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时间:2023-04-17 作者:lcbkmm 备课教案

只有认真写好教案,才能使往后的工作顺利进行,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事前起草的文字载体,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习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

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3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课文下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翻开课本76页(板书课题)(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明确:老王。)

二、简介作者(1分钟)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 翻译家。她的丈夫就是>的作者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三、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 习(1分钟)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愧怍

(二)听录音朗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a、了解主人公------老王(10分钟)

1、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学生回答: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老王生活“苦”: 那精神上呢?引导学生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

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3、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和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

学生回答: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学生回答: 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

b、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3分钟)

1、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仔细研读(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8分钟):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5分钟)

学生回答: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知恩图报、心地善良。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教师解释: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还关心着别人,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 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那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5分钟)

学生回答: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教师解释:除了正面对老王进 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见80页》,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帮助?

方法指引2:写人可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入手,除了这些正面描写外,还可以对他进行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觉得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分钟)

学生回答: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 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4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提问: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不要觉得你是城里人,你就可以瞧不起乡下人;你不要觉得你家里比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穷人。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 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多关心弱势群体。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2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那些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惭愧。

五、拓展延伸(5分钟)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 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像圣人一样的境界,这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 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六、小结(1分钟)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的语言,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4、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老王

物质生活“苦”

老王 精神生活”苦“

善 老实厚道 关心别人

八年级上册教案篇6

一、导入

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

师:他认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

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

(生:自主学习)

两个小组展示翻译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字词句都有了准确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张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师:概括的很到位。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三、精读赏析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师:张岱确实是一个痴人,张岱的痴先表现在行为上,我们先来咬文嚼字品痴行。文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他的痴呢?

生:绝。因为绝写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师:嗯,这个绝不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静,还给人一种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选择这时候看雪,表现作者冒寒赏雪的雅兴。可见他的痴。老师突然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师,我觉得独也能体现出他的痴。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现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师:我们赏雪,一般会选择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赏雪?这样的奇人张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与众不同的,来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和张岱一样身临其境赏雪景

2.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张岱眼中的雪景。

(生:读)

师:痴人眼里出痴景。这片景奇在哪里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边自由朗读边思考,然后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个“一”字,写出天地间一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师:分析的特别好。你能尝试着读出那种感觉吗?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语速应该慢一点)

师:在你的朗读下,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空阔的白茫茫的世界。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别的想法?

生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苍茫辽阔形成对比,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师: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读一读吗?

师:大家说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呢(低一点)?

(生:低一点,要越来越低,因为后面作者写的时候给人感觉越来越小,最后好像都没有了一样。)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读出了人和景越来越渺小的感觉,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下面,我们一起将整片雪景朗读一遍。

师:在咱们同学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置身于这片雪景,仿佛融入到一幅画中。如果说把这一片雪景画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应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呢,还是轻描淡写,简单勾勒的一幅水墨画呢?所以这两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没有运用大量的修饰语,细致地刻画雪景?

师:这种写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过多的渲染。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带着这样想象,试着齐背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3.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痴情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两人铺毡对坐,饮酒赏雪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要强调他们是金陵人呢?“金陵”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金陵”这是明朝的称呼,他乡遇知音,这两个金陵人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其实在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称呼是属于明朝的,“崇祯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我们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一直到死。他主要写了两本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名中都有一个梦字,张岱自己告诉我们书中内容“想余生平……”,所以书中缅怀了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地痛。

四、悟奇情

师:(音乐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找一名读的很好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西湖,走进了张岱的梦,走进了他的家国情思。

(以他为榜样,我们再次捧读课文。机动时间)

师:在世人眼中,他如“痴”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来人生恰似一梦。

(板书:痴心似梦)(将“奇”画出来)

师总结:

这就是奇人张岱,他将自己的满腔奇情尽赋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