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形成的,心得是抒发内心感受的文件,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医心得体会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心得体会篇1
我是xxy医院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 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心得体会篇2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书则是为了实践。
1、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2、培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悟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
其实在中医科实习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
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观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观世人,世人皆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中医心得体会篇3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心得体会篇4
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时过境迁,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已经成为我们自幼在学校学习的认识事物的准则。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如易学之属在现代人看来已经是一种“玄学”,甚至干脆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了,中医随之自然地让人们觉得很“玄”了。
时下就连中医学院的一些老师、学生都不信任中医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暂不讨论。问题是中医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学呢?我想,关键是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哲学),进而用这种思维来理解中医。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不受现代医学观念的影响,是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生的基础。中医工作者必需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为师者必不能授人以医道之真谛而贻害无穷;为学者必误入歧途而流于半解,甚者对中医失却信心;若以为医必不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其方药亦不能合于理法矣!
我们必需清楚地认识到,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中医或许中医很不“科学”;然而当我们用中医的理法认识来审视西医,其也并不完全“科学”。为什幺呢?因为中、西医各脱胎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理法体系,各有各的认识角度和评价标准,用各自的标准去评价对方都是不恰当的,就像不能用篮球的规则来评判足球一样。
长期的学习加上几年完全独立的临床工作,我对医学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学,对中医的教育状况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初次入学时我很想学好西医,觉得西医学的很多东西是“很先进”的,所以花了很长时间阅读西医方面的书籍。西医学知识的积累在临床上确实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是我经常感到西医的东西在影响着我的中医思维。我想很多在临床上工作的、能冷静下来思考的中医生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中医生的悲哀,然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许是现行的体制特点。
虽然以后我亦将是一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就是中医生和西医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现行的中西医结合的体制特点(方式)要改变:一个人搞中医就得单纯搞中医,不能同时搞西医。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完全以西医有关糖尿病的发病基理和治疗手段为标准,还有谁会认真的按中医的理法辩证治疗消渴病呢?那怎幺办?很自然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大家都会尽量充实治疗糖尿病的西医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观念完全改变了,精力也分散了,还谈什幺继承、发扬、创新?然而,目前中医发展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真正的中医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医、钻研经文的人就更少了,中医的精华与真谛将有慢慢消亡的危险!现在连民众都知道很多中医院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看待的问题。
中、西医生的角色集中于一人,带来的一大弊病就是西医思维的影响。这种干扰往往自己不易觉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中西医分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理法系统,任何以西医的观念来处方用药都会影响到作为一个中医生的辩证施治思维。
我在这里不是在鼓吹纯而又纯的中医,而是指出,中医的理法系统是完全有别于西医的理论、治疗观念的,作为中医生决不可受到西医观念的误导。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受到西医知识的影响呢?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加深对中医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排除西医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
西医的知识我们还是一样要学的,这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中西医在很多方面确实可以互补的,就像前面谈到的糖尿病的治疗,在控制血糖方面西医有它很多优势,胰岛素的应用和制剂、给药方式的改进(人工胰岛不久必将面市)更是给不少糖尿病患者带来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都不是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按中医的话说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医治疗的出发点就是强调治本的(当然中医“本”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病因),在临床上通过中医药的辩证配合治疗,不少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更好地控制,减少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产生,我想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时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体现。
综上所述,我是不反对中西医结合的,只是希望这种结合不要变成“错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医的教育基本是按现代的教育模式展开的,跟前人学习中医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了。前人学医讲究师承、经典、临床,现在在校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西医,甚至西医的课程比中医还要多,一些本属于中医的课程比如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眼科、中医外科、中医肿瘤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多的是西医知识,而中医方面的内容大多是一带而过了。像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甚多,简单有效,而在课堂上基本没有涉及,已经完全西化了。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中医是不是真的没得讲呢?可现时在课堂上能对中医的发病机制、治疗特点进行深刻阐述的老师确实是很少了。
中医心得体会篇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方向已经明确了提出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如何能具体实现这个战略主题?结合本人在20年前写作的《健康大智慧》一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体会。
总纲提出了一个以预防医学为主中国健康体系,这和目前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的中国健康管理体系区别开来了。
这个体系体现出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治未病理念一脉相承。
具体来说,应该体现如下一些方面:
一、什么是健康的中国社会?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健康的个人?
健康的个人就是实现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整体的动态平衡的人。”一个具有健康大智慧的自我管理者,不仅从生物医学角度考虑健康问题,而且从社会与心理角度考虑健康的问题。”(《健康大智慧》)
所谓健康社会,健康中国,就是建立一个有助于、有利于实现人人的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整体平衡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与社会心理环境。
是的,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性,每个个体,如果说都能实现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的整体动态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健康中国要建立的就是一个有助于与有利于实现这个基本目标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总纲,纲举目张。
而目前社会环境,与这个基本目标不相符合,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二、为什么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整体的动态平衡”不相符合,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呢?
1、我们整个中国的医疗体系,包括西医与中医院,都是一个局限于生理性平衡范畴的治疗康复体系。现代整体医学的先进理念并没有具体体现出来,也没有具体的组织结构保证与落实。
2,中国的西医体系,以唯一的所谓科学体系,作为社会的近现代历史性发展与共识,实际上,目前为止,只不过是仅仅具体实现生理性平衡的低层次的,”对症治疗”的人体短期平衡的治疗康复体系。
但是,全社会由于”唯一科学性”的迷信,以及国人对西方社会先进性的过度共识的社会背景与医学组织结构,对这种治疗体系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但现实诸多实际效果,并没有实现这种社会寄予的期望。
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的西医已经有心理性,社会性的理念了,这个观点不新鲜啊,但是,你们看看现在西医院,哪里提现出来了,具体组织结构在哪里?没有。
3、中国中医体系,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对它的科学性给以怀疑与否认,但是,我看法有些不同,下面我将谈谈我的看法:
(1)目前西医治疗体系如果用一个关键词表述,就是”对症”,中医如果用一个关键词表述就是”平衡”。
中国目前整个治疗体系是以西医为主体,中医为辅助的体系,中医院目前都基本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药与西药并用,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用,而中国的西医院,是基本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极为次要辅助性的部门。
(2)目前中国的中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中药为主体与基本治疗方法的,侧重实现生理性整体平衡范畴的治疗体系,它强调与注重的是生理性整体平衡,是短期生理性平衡与中长期生理性平衡兼顾的整体动态平衡治疗体系,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性 心理性与生理性整体动态平衡这个基本目标。
不过,仅就生理性整体平衡这一点,已经显示了它与西医对症治疗模式相比,具有独特优势与特点。
目前西医注重对症治疗,着眼于解决症状,消除症状,优势与特点在于具有短期应急治疗与医学检测优势,在细菌性感染治疗与一些确实需要手术性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却缺乏中长期生理性平衡措施,一些用药与治疗,甚至破坏中长期人体生理性平衡。
以人体平衡为核心理念的中医,在比如病毒性疾病治疗,过敏性疾病治疗以及慢性病治疗等方面,与西医相比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优点。
(3)中医不等于中药,目前国内中医院,主要是以中药为主,兼有针灸,推拿,理疗,并同时结合西药与西医治疗方法的综合医院。但是,这些治疗都没有超出生理性平衡这个基本范畴。
中医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治疗康复体系,它是由中国自然哲学发展出来的,它博大精深,富有智慧。
到底什么是中医?
a、中医直接产生的根源是道家的学问,与中国的易经体系有比较明显的渊源关系,同时,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儒教以及其他宗教学问都做了重要补充与促进。
b、中医是一个庞大的,贯穿治疗,康复,预防与保健,主张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的一个哲学体系,一个人生与社会智慧体系。
正是因为这种庞大的,甚至有些包罗万象的体系,被以科学实验为主导的西方科学体系代言人与组织所诟病与轻视,认为它不是科学,但是,它被低估了。
c、中药治疗,只占有中医体系不多于50%的内容。
d、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拔罐,经络等等各种辅助性的治疗。这个部分与中药加起来,只占有50%或者以下的内容。
e、中医还有一个占有50%或者以上的部分,这个部分才是关键,才是治未病的核心。就是以道家为主,佛家,儒家为丰富与巨大补充的各种社会性与心理性修炼,这个修炼,不是用药,不是中药,它是一个训练,但是,它可以治病,尤其是慢性病,只是治疗的效果表现出来的时间太长与缓慢,对于一个日益功利与急躁的社会,多数人不接受,也不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理解。
这些包括道家的太极,气功,站桩 ,打坐,五禽戏,八段锦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感应,佛家的各种内心修炼与儒家的做人与修身,修养学问,还有中国的命理学的合理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中医现代化最值得发展的部分,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而政府关于健康中国规划也在体现这方面发展措施与战略规划。
中医这部分重点解决什么?
就是解决人体平衡的最关键部分:心理性与社会性的整体的动态平衡,解决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三者互动与统一的整体平衡。
d、中药与化学药物为主的西医最大的不同是,主张医食同源,中药就是无毒性食品到剧毒性动植物药物构成的一个医药链条,用纠偏的平衡性理念,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庞大的医药体系。
中医基本理念认为,从米饭,各类水果蔬菜,果仁种子,直到蜈蚣,蝎子,甚至砒霜,只要利用它们的纠偏性质,平衡与制约特点,都可以构成中药。
比如,我们不能把西药化学药品当饭吃,但是,我们可以把薏米,莲子,淮山,枸杞,赤小豆,等等当成食物。如果,你懂得每种食品的各种纠偏性质与特点,白米饭,不同的水果与蔬菜,比如橙子,苹果 ,梨子,粉葛,莲藕,淮山,冬瓜,白菜等等,都可以成为中药。
(4)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就体现在它对人体作为一个精密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认知,对人体这种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自我平衡系统的平衡规律的认知,对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如何启动这种修复能力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在它的治疗体系中体现出来,实施出来,可惜的是,它并不是用一种西方创造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
反过来,西医的以化学药物为主的对症治疗系统,在具体治疗中,恰恰违反对人体这种精确的自我控制系统的平衡规律认知,甚至在破坏人体中长期的自我平衡能力或者取代这种平衡能力。
4、一个全球性的,尤其以西方医药制药集团,医药研究机构,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并配合西方政治体系,是以西医,西药对症治疗主要推动者,中国迅速发展的大型医药公司,大型医院以及资本市场,也在成为这种基本治疗体系的推动者。
这种推动,实际上,不断偏离了我们希望实现的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整体平衡目标的现代整体医学体系。
大量的消费与使用药品与医疗器械才是这个全球性推动力主要目标。
三、人体的健康,治疗与康复真的需要这么多药吗?真的需要这么多治疗吗?尤其是需要这么多西医的化学药品与治疗吗?
我们可以调查或者采访一些社会上具有健康智慧的人,你看看他们到底一年或者漫长的人生时间,需要服用多少药物?我们目前社会很多治疗是过度的,药物使用是过量的,可怕的是这些过度的治疗与药物,正在破坏人体的中长期自我平衡能力,取代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未来健康中国应该出现一个什么样局面,我们希望建设成一个什么样局面?以后再谈。
中医心得体会篇6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本人在市中医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被分到了药剂科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
在中医院实习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实践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并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药品的采购、药品的储存、药品的销售等,在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下,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基础。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我深入到基层在药品销售岗位接受锻炼。初到医院工作,老同事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的药师需凭医师处方发药,对每一个顾客负责,医院有分中药方、西药房、药库、病区药房、还有制剂室等,现将实习学习情况作一个总结报告。
一:中药房
首先我是在医院的中药房实习,经过一段时间中药房的系统实习培训,我学习到了中药处方的识别、审查和按方发药,常见中药奥饮片的鉴定,中药入库和库存管理(包括特殊药品的管理),认识新药;系统的了解一些中药的药性、药理、药味及其药物配伍和药物禁忌等。从第一天到中成药房转科,到现在在中草药房帮忙,我的心里还对很多事物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记得第一次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草药的神秘,我喜欢这个地方。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从识称,到自己称药,我从中学到了很的多知识,还第一次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将后下的砂仁一股脑的分到群药里,然后被查药的老师纠正,又重新分发。中草药房的工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房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实习了一段时间,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优势,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需要认真用心去学。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通过这么多天的忙碌,才知道药学工作的不易。我觉得药学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同样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要教育和培养每一个药学人员热爱药学工作,献身药学事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修养:真诚坦率,精神饱满,谦虚谨慎,认真负责;要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专业素质:药学人员要对病人极端负责,态度诚恳,和蔼热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细致的身心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按章办事,理操作正规,有条不紊,执行医嘱和从事一切操作要思想集中,技术熟练,做到准确、安全、及时,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科学素质:药学人员要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控索的精神,要认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注意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要刻苦钻研业务;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控索,开展研究,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病人的身心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