哪些事听妈妈的'话了?说一说。
2、宝宝们在家都这么乖吗?那在平时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挑食啊?
3、你们知道小春笋也想快快长大那!想比妈妈长得高,还要更加强壮,我们来听听小春笋它做到了吗?
4、教师扮演想要长大的小春笋讲故事,放小雨滴的声音,演小春笋允吸着雨露摇晃着要长大的感觉,教师要尽量扮演的生动有趣。
5、教师没讲一段,可以重复一下故事内容大意,最后,问一下小春笋为什么长的高大强壮啊?顺着宝宝们的话说:“我们要像小春笋一样听妈妈的话,这样我们也会比爸爸妈妈长的高。”
6、宝宝我们要是想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不是不能在挑食啦?谁能告诉老师挑食的宝宝是好宝宝吗?
7、教师放小雨滴音乐伴奏,让宝宝们来扮演小春笋允吸着雨露要长大的样子。
活动结束
6,7加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来自网!
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6,7加几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6,7加几教案篇8
教学目标 :
1、懂得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2、模仿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会写简单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教材分析:《松鼠》是一篇有代表性的说明文范文。初一学过的几篇课文侧重于说明的目的、特点,而本册说明文教学重点侧重说明的顺序。这样两者结合便从内容到形式两方面突出说明文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
1、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又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内容。
2、自学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让你了解了松鼠的哪些方面内容?(联系课文交流自学结果,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
3、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呢?
先介绍自己的漂亮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吃相。
再说说我的驯良:
活动范围:树林;活动时间:晚上;常吃食物: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
最后说说我的乖巧:
从动作、行为上: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从搭窝特点上: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计
4、那能否颠倒介绍的顺序呢?(注意理解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5、思维拓展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请说出来。
6、比较阅读,感知说明文语文。
投影一段平实说明的材料: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
?辞海》: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xx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比较文章和投影各自的特点。
7、课堂训练
学习了本文后,写一个说明文片断,完成习作《介绍一个动物》,抓住它的一两个特点,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的辐射和延伸,目的是引导学生会模仿、触类旁通培养和强化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能力的整体设计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