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4-15 作者:loser 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我与书籍之间的心灵碰撞,让我对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透过独特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告别》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告别》读后感7篇

《告别》读后感篇1

作者是一个美国医生,印度后裔。写的三本书依次是《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大约能窥见一位医者的思考。这本主要讲的就是临终医疗和养老问题。

尽管医学进步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还有非常多的未解难题。过度医疗一方面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定位,总是尽一切努力延长生命;另一方面是患者对于医学问题的不了解,以致于怀着过多的不切时机的期望,过度治疗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因为药物并发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书中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类家长型、咨询型和解释型。家长型的医生懒于沟通而自行决定治疗方案;咨询型更像销售,摆出货品、全凭患者自行选择,似乎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而解释型是作者所推崇的医患关系。

解释型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医者耐心而有技巧的沟通,从而发掘患者在生命的末端最为珍重的事务,有人希望活得更久哪怕经受治疗之苦,有人不想承担一点点手术的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有人更看重生活质量哪怕生命只剩下几周……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后,医者在据此制定配套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中医者不像是技术人员,而更像是陪伴人员。书中作者提到的几位解释型医生,也的确是非常温暖的人。

那些不想在医院度过生命终点的患者,又如何应对年老体衰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养老。

除开子女护工的陪伴,很多老人是希望能够自主的控制日常生活的,更何况巨额的养老院花费和老人被虐待的报道是现实存在的。书里提到了非常伟大的两个人,一个创造性地设立了公寓模式的疗养院,让老人们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空间的同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生活和医疗的照料;另一位更是排除重重阻拦地在疗养院里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让老人们能够开心有希望地活着。刷完全书,我都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人能够有这样善意和创造力。

人是慢慢变老的,一个个的身体零件开始逐渐出现故障,起初尚能修修补补不以为意,但总有一天机器会突然罢工,衰老不可抵抗。但除了生命的长度外,生活的质量和尊严或许更为重要。

如何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作者提出的似乎是一套不错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借的书,该还了,准备买一本偶尔翻翻。

《告别》读后感篇2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读后感)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亮也会衰老,不变的应该是有趣而深刻的灵魂。多看书,看好书,也是变美的修行。

《告别》读后感篇3

短短五十三章,回看数次。这一场漫长的告别,说一声再见,只用了一个瞬间。而这一声告别用了太长太长的时间。

马洛,他有很多品格,然而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为了特里,为了一场真相,为了一个真正的告别。他不曾放弃过。全文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疯癫”却恐惧的作家,为了荣誉掩盖真相的“大人物们”,为了腐烂爱情的“金色美梦”……太多人,马洛是整个小说中唯一的良心,有人质疑过他,有人利用他,可是马洛从来没有改变过自我。特里也曾在泥潭里打滚,可能命运真的把这个人折磨的一塌糊涂,可在这一场告别中,他已经死了,那个马洛在乎的灵魂已经枯萎了,有的`只是一个特里的躯壳。

“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这一场告别,其实早已经结束了。不管是马洛还是特里,不管是否还有那么一丝遗憾。那一声再见以后,特里在马洛心中已经死去了,永远的……

《告别》读后感篇4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初读钱德勒,按照我的习惯,第一次读一个作家的书必然先去找找他的照片。钱德勒的照片传递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傲慢,铁骨铮铮。我一直相信,相由心生。

果不其然,他的傲慢在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里表现的是那么的淋漓尽致,让我不免的怀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钱德勒的一个侧影。

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这场漫长的告别也是发生在那个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挥金如土的时代,充满嘲讽的时代,疯狂的爵士乐奏响在洛杉矶厚重深邃的夜空中,禁酒令意想不到的导致着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个时代的侦探小说却并没有这个时代的疯狂,相反的,钱德勒的作品出乎寻常的冷静,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述,而将整个故事融入生活的日常。疯狂呢?疯狂融入了小说人物的骨髓,转变成了特里烂醉如泥、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但却傲骨铮铮的样子,转变成了马洛冷酷而又温情的高贵的硬汉灵魂。

马洛开始了调查,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为那比萍水相逢多了一点点的友情,上流社会、黑白两道人人意欲掩盖,政界法院、新闻媒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阻拦马洛。可是一种傲慢,或者说是优越感,让马洛一意孤行,不顾重重阻挠将调查进行到底。

没有读到结尾之前,《漫长的告别》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姊妹篇。特里用自我毁灭来保全艾琳,就像盖茨比为那美丽的黛西去受难一样。正如马洛所说一百个人当中大概能有一对神仙眷侣吧。剩下的都只是在努力维持婚姻。西尔维娅背叛了特里,罗杰背叛了艾琳。婚姻与爱情的虚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当自己心心念念的旧情人娶了自己丈夫出轨的的情妇,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被西尔维娅夺走时,艾琳的报复也显得似乎合情理。特里决定用生命来保全艾琳。艾琳如同甜美的海伦,召出了千艘战船。

特里是这么的像盖茨比,白发,疤脸,清澈的声音,还有礼貌,看上去真像一个还没丧失赤子之心的人。可惜了,只能停留在真像。

马洛猜到了凶手,却没有猜到最终的真相。残酷的战争早就让特里看破了人性,也丧失了赤子之心。他巧妙地用金蝉脱壳的办法让自己逃离这场灾难,并没有为爱而死。他逃脱了,骗过了所有人,包括马洛。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那样的话,特里还是一个傲慢而纯洁的人。

这个故事比菲氏的小说残酷的多,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不仅是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它也写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顽强生命力,盖茨比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记。而特里却因战争早就失去了人性,一个道德上的失败主义者,是那场战争造就了他,在这本作品里,特里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用金蝉脱壳的妙计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却又永远的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小说的最后还是给予了我们希望,那个唯一没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马洛。那条硬汉,六英尺高,有一双灰色的眼睛,我猜他长得一定很像钱德勒。不顾黑白两道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调查真相,追求真实,只为那份比萍水相逢多一点的友情,却又因真实与特里告别,只因他不愿接受这颗已经变质的灵魂。

告别是这样一个伤感、决绝、又无法挽回的词呵。这是特里与艾琳的漫长的告别,告别曾经的郎才女貌纯洁美好的爱情。这是特里与马洛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萍水相逢却为你奋战到底的友情。这更是特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漫长的告别,告别那单纯高贵为爱无私的赤子之心。

再见了,特里。

《告别》读后感篇5

作者孤独的内心加上细腻的笔触总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每个人都有一块静地孤独的纯净的不被人理解的慌恐。钱德勒有一种魔力让人开启这个静地,让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狂欢。

钢筋水泥灯红酒绿霓虹灯下的车流变成了画家手里黑白交错的静谧的夜空,星星点点洒落在你心底。马洛是孤独的不合群的,在那样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他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他过的小心翼翼,直到遇到另外一个孤独的灵魂——特里。在特里无助失意的时候,马洛成为了他的朋友。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只需要一杯螺丝起子酒就能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怀。平静的日子被特里妻子的死所打破,特里逃走了。马洛不相信自己的朋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如同相信自己不会杀人一样。他的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人警察,律师,黑道大哥,韦德夫妇等,这些人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为了他内心的纯真(特里),他义无反顾的去救赎一位死去的朋友。他想向世界证明纯真是存在的正义也从不会缺席。他就是哪个正义的使者,到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却失去他。特里哪个和他一样纯真孤独的人,已经变成和周围人一样带着面具生活。

《告别》读后感篇6

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就很难再沉静下来读完一本书。于我而言,这事还不算难,看书是我的爱好。“果然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得久才能读更多书,像是活了更久”,这是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喜欢的书评。

最近在读美籍作家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外科医师。全书站在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迎接、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即衰老与死亡。该书一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阿图·葛文德除了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可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而是被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简单的陈述句,却有力的击中内心,愈发增加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人终将衰老的无奈之感。

衰老、死亡的话题因为过于沉重,几乎不会被提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不会有人教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的到来。去年夏天因为身体不适住院就诊,在icu(重症监护室)住了两晚,临床是一位高龄爷爷,整夜的呻吟,厚重的喘气声以及反复重复的话语,让我深刻感受到变老或者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在美国以及当今世界的其他很多国家都很缺乏老年病学医生这一现状,是值得全社会都该去思考的问题。在美国,身体还算健康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独自生活,独立完成衣食住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交际圈。儿女也会定期探访他们,可如果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变得不再良好,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衰老到不能照顾自己,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时,该用什么方式继续有尊严的活下去?书中提及到养老院、疗养院等等机构,但随即作者也提出这些机构的弊端,它们与监狱有着相似之处,生活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之内,会有人监督你按时做每件事,包括吃饭、喝药和睡觉,日复一日,超出范围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我们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针对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是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书中关于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什么时候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作者试图通过自身丰富的医师工作经验让读者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我们离告别还有一段旅程,在最后的阶段到来之时,望内心能更从容。读完这本书,我并非从此不再害怕衰老与死亡,还是会害怕。今生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去经历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生而为人,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我所理解和定义的最好的告别,对我来说,生命的厚度更重要。

《告别》读后感篇7

历时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原先看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名人推荐果然不一样,尽管我不记得自己看过几本村上春树的书吧,可能只有1q84,也完全不记得里面的内容。

刚开始看有一些深深的被他的文字吸引,文字场景描写很有代入感,如果我的想象力足够,完全能在脑海里还原这些场景。但后续发展太慢,看到一半我才发现这原本是一个推理剧,靠着有始有终的决心才坚持读下去。就我自己而言,推理剧而言,还是东野圭吾的更吸引人,但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钱德勒描述的是一个腹黑嘴毒善良只凭本心做事的形象,他对钱财无所谓,他讽刺上流社会的'制度,他只做自己相信的事,只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相信特里会做这样的事,便一直查下去。在钱德勒笔下,马洛是一个极具魅力,不为强权正直的人吧。现实中如果遇见这样的人,我应该会被迷的不要不要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人说这一版的翻译太差,但对于我而言,读起来刚刚好,顺畅朴实,也许我需要再看看另一版的译文,对比才能发现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