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评价作品,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读后感,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父亲的病读后感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1
坐在窗前,合上书,感受到阳光照在脸上那暖暖的感觉,我想起了你,妞妞。
妞妞,你一定不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在得知有了你这个小生命时的激动与欣喜,你还未出世,他们就已经习惯和你天天对话,小dada,你妈妈在你还没出生时是这样叫你的。名字只是一种称呼,但若是从爱自己的人口中说出来,那种幸福一直可以蔓延到你的心底。
似乎听到了你的第一声啼哭,妞妞,又嫩又亮,“一点没有悲伤的含义”。是啊,没有悲伤,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被这个世界浸渍久了,还有多少人记得快乐的滋味。也许你真的是天使,真的具有化解悲伤的力量。你在哪儿,哪儿就有欢笑。倘若没有你,这个世界是多么沉寂。
还记得你刚出生的那段时光吗,妞妞?那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没有病痛的折磨,没有黑暗的压迫,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看地,看世界,还有最爱你的父母。那时的你记清他们的样子了吗?妞妞,没有谁能预料到将来,此时你的爸爸妈妈,正体会着初为人母人父的幸福和充实,一大家子都围着你转,你的一小点动静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当一切都沉浸在温馨中时,谁都不知,病魔把手伸向了你……
你妈妈一个无心的发现却带领你们这令人羡慕的一家走向了一个无尽恐惧的深渊。眼底恶性肿瘤,那是种什么感觉,就好像是你正为你买了高层新房而欢喜雀跃的时候,却不小心失足掉了下去。你的父母的内心世界已经崩塌,因为他们都认清了一个事实————你活不长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与对峙,不知让他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妞妞,你看,世界多么假,他多会开玩笑,而你,依旧在爸爸的怀抱中甜甜睡去,梦中传来你清脆的笑声……
妞妞,不得不承认,你的爸爸和妈妈真的真的很爱你,刻骨铭心的爱,爱到骨子里去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哀痛和绝望,在你面前逗你笑,在你背后却偷偷掉泪。当父母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一天天被病痛折磨着,过着倒计时般的日子,他们的心在滴血啊,那种想把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而无能为力的悲痛可想而知。
命运从来不在我们的掌握之内,人只能在这种无力感中放任自流,并且为自己的渺小卑微和缥缈无形而深深自怜
但你不知道,纯洁幼小的你不知什么是病,更不知自己离死亡的距离越来越近。你还是那个调皮可爱的妞妞,你总是拿爸爸的眼镜,你总是欺负珍儿,还那么小,你就练就了一张伶牙利嘴,伴着的,还有你的欢笑声,毫无杂质的,天使般的笑。
随着你一天天的长大,你从你的自说自话渐渐成长到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爸爸”“妈妈”————这是你最先学会讲的两个称呼。虽简单,但他们的分量在你心中却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我几乎可以想象从你嘴里吐出的这两个称呼是多么甜美,你边叫还拍着小手,咧着嘴笑,而你的爸妈那时肯定激动的要跳起来,多么幸福的定格啊。你叫的那么起劲,倾尽全力似的,仿佛在宣示着他们是你的,谁也抢不走,我想你的爸爸妈妈再喊你妞妞时,一定也在宣示着他们的所有权,谁也不能把你夺走。可是在疾病面前,任是再强大的人类也束手无策。一声声的“爸爸”“妈妈”带给他们的,是兴奋和喜悦,有谁能说不是痛苦和折磨,多么可爱的骨肉,终将离他们远去。
现实干涩地叫人流泪。
妞妞,在你爸爸的书中,你俨然成了一个小音乐家。你一个劲的说“听音乐”,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的听着同一个调子。音乐是心灵的旋律。你拥有那独特的音乐天赋,对音乐这个朋友的依赖,更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即便在病入膏肓之际,你依然不忘“听音乐”,在昏睡中依然可以准确的说“音乐没了”。你就像是音乐的天使,不是一首插曲,却深深改变了爱你的人的生命旋律。
幼小的你不会喊痛,只会学着妈妈的话说“磕着了”、“痒”、“妞妞痒死了”,睁着眼睛已经不能看到亮亮了,令我痛彻心肺。特别是看到书中这一幕的时候,我蕴含着的泪终于不自主地流了下来:
“有时候,她轻轻喊一声‘爸爸’,我也轻声应答,然后又是寂静。轻微的一呼一应,宛若耳语和游丝,在茫茫宇宙间无人听见,不留痕迹,却愈发使我感到了诀别的分量。
可是我又听见了妞妞的轻声呼唤:‘爸爸。’
我俯下身,她伸手抓摸我的脸和嘴唇,把小手伸进我的嘴里。
‘爸爸心疼。’她说,声音很小,但我一字字听得分明。我流着泪舔吻她的小手,那只沾满我的泪水和唾沫的温柔的小手。”
懂事的可人儿,妞妞,还那么小,你已经学会如何去爱人,虽然只是简单的表达,但是我却不得不为这种父女间的真情对话所打动。一句句的“爸爸疼妞妞哭”,起初还不明白你的意思,后来才知道,你说的是倒装句————“妞妞哭,爸爸疼”。
再一次潸然泪下。
离你离开时隔九年了,虽知这么做已经没用,可我还想把我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你,妞妞,“死是不存在的”不是吗?
抬头看天,蓝蓝的,白云相间,多美啊。现在的你一定是那朵最美的云朵。看着它,我笑了,远处仿佛听见银铃般悦耳的欢笑,夹杂着幼稚的娃娃声————灯灯亮了,灯灯灭了。
看见你的身影,忽隐忽现,在阳光下变得透明,亮亮也在呢,小小的眼睛又圆又亮,像是亘古的明亮,永远都不会黯淡下来。
想你了,妞妞。
好想好想你……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2
?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咱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礼貌的时代进步。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3
鲁迅下面这篇文章《父亲的病》,现在已经是很出名了。但是再出名,也无法改变当年他的遭遇。就象文章中所提及的名医一样,也并非名气大就可以起死回生的。读鲁迅这篇文章,我为其之痛苦遭遇而感到遗憾,如果其言属实,更是为这些装模作样、故弄玄虚的名医感到愤慨。
鲁迅当年家庭败落,其父周伯宜从监狱放归之后,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脾气暴躁,脸色阴沉。先是咳嗽,然后是咳血,还合并全身水肿,最后严重到鼓胀发作,医治无效而亡,前后立时约三年。我们现在难以考证其父当年得的是什么病,不过从症状看来,初期有点象肺结核,后期就是明显的鼓胀。治疗类似肺结核的咳嗽、咳血,名医们往往是有法子的。但是要治疗鼓胀这种疑难病症,如果不是真正的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你还别说,生姜、竹叶、芦根、甘蔗这些东西对于清肺热去痰,治疗肺痈还是对证的。芦根始见于约汉末的《名医别录》,但是,这个药比较常用,应该在中药店里就有的,何至于要鲁迅到河边去掘,不解。倒是这经霜三年的甘蔗比较难得。竹叶、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都是些甘寒之物,虽然可以清肺热而泄火,但长期服用而过于寒凉是会败坏中气,令患者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死亡的,而且这些药也不是非此而病不能除的,能够替代之药多如牛毛,而且都是数千年长期筛选出来的,为何非要张罗这些当时也并不容易取得的药物呢?难道名医非得以此才能显示出自己用药之非同一般,医术神妙吗?
说实在话,诸如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一窠的蟋蟀、平地木十株这种以搜奇掠怪为能事,又让人难以备齐的用药法我是非常鄙视的,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不考虑病患的疾苦的,真正的经典也是不会随便收录这种古怪的药引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翻看经典的《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是找不到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的出现肯定是后世才有的。
经霜三年的甘蔗,大概是为了更寒凉些,因为甘蔗甘寒,入脾胃而泻热除烦,可清肺热,但患有胃寒、呕吐、便泄、咳嗽、痰多等症的病人不宜,会寒中下利,增湿起痰咳,经霜三年则更为寒凉,不但不容易找,而且于脾胃其弊端更甚。
至于蟋蟀,其性温,味辛咸,有毒,利尿,主利水肿、小便不通等症,是适合鲁迅父亲水肿病症的,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要用原配的。文中说要用原配一窠,如果不是作者虚构污蔑,就是该名医太过迂腐。
平地木是可以药用的,但我学医半年来也看了不少医书,却从来没见过这味药,开始还以为是纳音,谁知道经过查找,才知道它是植物紫金牛,也叫叶下红、老不大,始载于什么《李氏草秘》的书,多长在山谷里的树阴下,象小矮樟,自然难找。性平,味辛、微苦。归肺、肝经。治疗新久咳嗽,痰中带血,黄疸,水肿,淋证,白带,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睾 丸肿痛。即使它有治疗水肿的功用,却肯定不是什么常用药。
如果就泄水利尿,消水肿而言,可以替代蟋蟀、平地木的良药太多了,《伤寒论》里到处都是,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海藻、大戟、甘遂等,而且大都容易从中药店里得到,名医又何至于以此为难早已焦头烂额的病人家属呢?只有迂腐不化,无真才实学之医生,才会出如此刁难的手法,所以可恨!或者是患者历来专权跋扈,名医终于逮着机会故意为难一下,也未可知。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真有水平的名医,非要用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以及平地木,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家用药的特色而已,你如果不喜欢也可以有选择其他医生的自由,但是真有水平的名医绝对不会死板到要原配一窠的蟋蟀,所以,有人怀疑鲁迅这么写是夸张杜撰出来以污蔑中医形象,以泄个人私恨的,也未可知。
让人有点不解和可笑的是败鼓皮丸,败鼓皮是有记载可作为药用的,但是却用来治疗蛊毒,而非治疗鼓胀。说败鼓皮能破鼓胀,这属于庸医意淫的糟粕之流,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是庸医无能的表现。鼓胀的根源黄师已经分析得非常精妙,可惜数百年来,少有人识。
梧桐叶可入药,若经运用合理,自然有验。但药引子的说法,其实也多是迂腐之医糊弄人的手段而已。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经典,从来没有药引子的说法。这都是后世之愚妄凭自己的臆想而无端生出来的。所以,鲁迅也说医者,意也,其实说得不好听点,甚至带有臆想、意淫的成分。能达到随意挥洒境界的大师毕竟是极少数的,就如书法一样,书意是很高的境界,不是简单的随便随意可以做到的。看似不经意很平常的寥寥几味药,就可以治疗痼疾或重病,玩味《伤寒论》里的首首经方,你才能感觉到医圣意境之高远,平淡之中见神奇。药有主药、副药之别,所谓君臣佐使,也不过是主次之分,虽然药有善于引入血分、气分、经络等之分别,但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主要还是靠精选主药以及众药合力才能起效,大方之家是从来不说需要某个药引子才能治病的。愚蠢的人多悟不通这个浅显的道理,以药引子要挟病患,好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实在败坏之极。
事实上,心开窍于舌,所以说舌乃心之灵苗并没错,鲁迅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squo;命squo;,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但是,光靠把丹点在舌头上,是无法治疗当时的重病鼓胀的,只能是糊弄人的把戏,连名医自己都没有底气了。于是连名医也怀疑起是否有冤愆来。
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看看这句话,多少有点推卸责任了。如果你真能医病,那病就真该好了,痊愈后的病人第二天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那才叫不能医命。治不好病人,却还固执地说能医病,真要能医病,病人又怎么会日益严重而病死呢?这分明就是一个悖论。所以,推卸为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至于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鲁迅这么写,实际上是无意中抬高了这些所谓的名医,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怎么会是这样的水货呢?这绝对不是嫡派,见不到岐黄的真正影子,见不到扁鹊、淳于意的影子,也见不到医圣的任何影子,所见到的只有愚妄和迂腐,当然,人家是顶着名医的光环的,所以你很难追究和质疑。汉唐以后,这种非正统而曾经叫嚣、却也日渐没落之所谓医学,在经历数百年之流弊,杀 人无算之后,终于又在日后成为大文豪的鲁迅身上发生了,所以才遭到鲁迅这位旗手日后有力的讽刺和挖苦,成为差点自取灭亡的代价之一。
巫医也许在早期是不分的,但随着中医的发展,它们彼此是分开的,而且可以区分得很清楚。医里有玄,但不是巫。扁鹊、仲景都是反对巫术的。扁鹊甚至说过信巫不信医者不治。仲景在妇人杂病里就明确说到此皆带下,非有鬼神。所以,鲁迅说的也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只能说明鲁迅所见并非真正的中医大师,这或许才是命吧。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4
?父亲的病》这个文章是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鲁迅的父亲得了水肿病,两年都没有治好,后来又有两个自称医生的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他父亲治病,最后却被“假”医生给害死了。
鲁迅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同情自己的父亲,还是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自己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这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的一个死结。他回忆了儿时父亲延医治病的场景,写出了好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开方、做法等种种的表现,表现出这些人故弄玄虚,只为了金钱而假扮“名医”,他们巫医不分,草菅人命,令人愤怒,同时也揭示了鲁迅对自己的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鲁迅先生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这篇文章创作于抗日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国土的沦陷,人民的苦难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又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文字鼓励自己,驱散心灵中的黑暗。
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类带来了许多危难,如今,我们强大起来,变成这么强大的中国的过程中,是一定有着才华横溢的人,作了国家的挺梁柱。周总理年少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复。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读完鲁迅这篇文章后:使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5
经过阅读《父亲的病》(鲁迅)这篇文本,我体会到封建迷信对旧国内封建社会置成的巨大危害,父亲的病读后感300字。文中父亲悲惨地病故便是这颗罪恶的种子迅猛生长而结出的苦涩果实。
当时的国内孝子,因为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即使对名医的话将信将疑,也未曾想到过请西医来救治,读后感《父亲的病读后感300字》。而宁愿怀揣着疑虑疯狂寻药引、看着一碗碗“良药”下肚。
那些所谓的名医,所开的药方的.药引子也是如此讲究,同名医们一样--排场大。但是,1个个愚昧的国内人救人过度心切,以至于不多思考就毫不犹豫地为寻“珍贵”的药引子忙里忙外,不惜拼了性命。
文中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她的行为更是毫无对于,真的是无法可想了。
我倒是佩服名医们的口才,将群众驯化得服服帖帖。为开脱而编造的种种缘故似乎是那么完美、漂亮,一次又一次“瞒天过海”。他们总是坚信停滞不前的中医能治百病,远远大于西医,不肯取长补短,或是不断探索、创新。只是将中医与自欺欺人的神鬼传说相组合,宛如讲述着一段绝世传奇,那样引人入胜。
父亲死前的声声喘息,能否敲碎那些愚昧的国内人的心外包裹着的愚昧外壳,让他们看到真理?
父亲的病读后感篇6
散文《永远的歌溪》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里面的一篇《认识父亲》让我感慨万端: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紧连着我们的父母。
文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姓陶的年轻工人,在施工时不小心从高楼上摔了下来。十多天后,他醒来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床边,便问:“你是谁?”老人竟回答:“我是你父亲。”“父亲?”小陶苦苦思索。因为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可是一位有着一头黑发,很精神很健谈的壮汉,怎么变成憔悴寡言的白头老翁了呢?原来当小陶徘徊在死神门槛前的时候,自己五十不到的父亲竟然急成了一位白发老翁……
这样的故事,不由得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记得我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远离父母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我不适应小学的环境,也许是因为本身身体比较娇弱,开学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发烧,咳嗽,后来还染上了水痘。在那段时间里,爸爸天天奔波于家、学校、医院之间,不是带我上医院挂水,涂药,就是送清谈可口的饭菜给我,时间长达将近一个月。当我有时闹脾气不肯配合治疗时,爸爸会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不停地逗我开心。我看得出来,我的每一声咳嗽,都带给父亲深深的自责,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一名医生,却不能马上医好自己的女儿,是自己的责任。现在想想,当时自己是多么不懂得父亲的那颗心啊!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属于我们,属于父母,更属于整个人类!只有能将自己的生命,父母的生命,以及整个社会连接起来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这是歌德的名言,也将成为激励我前进的座右铭。
父亲这本大书,少不更事的儿女们常常不去弄懂,而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将要经常翻阅,经常品读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