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Gourmand 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写心得体会其实也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6篇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1

听今天名师讲的《渔歌子》了解到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渔歌子》。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如下收获: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2

在通小校本培训很荣幸能聆听到李群教授的讲座,她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语言富有魅力,专业术语信手拈来,但又丝毫不做作卖弄。她真诚地与我们交流,并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故事与我们分享、分析,引领我们从中体悟“快乐”“乐观”。真不愧是教授级别啊!

李群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解的是“压力”,她谈到正确认识压力,压力产生的因素,压力的影响等问题,我记住的一句话是“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强调的是适当的压力也会创造佳绩的事实——我相信这句话,也相信生活中要不断的给压。

李教授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乐观”的,她引用马丁-赛得格曼的《学习乐观》,在 “乐观型解释风格”中,李教授借曹操的乐观来说明这个问题。“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逃回的路上,曹哈哈大笑。属下不知为何,故疑惑问之:“主公,我们打了败仗,为什么你还哈哈大笑呢?”曹操笑着回答:“胜败乃兵家常事,我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曹操的这种气魄让人折服,我们且不论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但他的开朗和乐观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很喜欢李教授对教育的诠释,她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幸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能从大家都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10个优点”,她还说:孔子最欣赏的,不是子路的勇敢和帅才,不是子贡的外交和商务能力,也不是冉有的可以面南为王的谋略,而是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文精神。

李教授说,乐观是可以修炼的——在我们的心理银行,每天都要存下资本——别人对你的好,你要敏锐地感受到;别人对你的不好,你要迟钝地反应。伟大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苦中作乐,不断创作,开荒种田,研制服饰,打猎引渠,无所不能;痛并快乐着,烦但不闲着,苦日子好过。。。

李群教授的讲座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该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们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都会极大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仅要反思,更要行动!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3

很荣幸我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赵德成教授为我们作了“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讲座。赵教授渊博的理论知识,生动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讲述,让老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研究的含义,明确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我们觉得“研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想研究,就可以成为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才能在改进中成长,才能不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赵博士语录:

1、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

2、要有问题才能真正有研究。

3、研究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提出研究假设。

4、每个人生来就是研究者。

5、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思考,等几秒钟后再回答。

6、课堂需要规矩,需要人文与法则并用。

7、让教师学会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根本和起点。

8、评教可以通过班主任找学生评价、然后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同年级学生不计教师名字评教;评教后反馈给个人等形式,保护教师的同时调动教师积极性,让受评教师主动保持优势,反思不足、及时弥补。

9、评课要让听课人充分参与,写出“你感觉最有收获的地方”和“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把自己的听课评价贴在黑板上,相互交流。

10、评课可以设计听课意见表,写出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一个建议,并让授课教师把意见贴在其教案后面。

最想干的三件事:

1、立足学校现状,从教学实际出发,“远离浮躁、静心研究教学”,找出问题,多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反思,并教给教师们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先从什么是好课堂的评价开始。

3、听课、评课制度、作业检查制度进行更好的完善,既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能让教师专业知识、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赵博士的报告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他不是一个理论家,他是精心研究过教学的人,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的许多教学方法让我感觉豁然开朗,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待改进的太多太多,听了他的报告,让我感到真是需要学习,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我想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会静下心来多学习、多倾听、多反思,争取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一步。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4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学会写教育叙事。记录每一天、每一堂课教育教学得失,大家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坚持叙事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历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未必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是让我们找到了讲述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激情、困惑、收获等的空间,以便尽早地吸取百家之精华,提高自身素养及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我将把参加这次培训活动当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5

20xx年10月16日,我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到钱志亮教授的讲座《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他的个人素质,个人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好好揣摩,好好学习,钱老师的报告主题内容清晰,理论联系实际,从遗传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儒家道家哲学、文字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人的涵义,人的差异,人的教育等内容,这些问题不少都是老师们、家长们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他用幽默、睿智、富有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引领我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顺理成章地导出——爱生,导出教育的原点是爱!由爱生而产生的责任。他的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幷善于运用各种方式与听者沟通,钱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家听起来很舒服、很有感染力,他的论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参与互动,把较深奥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及管理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能够紧紧抓住我们的兴奋点,吸引在场的每个人,时刻打动我们的心,讲座内容更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在当今教育中我们应该做什么,用心走出自己生命的轨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正确的、饱满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们又有谁能真正做到了呢?有时我们也看不上班上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时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冷言冷语,听了报告后,我会改变这种态度,我会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人都不是完美的。让我们爱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如同爱我们自己!我们应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我们应珍惜这份“教育缘”,我们相遇不容易,正如钱志亮教授所说:“五百年修得擦肩过,一千年修来一回眸”。同时我们更应庆幸我们活着不孤单,我们的.身边有好多陪伴我们的人,我们要感谢上苍,让那么多的学生来陪我,我们不但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陪伴我们的人,呵护比我们弱小的生命,因为我们能够因为教育而结缘,这是何等的荣幸。我们用我们教师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用理智去教化他们、用知识去武装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让我们正视差异的存在!让我们珍惜相遇的这份缘,让我们关爱学生,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钱教授用他那大师的智慧、幽默和深刻的思考,无不启迪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感激生存,敬畏生命!珍惜缘分,用心感动!倾心相助,激发潜能,促进发展!我们要把爱学生当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当做教育艺术的核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画上完美的句号。

下面是我对建构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第一,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除了要做好体现教学内容的精细的备课,还要做好心理、形象方面的准备。这方面钱教授讲了生动实际的例子,在某个班级,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数学成绩较高,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高。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形象很重要,我们应该注意自身形象,尽量使自己让学生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潜在因素。

第二,抓住学生的感觉通道。钱教授主要展开讲了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告诉我们如何确保学生的感觉通道的通畅。使我们一下子注意到很多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比如学生对色彩的喜好与厌恶可能导致学习心理的千差万别,甚至给我们讲到人眼睛的虹膜色差造成的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使我们了解到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收。

第三,回顾自己每节课的课堂效率。随着钱教授深入浅出的科学理论指导,对有效课堂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在分析自己课堂效率的时候有了一些比较详细的指标,比如是否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教学内容,比如看课皇冠网址堂是否兼顾优差生,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等。这样就使我们在分析自己课堂效率的时候有章可循,尽快找到课堂的不足之处。

此外,有效课堂的评价以及好课的标准等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潜下心来钻研方法,分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自己的素质,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才能真正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课堂。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篇6

今天,偶然翻看到了2013年到清华大学培训时写的一篇随笔,分享给朋友们一阅,文笔粗糙,欢迎指教。

清华大学校门

已是不惑之年的我首次踏入魂牵梦绕的中国文化高地清华大学,有幸参加了令人难忘的清华大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经受了从未经过的高层次学习教育,学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知识,更体会到了许多不到清华永远体会不到的东西。当然,这对于清华而言,只是粗浅的不能再粗浅的一些认识。

——初识清华园。乘车缓慢进入清华大学,睁大的眼睛首先见到的是新校区和干部培训区,除了路边“破易拉罐”、“钢筋团”、“巨石”等一些颇具特色、简单而略带神秘的雕塑外,更多看到的是主楼、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等现代化的建筑,和心目中的清华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停车之后,带着一丝困惑,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步行对清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参观。突然,看到了标志性的清华老校门。这个在无数作品中见过的古老校门,已成为清华的象征,虽不甚高大,却自显威严和神圣。绕过校门,迈入清华园老校区,一阵古朴而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座楼房、每一块红砖,都是一段悠久的历史,一砖一瓦、一草一树,还有那充满神秘与智慧的日晷,无一不透着一股浓郁的书卷之气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转过草坪,就是清华的圣地——水木清华和近春园,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荷塘月色,还有闻一多、朱自清的雕像。原来这才是梦中的清华园。

——清华的大树。有人说,大学必须要有“大树”,“有百年树木的校园,方会是人才辈出的名校”。走在清华,看到最多的就是大树,处处体现着“水木清华”的百年树木。据了解,清华校园内有1000多种树木,最多的是柏树、杨树、松树、银杏树和槐树,两三人合抱粗的大树比比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条主干道路两旁参天的毛白杨和伟岸的国槐。既衬托着清华历史的沧桑和久远,又彰显清华文化的厚重与精深。正如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实在是有大树之谓也”。那一棵巨树身后,隐隐都有一位正在沉思的大师,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清华园的棵棵大树,让我情有独钟。

清华园老校门

——清华的自行车。清华大学的“大”,早有耳闻。但只有真正进入清华,才能有真实的感觉。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几十个院系。在这么大的学校,无论是上课、上图书馆,还是就餐、就寝,如果全靠步行是难以招架的。有时一两个人出去散步,在校园里转好半天才找到住处。校园的“大”,催生了清华独特的景观:到处是一排排的自行车。刚进校园,带队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人租一辆自行车。当时觉得“有哪必要吗?”转了半个下午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乖乖地租上了自行车。这小小的自行车,带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一般10几分钟可达每个教学楼,大半个小时能转一遍校园。这小小的自行车,更让我们寻回了青春年少的勃勃生气,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领导干部,也无论是年龄大或年龄小的同志,都骑得风声水起,意气风发。甚至有许多人早上5、6点钟起床,在校园里到处飞奔,甚至到校外、到北大、到圆明园采风。自行车,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愉悦,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学生的感觉,使大家更好地融入到了自觉学习的氛围。

校园景色

——清华的校训、校风。清华作为中国大学的翘楚,其在科研和教育上的成就,自是不必多说。我感受颇深的是清华的校训与校风。其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说,这是全中国大学中最好的校训。清华大学的校风,就是老校区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上写着的四个字:“行胜于言”。这些校训与校风成为激励一代代清华学子奋进、成长的人生座右铭。正是这样的校训与校风,使得清华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也正是这样的校训和校风,使得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的优秀学子,也使得清华永远屹立在一流大学的前沿。

——清华的健康和活力。心目中,清华到处是实验室与图书馆,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近视镜,每个人都在凝眉钻研。清华教师和学子都是来自全国的精英。在校园散步,擦肩而过的每一位年轻人都可能是某个县、某个市乃至某个省的学习状元。每一个路边骑自行车的、打太极拳的,甚至提着菜篮的老者,都可能是全国乃至全球某个学术领域的大师。对清华园里的每个人,我都心怀无比纯洁的敬仰之心。然而,在清华学习的几天,自己也感受到了清华学生的另外一面。清华是一个注重创新的大学,在几个重要广场和主干道,悬挂或摆放着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海报、启示、项目,展示了清华学生学习、创新的志向和能力。清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天地,夜晚的摇滚晚会令人眩目,各种类型的话剧演出充满青春激情,各类小手工艺品展示了学生的创意和对生活的热爱。清华是一个注重健康的乐园,在清华,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校风和传统。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那是中国人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如今这口号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精神。清华园里见到最多的就是各类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地,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到处可见锻炼的学生和教师,清华大学在体育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大学的前列。清华人热爱运动,不仅是为了体育,更是一种精神,这充分体现在清华体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马约翰先生的一句格言中,“干!干!干!干到最后,永不放弃!”

水木清华

——清华的知识与思想。在清华的一周时间,学习活动安排紧张而丰富,先后学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打造优秀团队与领导个人修养、政务关系与公文处理、语言表达艺术、公务礼仪、阳光心态、管理博弈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授课教师既有清华大学的专业老师,又有其他行业的专家客座教授。他们既有高层次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亦有许多做事做人的智慧和感悟。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学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领悟到了大师们的心灵智慧,也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思想。清华学习的时间只有5天,学习的信息点和知识面总的来看不够多,更多让我们受益的,我想还是他们的经验、智慧和思想。这将让我们懂得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为自己的人生加油,为自己的人生喝彩,这将让我们终身受用无穷。

——清华的记忆。清华的日子是充实的,也是短暂的,几天过后,一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其实,清华的“大”、清华的“深”、清华的“美”,又岂是几天的时间能够体会的,即使是问起刚刚毕业的清华大学生,也未必能说得清楚。总之,清华是一个神秘的宫殿,里面藏着数不清的,挖不完的宝藏,有的可见,而更多的不可见。所以也无须遗憾学习时间太短了。“进入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这是在开班典礼上带队老师领我们宣读的一句誓词。当然,我们与清华的差距自是太大了,但如果我们每一个到清华学习过的人,只须记住清华的那份神圣和力量,理解哪怕是记得清华的校训与校风,并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时刻警示激励自己,就够我们受用了,我想这更胜过对一些具体知识的了解。

您眼中的清华是什么样子?欢迎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