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有助于我们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写心得体会,大多数都是可以很好表达出自己感受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苦旅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1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中国文明的盛兴、衰落。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而我们人社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乡检查工作过程中,我们与山水、群众做着不同的互动,看着匆匆往来的群众,不知他们从何而来,又向和而去?我们的脚步只能紧跟着自身的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危,此时作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机关事业单位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我们只能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第一线,默默地服务好人民群众。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循着一本纸色泛黄的《文化苦旅》,拂开弥漫千年的历史尘埃,我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源头,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带给我的阒静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2
午后,阳光暖暖的从窗外照射进来,窗台上一盆绿萝郁郁葱葱,肥大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茂盛的九里香正抽着嫩芽。
我的手指拂过书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书皮仿佛是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
翻开书页,“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这样说着,这样想着,这样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最终疲惫地伏在边地旅馆的小桌子上集结成了这本书。
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来不能简单的看成一本游记,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一种寻找。张晓风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通过文字体现对山水、对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变化映射人生的变化。作者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蕴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文化,值得好好的读一读。
作者一路走来,从莫高窟到阳关雪,他见证了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我也曾去过莫高窟,去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还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没有开放。游客们都排着队,静静的听导游讲述佛教故事。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里。历代的工匠们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他们中间隐藏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历史在这里连绵层累,色彩在这里挥洒跳跃,生命在这里蒸腾飞舞。难怪作者会深情的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莫高窟是我们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他浓墨重彩的写都江堰,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们世世代代纪念。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祈求能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民众们以他们独特的纪念方式世代传颂李冰父子的功绩。
他用低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的讲着江南小镇,讲着白发苏州、讲着西湖梦,把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声俱佳。写《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又直接触及到中国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国文人几百年来在寻求真理、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余秋雨先生这一路走得风尘仆仆,带着历史的烟尘,带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和挣扎,脚步踉跄,身心俱疲,又满怀希望,他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继承和发扬。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3
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第二本《文化苦旅》。
为什么呢?
我开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他厌倦了虚伪的官场,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
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议论。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考人生与未来。
作者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站到了时代的角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观点。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能用这种不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去审视这个世界呢?如果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迹与足迹就不会再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
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普通人慢慢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4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5
看了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那样很枯萎。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国,首先想起的应该是长城,工程浩大,历尽无数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图上,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所以不能无视他的军事作用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表现。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长城都会感觉到它赋予历史,赋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说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钱数十年就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虽说它的气势远不如长城来的浩大,但,他却稳稳当当的服务于四川人民数千年,滋养着这片沃土,造福人类的作用远远大于了长城。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伟略。也才有了,张飞,关云长,赵子龙的勇猛善战。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文采。
当作者写到初来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时的情景,他以那样的一种情怀赞美都江堰的时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写到这了,感动的毫无思绪了,也不知道怎样来叙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也很感动和惊叹作者描写古迹所用的词句。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确实写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6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7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我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齐,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我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向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篇8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国越远,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谓祖国,无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击人心,如此惊心动魄。
长歌当哭,献予中国。
以歌呼唤,献予国人。
其实我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我钦佩那位作者与知道那是一本好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还有高中的回忆——一个傻乎乎又很爱较劲的小女孩。
它对我的意义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逗号”,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个过程的暂停和转向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苏东坡终于从泥沼中爬出来了,尽管肮脏,精神却是干净的。他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真诚地自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这样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之后他的诗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无数次的美玉,温润、厚重、大气、古朴,成就了一代经典。我想,这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净,他身上还带着沼泽中的污浊,但他在苦难中脱胎换骨,抛却了锐气与轻浮,不理会周遭的喧闹,不在意他人的指点,真诚而洒脱,淡漠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