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具有挑战性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包含分层教学策略的书面计划,能让教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6,7加几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6,7加几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画面内容。
2、对猕猴在冬季的生活方式感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幼儿认识猴子,有过泡热水澡或打雪仗等活动的经历。
物质:ppt课件,猴子头饰、小毛毯、绳子、雪球道具、树枝道具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猴子,对猴子过冬的方式好奇并产生探究兴趣。
1、观察课件中的猴子,初步感知猕猴的外部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现在是冬天,猴子的脸红红的,毛长长的.。)
2、请幼儿讨论猴子在做什么,萌发进一步了解猴子怎样过冬的兴趣。
二、欣赏ppt课件图片,初步了解猴子过冬的方式。
1、幼儿观察图片并大胆猜测。
教师:猴子会怎样过冬呢?它们会吃什么呢?
小结:猴子在冬天会换上厚厚的毛发保暖;下雪后,平时常吃的鸟蛋、叶子、昆虫都不容易找到了,只能找树枝和树皮吃了。
2、继续观看画面,集体讨论猴子过冬时御寒的方法。
教师:下着大雪的冬天,猴子们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猴子会爬绳索、跳跃、打雪仗、滚雪球、泡温泉,还会和伙伴们挤在一起取暖。
三、尝试表演,体验猴子冬天活动的快乐。
1、请幼儿选择道具,简单地表演猴子在冬天的活动。
教师:你们想学学猴子在冬天里的样子吗?
2、幼儿相互交流表演的乐趣,感受猴子在冬天活动既能给它们带来快乐,又能给它们带来温暖。
6,7加几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2、了解交通警察的一些简单手势。
3、懂得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司机》
1、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变成了小司机,现在就请你听交通警察的指挥开车吧!
2、幼儿随音乐进行律动表演。
二、师幼谈话。
1、你看见谁在指挥交通?
2、你看见了哪些有趣的动作?
3、幼儿自由地做一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三、幼儿欣赏歌曲。
你刚才听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范唱)
四、学唱歌曲。
1、教师出示红绿灯,念歌词。
2、节奏练习:根据歌词念节奏。
3、幼儿学唱。
五、游戏。
歌表演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能学会简单的手势后进行表演。
6,7加几教案篇3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xx年本人在《四川》助教行动——创新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
(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
(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
(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
(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
(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
(1)搭云梯。
(2)拉网接。
(3)抬垫子。
(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
(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
(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
(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
(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
(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
(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
(1)水手太紧张。
(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
(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
(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
(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6,7加几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2、通过故事,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6、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7、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准备:
三只小熊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三只小熊图片,引起幼儿观察,提问:这三只小熊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胖瘦不一样。)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的胖,有的瘦吗?
2、教师操作图片讲述故事。
3、组织幼儿讨论。
白熊为什么会那么胖?(因为它不吃蔬菜,只吃肉。)
黄熊为什么会那么瘦?(因为它只吃蔬菜,不吃肉。)
为什么大家都夸棕熊漂亮呢?(因为它不挑食,身体不胖不瘦。)
你愿意做哪只小熊呢?为什么?
怎样才能像棕熊那样漂亮呢?
教师小结:大家都想做漂亮的小棕熊,那你们就要像小棕熊一样,又吃蔬菜,又吃肉,这样身体才健康。
结合三只小熊,我另外请了三个胖瘦不一的'宝宝,我想这样更利于宝宝们直观的了解胖和瘦,同时对于挑食的、瘦瘦的宝宝来说更是一次直接的,所以效果比预期的好。
教学反思
我班有好多孩子有挑食的现象,他们主要是不喜欢吃蔬菜,而且饭也吃的很少,在家也这样。通过这次活动以后,当天吃饭时,就有孩子吃蔬菜了,而且还一口菜一口饭吃得很好。最可喜的是黄梓晨小朋友还很快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呢!为了让他们天天如此,我特地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下去。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孩子吃饭时经常提醒他们,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让他们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6,7加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6,7加几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用螺旋线画小蜗牛。
2.尝试坚持涂完一幅画面。
3.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春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旅行吧!(幼儿开汽车出发)
2.教师出示蜗牛图片,咦,你们看到了哪个小动物啊?
二、教师示范,帮助幼儿掌握作画步骤。
1.用记号笔给没有眼睛、触角的蜗牛画上眼睛、触角。
2.蜗牛身上还有一个圆圆的壳,我们在他壳的身上用蜡笔画螺旋线,就好象在绕毛线一样,一圈一圈,画蜗牛的身体。
3.从蜡笔盒子里找你喜欢的蜡笔,可以是红的,也可以是绿的,或者是蓝的,给蜗牛穿上漂亮的衣服。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2.帮助能力弱的孩子画螺旋线。
3.提醒幼儿线和线之间分开一点。
4.鼓励幼儿涂色的时候细心一点,小心不把颜色涂到线的外面。鼓励个别幼儿坚持把画涂完。
四、点评:鼓励画的好的'幼儿。
师:我们来看看那些宝宝的蜗牛宝宝是很开心的,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活动反思:
在前几次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用螺旋线绘画小花花朵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对今天的这个绘画技法还是比较熟悉。在讲解示范环节我将重点放在了怎么样将螺旋线在小蜗牛的背上完美的布局,引导孩子们要画的饱满,并尽可能的使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均等一些。从孩子们的操作上看,还是把握的不错的,基本上小蜗牛的壳都能撑得满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