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风格、语言运用、文学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和解析,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最美丽的手读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1
这个“美丽新世界”,难道不是人们一直心心念念向往的生活吗?难道不是社会发展正在努力实现的宏愿吗?———“世界稳定,人民幸福(不必为土地和主权争论不休了,没有了战争)。人们要什么有什么(不必为生存发愁了)。决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富足、安全(每个人都无条件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会生病,不害怕死亡(解决了人类终极难题)。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永葆青春、性无禁忌,丝毫不用压抑本性了)。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欲的枷锁)。如果有问题,有嗦麻帮忙(不必再为坏情绪苦恼了,分分钟到达“彼岸”)”。———伟大的作者啊,将人类的理想国、乌托邦,用文字勾勒出来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这个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割据之战,世界便成了君主的城池,人们则沦为了玩物任人摆布;没有了生存压力、没有了欲望,便失去斗志,亦然体会不到拥有的快乐;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心潮、没有了对青春永驻的向往,没有了提防和忍耐的病痛、也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至于情感,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我一边看着文章…一边打着寒颤,因为我觉着我们已经走在新世界的路上了……
向文末自杀的野蛮人致敬,敢于坚守做自己的人都是胜利者。像极了当今社会那些拥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认命,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当然也要能背负的起相对的责任。最近特别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这个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口碑一路飙升,说明人的潜意识是渴望独立自主,掌控命运的。无可奈何,大多数人只能在心里澎湃一番,回归现实依然无力改变。
回顾这本书,突然感觉我身上所有的缺点,像失散多年的老友,庆幸它们还在,至少能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庆幸现在的世界,有纷争、有欲望、有激情、有爱…才有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没错!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2
今天,我津津有味的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居里夫人的人格与精神的美丽,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她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叫过苦。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原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上尽情的享受,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居里夫人的精神可真是难能可贵啊!她的坚持不懈,她的坚定不阿,她的纯洁是多么值得世人去钦佩啊!尽管居里夫人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可她并不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发现了轰动全世界的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最后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而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和名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为身外物,把自己的所有的奖金都捐赠给了战争中的法国,把自己所得的奖牌甚至是表示最高荣誉的奖牌都给了自己6岁的女儿来当玩具。她的精神与人格不仅仅被爱因斯坦,不仅仅被整个法国所钦佩,而是被世人所钦佩啊!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因为,我不像居里夫人一样具有坚毅的性格。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家中做作业,我被一道数学题所难道了。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这个问题,可就是想不出个头绪来。我一直坚持想了十五分钟,可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我放弃了,我打电话去问同学答案。想起这个,我还真是惭愧不已啊!居里夫人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才发现了0。1的镭,但是居里夫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而是继续坚持下去。而我却连短短的15分钟也坚持不住。我与居里夫人对照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
居里夫人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她那种坚定、刚毅,有执着、远大的追求的精神。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3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小猴孙小圣和小熊林林一起去公园游玩。孙小圣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会儿蹦到东,看看小河;一会儿蹦到西,望望大树;一会儿又蹦到那又高又滑的石头上,来个“金鸡独立“。害得林林不时提醒他:”小圣,小心点。“可孙小圣对林林做了个鬼脸,”嘻嘻“笑了一声,蹦蹦跳跳地走远了。
林林和孙小圣玩累了,于是就找了一个亭子休息了一会儿。孙小圣看见前面有两根柱子,就用后腿夹住柱子,用毛笔在柱子上写了“孙小圣到此一游“七个大字。林林看见了,就对孙小圣说:“小圣,你快下来。”孙小圣从柱子上跳了下来,问:“什么事呀?”林林说:“你在做什么呀?”“做个纪念呗!”孙小圣说。
“你就算是要做纪念,也不能在柱子上乱画呀!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随便乱画,那世界上哪儿会这么美呢?”林林生气地说。孙小圣说:“我知道错了,下次我一定不乱画了。我们去找水和抹布来把柱子擦干净吧!”孙小圣用手摸着后脑勺说。林林高兴地说:“这才对嘛,走吧!“
于是林林和孙小圣一起去找了抹布和水把柱子擦得干干净净,然后一起回家了。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4
小的时候,父母总喜欢对我们撒谎。他们会说如果你不听话,会有人把你拐走;如果你不说真话,鼻子就会变长;如果你好好表现,圣诞老人就会在你期望时到达。然而,长大后发现就算自己撒再多的谎,鼻子也不会变长,匹诺曹的故事只是童话。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父亲对孩子说,他们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是参加一场游戏,积满1000分就可以获胜,奖品是坦克,但是不能哭,不能找妈妈,不能吃点心时,我不禁就想到我童年里父母对我撒过的那一个个谎言。他们让我相信童话是真实的,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会被温柔以待,一切不美好都应该笑着去看,即使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即使他们也曾为生活的不美好郁郁寡欢。
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啊,他们希望我们的童心一尘不染,希望世俗的苦难不要太早降临在我们的身上。电影里的父亲,虽然每天都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受着折磨和虐待,但是每次回去,都假装着开心对孩子说,今天的游戏很好玩。他让这个谎言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当自己要被士兵枪决,路遇过儿子藏身的箱子,他没有表现出半份恐惧,只是向儿子眨了眨眼,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死亡的角落,仿佛在说,哈哈,这只是一个游戏。
?美丽人生》是罗伯托·贝尼尼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这更像一个悲剧。我觉得无论怎样,也许罗伯托·贝尼尼饰演的父亲经受的是悲剧,却把悲剧演成了喜剧。如果结果注定是悲剧的话,那我们是否一定要把过程活得也郁郁寡欢?或许在落幕之前,让悲剧笑着上演是更好的选择。
战争的烟云,或许可以遮住一时的黎明,却掩盖不了一颗发光的心。
基度,一个永远可以笑着面对一切的犹太人,一个真诚、敞开心扉的坦荡的男人,求爱,他奋不顾身,赤裸裸的言语却彰显了几分坦诚;就业,他热情幽默,以他的独有魅力赢得了特殊的青睐,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短短的两小时内,教会了我人生的大智与大爱。
因为犹太这一敏感身份,总免不了落人白眼和遭人排挤。但他却快乐地坐着自己,忽略刻意的冷落,忘却深处的困境,他总是以一个无关者的姿态,睥睨着世间。在他与自己儿子祖舒华被押进火车时,他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儿童发挥想象和尽可能和谐的氛围。
这是一场游戏。这何止是一场游戏,这简直就是场生命的博弈!他在集中营中仿德国军官号施命令时,滑稽的动作以及令人捧腹的游戏公会则,让人感到可笑又心惊!那是一群群恶魔!然而为了维护孩子的一颗本真的心,他极力地做出任何可以产生希望的行动,当侍员与音声接头对话,服侍德国小孩却为了保护孩子而冒着处罚的危险。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孩子面前的每一个表情,都从未泄露对所处环境危险而诱发的担心和焦虑。他笑,他努力的笑。有人说,他的幽默,他的小丑似的举动,恰恰是他的智慧体现。他懂得如何去呵护一颗未染尘埃的心灵,他懂得用最适时的方式去解决最适合的时机之困。最好的心态是,即使青菜豆腐,也能阳春白雪,。而他诠释的,却是以最昂扬的角度,最平常最孩子心的态度,去面对他本该坎坷的生活,这,才是好心态的最高境界。
祖舒华的生是必然,因为他的爸爸如此爱他。他梦想的坦克到了,他想回家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漂亮妈妈又回来了。但,他的爸爸因为引开别人时被人发现,而登上了死亡的路途。基度在最后时刻时风趣的挑眉,在临走之时高抬的引人发笑的腿,在一声枪声中,瞬间泯灭。看过听过无数人的死,却从未他这般烙印之深。这是场爱的就义,这是以牺牲为代价而演的最后一场喜剧。它以最粗糙的方式谢幕,却成就了最精致的明天的开始。
这是我的父亲给我的恩典。祖舒华说。
而我想说,这是我得到我看到的最伟大的恩典,之于我,之于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对中国历史及我的中国梦有了基本的了解。
中国被称为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地质历史悠久而独特,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彩的地貌类型:有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峰;有无边无际的西藏大草原;有高深莫测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也是农业发源地,大约距今八、九千年前我们就了解农垦技术,在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已出国头地了!中国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不仅边疆辽阔,而且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样,自然景观壮美秀丽。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发达,中国渐渐出现了许多科学英雄:钱学森成功研发出原子弹;袁隆平成功栽培了杂交水稻有的发明还成功完成了一些任务:嫦娥1、2、3号飞向月球,月球的秘密逐渐水落石出;蛟龙号潜入深海,大海已不再神奇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20xx年神州五号成功着陆;20xx年嫦娥1号发射成功;20xx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的成就是如此众多啊!
祖国江山是如此美丽,祖国的人才是如此众多,而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为美丽的祖国做些什么。我有一个梦想,我要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美丽。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最美丽的手读后感篇6
只是在图书馆里偶遇的一本书,以前并未听说,而且这本书是“写给年轻的班主任”的,我已不再年轻,当时借回来的原因是看到上面有介绍“怎样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何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等文章,我现在接手的一年级让我有点身心俱疲,很想再找到相关的引导,让我逐渐能够从无序中走出来。
孙蒲远老师这本书写得非常细,而且很多孙老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细节,让人觉得可以向孙老师学习、模仿、操作,通读全书,我感受到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孙老师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还有让我敬佩的是,孙老师喜欢开展中队活动,而且是公开课形式,她自编自导很多节目,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到节目中,让参加表演的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对这本书我真的是相见恨晚,爱不释手。怎么让学生在老师的“惩罚”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热爱学生、宽容学生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冲学生微笑,对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示赞同呢?当然不是!对在集体中造成很坏影响而又毫无顾忌的孩子必须给予严格的制止甚至惩罚,这种制止或惩罚是直截了当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要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但不可以讽刺、挖苦,不可以侮辱孩子的人格。这样的严格要求同样是对学生的爱。
当学生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不能让步,不忍就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纵容。为所欲为的孩子长大是不会被社会接纳的。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坚决纠正是毋庸置疑的。李某个性很强,非常聪明,听说过去有错也很少承认。我接班后的一天,书法课上别人不小心把他的手弄上墨了,他就把人家的衣服涂了一大片墨汁,而且态度十分蛮横。我强行命令他把同学的衣服洗了,虽然他一直气鼓鼓的很不情愿,但我必须让他洗,我得让他知道故意弄脏了别人的衣服不洗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我也知道,刚上三年级的男孩子洗也洗不干净,但这是矫正他错误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他洗后,我仍旧态度很强硬地对他说:“让你洗就得洗!错了就得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让他回家了。他走后,我把衣服洗干净。我知道,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呢。中午,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他来了,并不进来,趴在门的玻璃上看。我装作没看见。他进来了,不往我这边来,自己走到教室后面的一个墙角,脸冲里站着,我还当没看见。他又换了一个墙角站着,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往我这边蹭……火候到了!我冲他说:“过来,说!”我脸上仍没有笑容,这时他赶紧过来:“刚才是我的错,我不应该故意把同学的衣服弄脏。”态度大有转变,这时我的态度也马上随之缓和下来,那么刚才的冷淡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是向学生无言的宣告:老师是绝不允许一个学生坚持错误的!我的“冷淡”或者“愤怒”是说明我对他错误的不能容忍!但是,孩子一旦有了要改正错误的愿望,哪怕是很含蓄的,也要紧紧抓住!这是爱护学生上进心的重要环节!现在我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思想斗争想改错的孩子,我的态度自然就变得很诚恳了:“我是非常尊重你的,一开始,给了你一个台阶,希望你做自我批评,向对方赔礼道歉,你为什么不下这个台阶?非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我犯混的时候,老师给台阶也看不见。”这句话已经说明了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这会儿为什么又想通了?”我故意问,也是想强化“有错就得改”的规矩,“我看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是他对我处理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我达到目的了。担任,以后细致的思想工作还需慢慢做。老师处理的每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在看着,受教育的不仅是他一个人,通过这件事,让大家都知道:任何人不能坚持错误。“有错就得改”的班风也就树立起来了。同时,我也挽回了他的面子。现在的孩子聪明得不得了。这个班升到四年级,当我用“冷淡”的方法惩罚另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时,李某放学后主动和我一起走,悄悄对我说:“您先冷淡他几天,然后,您再对他稍微好一点,他就会受宠若惊,对您百依百顺。”“你怎么知道?”孩子笑了:“您对我就是这样的,我有体会。”“我不是要你们百依百顺,包括我在内,有错就改,大家都要服从真理。”孩子连连点头,看,孩子自己从我的“惩罚”中也体会到了其中的爱!
有时,就是在我惩罚孩子的时候,也掺有鼓励的成分。一次辅导班上,我事先说好要安静写作业,谁也不许随便说话,说了要受罚的。教室里安静极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个功课不错但纪律散漫的孩子就小声说了一句话,我严肃地问:“谁?”周围同学都看他,他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我说:“该罚吧?”他无可奈何地点点头。我想,六年级了,学习非常紧张,利用这个机会轻松一下吧!于是就郑重其事地说:“罚你表演一个凶残的日本鬼子形象!”全班同学都愣了,继而大家眼睛里都放射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个同学一看,也来了精神,问我:“可以化装吗?”我点头。于是,他迅速地戴上小黄帽,把一块方手绢掖在帽子后面,嘴唇上方用两面胶贴了一小块黑纸,他本来就戴眼镜,钟面一来,活像一个日本鬼子,他走到前面,瞪起双眼,一副狰狞的面孔,拿起米尺作为日本军刀,猛地在空中一挥,口中大喊:“搜嘎——”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说:“活灵活现的一个日本鬼子的凶残相!好,回座位。”他老老实实回到自己位子上,踏踏实实写作业,没有再说一句话。同学们把这种惩罚称之为“新鲜的惩罚”、“友善的惩罚”、“有趣的惩罚”。看,惩罚也变成了展示孩子才能的机会。这其中是不是也含有鼓励的意思呢?这叫罚中有奖,效果远远超过了简单生硬的批评。当然,这方法要因人而宜,要慎重使用。我们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是十分和谐融洽的,不然,也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教育方法是有很大灵活性的,这取决于教师的创造性。
有一天,我检查《古诗四首》的背诵情况,我们班51个人,课上没那么多时间一个人一个人地查,只好利用午休时间了。从大队委开始,然后是中队委、小队长、队员,都挺顺利,但轮到第二小队小队长的时候,他竟然是同学提醒一句他重复一句,显然背不下来。我笑眯眯地说:“怎么办?”“罚扭大秧歌!”呼声震耳欲聋。这个小队长是个特别老实很有人缘的人,平时从不唱歌跳舞,所以罚他表演这个节目大家格外开心。我给他腰间系上两条纱巾,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会扭秧歌。”我说:“没关系,很简单,往前走三步,往后退一步,来,我在前边示范,还给你打锣鼓点,呛——呛——齐呛齐!”他学着我的样子,生硬但非常认真地扭了几下。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在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难得这样轻松一下。这位被罚的同学回家玩命地背古诗,当他妈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了被罚的情况,他妈妈也乐了。
当天课间,一个女同学来到我跟前,说:“您有一颗童心。”“表现在哪儿?”“表现在刚才对同学那种友好的惩罚上,也表现在您平时的说话、做事上。”我发现她说话时眼睛里有泪水,问她怎么了,她说:“有您这样的老师我感到很幸福,可惜就要毕业了。”孩子的话对我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使我认识到符合客观规律、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仅教育着个别学生,也教育着全体学生。而且,孩子也从这样的“惩罚”中体会到了老师的爱。
在集体教育中,你的方法是“堵”多还是“引”多,班主任每天都在管学生,常常一进班,就陷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去了。每家的孩子都很宝贵,班主任老师的责任重大,唯恐孩子们出问题。所以,有的老师在课间活动前嘱咐学生:“课间不许打闹,不许追跑,不许在校园里踢足球,不许……要做正当的游戏。”不许的活动都非常具体,而正当游戏却很抽象。其实完全可以表扬那些课间活动开展得好的同学,他们在课间都做了什么,是怎么玩的,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是“引”。
老师们在集体教育中,最好少说“不许”,多说“应该”。不许是“堵”,应该是“引”。
表扬学生的优良行为是强化,这是正强化;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强化,是负强化。强化的结果都是使这种行为更增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淡化。如果我们不是很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非常容易习惯地总说“不许”,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时时处处改变自己的行为,就会养成用引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
班里无论发生什么事,在处理时,首先要表扬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好的。比如,同学中出现了打架的现象,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问:“当时有人劝架吗?他们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了解事情的经过时,让大家挺谁能主动承担责任,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再让同学们讨论:“这件事怎样处理会避免一场架?”可以别人说,也可以当事人说,发现有的同学不推卸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就要肯定。一个六年级特别淘气的男同学在美术课上往一位女同学的图画纸上乱画,班主任找这个男生进行教育,这个男生只说了他对不起那个女生的事情,并向这个女同学道了歉。老师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没想到课间另一个同学来告诉老师,当时那个女生打了那个男生十几拳。老师马上当着全班说了这件事,一是肯定那个男生犯了错误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挑别人的毛病,把责任推给别人,二是启发那个女生也要向对方道个歉。这样问题才算真正解决了。
学生记中队日志,也要指导学生以表扬好的为主。让值日班长管理学生时,也要以表扬为主。总结班里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表扬为主,这样班集体的正风正气就树立起来了,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