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年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4-03 作者:lcbkmm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和记录,大家都知道随意应付的心得体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攻坚年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攻坚年心得体会5篇

攻坚年心得体会篇1

匡正扶贫工作“重物轻人”的现象,需要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的智识。扶贫干部要有对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对贫困群众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近来,各地扶贫成果捷报频传,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在中央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正确引领下,贫困群众物质脱贫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贫困”的现象则愈加凸显。一些地区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开始信宗教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大搞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活动,侵蚀了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

精准扶贫,莫忘扶智。这里说的扶智,主要是指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智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正是因为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活动,宗教势力才得以滋生,封建迷信才大行其道,低俗文化才有市场,不能放任这种精神贫困发展成“集中连片区”。

人的现实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如果长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迟早要出问题。从我国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来看,扶贫工作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考核评估主要侧重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等可量化的物质方面因素,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也往往“重物轻人”,疏于俯下身子,设身处地地思考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说物质扶贫是显绩,那精神扶贫就是潜绩,一味重显绩轻潜绩,很可能造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后果。

匡正扶贫工作“重物轻人”的现象,需要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的智识。扶贫干部应摆脱完成扶贫任务的被动思维,建立起对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对贫困群众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让贫困群众从被动“输血”到生出“造血”的能力。

推动贫困地区的精神扶贫,还必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以往我们说“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往往侧重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很多贫困家庭的命运得以改变。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刚走出村庄的孩子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改变贫困农村的落后面貌,还得依赖于常住农村的群众,这就要求赋予“扶贫必扶智”新的内涵,探索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地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攻坚年心得体会篇2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广大参战员必须以冲锋之势坚决打赢贫困歼灭战,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变思想是关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时期,在除去自然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下,这个时候还没能解决的必然是顽瘴固疾,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错误地认为以贫能谋生。如何从根本上让他们认识到脱贫要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国家短期的救助,就要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改变少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补齐精神短板、激发致富热情,探索形成有效精神扶贫模式,这样制定的脱贫攻坚办法才能派上用场,冲锋的后劲才会足。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技术是武器。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干部要分类施策,教会贫困群众能够谋生的技术和手段,引导其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长远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培养贫困群众的子女成为人才。例如,湖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联合省妇联创办的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帮助贫困家庭女孩学技术、立志向、凭技能就业。要继续鼓励人才带着技术投身这场冲锋战,让知识和技术有方向、有目的地涌流于贫困区域。

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作风是保障。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难度有所加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要性,时刻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严格的标准,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对脱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啃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块硬骨头,扫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阻碍。

越是到最关键的时刻,党员干部越是要提高警惕,咬紧牙关,齐心协力,怀揣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以实干的劲头和绣花针的精神,吹响冲锋的号角,以冲锋之势坚决打赢贫困歼灭战。

攻坚年心得体会篇3

从市卫生计生委获悉,当前,市卫生计生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相关扶贫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调查摸底、政策落实、督导督查、分类施治、人才管理等五方面举措,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不断提高我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据了解,在调查摸底工作中,市卫生计生委针对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进行核查,登录新农合系统进行逐人核对,对发现遗漏参合的人员立即协调有关方面完善参合手续,在确保参合率100%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20x、20x年计划减贫人口参合情况花名册,同时对20x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各家医疗机构住院就诊情况进行清理,准确掌握贫困人口每次住院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在抓政策落实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医疗卫生补助政策,确保医疗救助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九免二补助政策;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

在督导督查工作中,市卫生计生委组建脱贫攻坚蹲点督导工作组,深入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开展蹲点现场督导,对贫困村的发展规划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20x、20x年度计划脱贫摘帽的55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督查;对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下发督查问题通报;多次深入结对帮扶的联系村开展扶贫工作。

在分类施治工作中,制定了《攀枝花市健康扶贫分类施治工作方案》,针对扶贫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突出重点疾病和主要致贫因素,开展贫困患者疾病清除行动以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基层能力提升工程,增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能力,增强二级以下医院常规手术、妇产科、儿科、中医和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慢病分类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深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

在人才管理工作中,探索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资源、统一财务、统一绩效、统一人员改革,全域推进乡村尤其是贫困村卫生人员一体化管理试点;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攻坚年心得体会篇4

2016年12月底龙岗区划分新街道,在龙岗街道新纳入了两个社区后,土地整备任务相交于之前显得更加复杂和艰巨。也正是那年那月,李创坚开始担任龙岗街道土地整备中心副主任职务。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在“没完没了”的征拆节奏中,李创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同事口中“极具亲和力又有工作态度的”学习好榜样。而对待被拆迁户一视同仁,以脚勤、脑勤、嘴勤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功地处置和化解了一些矛盾纠纷,为实现和谐拆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龙岗区建筑工务局、龙岗区教育局赠龙岗街道办锦旗,感谢街道高效破解了搁置了十年之久的“老大难”问题

勇挑重担 迎难而上不懈怠

到龙岗街道土地整备中心后,李创坚负责三个业务小组,统筹扎实推进龙坪路、龙凤路、创建路等拆迁任务。在熟悉他的人眼里,李创坚性格稳重又具有亲和力,工作时敢于勇挑重担,会站在方方面面考虑事情,以身作则。

说到勇挑重担,不得不提到高效破解了搁置了十年之久的“老大难”问题——龙岗街道仙田学校建设项目。作为龙岗区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去年年底,区委区政府下达了关于“2018年春节前完成仙田学校土地清理工作”的部署,要求龙岗街道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清理任务,为2018年6月学校开工建设扫清障碍。

最开始接到任务安排的李创坚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抱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李创坚扛下重任、迎难而上。他深知,三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懈怠,且要争夺秒。

在积极走访并收集相关资料后,李创坚了解到当时用地清理存在两方面困难。其一,地块涉及的承租企业拒绝露面,收地协议履行难,这也到导致原本位置偏远地块成为种养户聚集地。期间,龙岗街道曾组织开展了专项清理行动,但由于承租企业与种养户之间合同纠纷、种养户拒绝配合等原因,清理工作未取得明显突破,至2017年底实地查勘时面积已达3.5万平方米。

另一困难,清理方式难确定,解决方案落实难。为加快用地清理,并鉴于该地块已征转为国有土地。李创坚曾研究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由街道办与花木场种养户协商补偿,二是由街道执法队(规划土地监察队)强制清理,但二者均存在操作执行难的问题。前者因街道办不是清理义务主体,缺乏补偿依据,无法获得区下拨的补偿经费;后者则可能引发违约的法律风险和群体性事件的维稳风险。

转变思路 优策优径优方案

为了让土地清理工作和谐推进,李创坚在研究制定可操作性更强的解决方案上煞费苦心。“前期做好充足准备,把能够预料的难题进行汇总,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对于后期与拆迁户谈判才更有利。”

因此,针对本次清理工作难点并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研究制定变“清地不清人”为“清人不清地”,变“补偿”为“补助”,同时采取“土地整备+执法清理+多部门协同+现金现场发放”的工作模式。最后,根据前期摸底、历史遗留未补偿情况及租赁合同、票据凭证等,核实确认了43名权利人126个花木地块,面积共29,577平方米,并协商确定了打包补助标准。

事实上,与种养户谈判的环节才是“重头戏”,李创坚与他们在打包补助上进行多次博弈。在此期间,针对重点难点种养户,李创坚主动多次上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邀请当地有威望人士和种养户亲朋好友帮助说服劝解,使得大部分种养户由抵制逐步转变为支持配合。

“那时临近春节,在补偿补助资金到位的基础上,我们迅速采取‘边签约边支付边清理’模式开展统一集体行动。”据李创坚讲述,为了推进清理时间,我们把现金运到现场,仅用2周时间全部清理完毕。比原先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回想那段时间,李创坚打趣称,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里,自己多次到43名权利人的家中走访,谁和谁是亲情、每户人有什么喜好,自己都了如指掌。

面对困境 毅然决然第一个冲在前的人

“征拆工作遇到困难,他总是毅然决然第一个冲在前的人。”让业务组副组长叶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向种养户发补助时,几十位种养户围着李创坚讨价还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现场十分嘈杂。只见他刷一下跳上一辆三轮车上,将手上的资料卷成筒状当作扩音喇叭,扯着嗓子,真情实感的与种养户们谈政策。

面对混乱谈判现场,李创坚跳上货车冲在前面,真情实感的与种养户们谈政策。

对此,李创坚不好意思的告诉记者,当时只想把事情做好,由于现场太吵,就一股脑的冲上去了稳定大家情绪。至今,站在三轮车上的这张照片还会被同事们善意的调侃,但他以身作则敢于承担责任的工作态度更让大家敬佩。

“生活中的他兴趣广泛,热情开朗。去拆迁户家里走访时,可以很快的与对方增进感情。”叶凌说道。其实,在李创坚看来,作为一名征拆人员,需要时刻与拆迁户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和节假日,是最好增进感情的时刻。无论征拆有没有进展,不能让自己与他们的感情冷下来。

目前,李创坚正参与任务繁重的地铁16号线项目,深入一线走街串巷派发致被拆迁户的一封信,收集补偿意愿,又多次与同事一起到社区组织政策宣讲活动,与被拆迁户面对面交流沟通,做好政策宣传、释疑解惑、协调解决问题等工作,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拆迁实际,结合城市更新补偿优势,创新工作思路,研究并报请区相关单位以“土地整备+城市更新”模式推进项目征拆工作,且加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协调沿线项目开发单位加快开展涉及地铁16号线房屋的拆迁工作。

李创坚的工作心得:

1、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光讲大道理是不行,要善于用一些“土”办法,就是讲感情,真心实意交往对方是能感受到的,这样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就更快。

2、征拆工作与其他任务不同,它做不完,而且还会一件接着一件,做这个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有情怀。(深圳侨报记者 程睛函)

攻坚年心得体会篇5

用“心”扶贫,真情为民。孟子有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假情假意走过场,还是真心实意办实事,群众心里都有杆秤。作为扶贫干部,只有真心对待群众,群众才会真正信任你。扶贫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与群众面对面唠嗑拉家常,心贴心与群众真心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的难处,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还要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用真心拉近群众的距离,扶贫工作开展自然水到渠成。

用“新”扶贫,为民解困。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如何精准扶贫,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就需要扶贫干部打破枷锁转变传统思维,深入领会政府精神,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扶贫先扶志”,贫困群众只有从精神上先脱贫,才能在行动上脱贫,这就需要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改掉其不思进取的依赖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贫困群众送金送银,虽解燃眉之急,但不解长久之困,要想真正从贫困的根源上解决困难,就要坚持群众主体,做到因人因户施策,给贫困群众送技术、送就业、送文化、送政策,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其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致富之路。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广大扶贫干部要坚持用好三“xin”,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决心和昂扬向上、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全面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