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2-28 作者:Brave 读后感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广度,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是思想的延伸和表达,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文明》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明》读后感8篇

《文明》读后感篇1

最近,我们一家人经常漫步在公园的绿荫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恬美,一边还讨论一个话题——文明与和谐。春天的傍晚,山边的斜阳,泛起了点点红晕,与天际互相映衬,让我体会到了自然的和谐。

我曾经很努力地寻找和谐的脚印,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它处处存在——清晨,从朦胧的睡意中醒过来,推开窗户,传来悦耳的“叽喳”声,那是小鸟在享受清晨的愉悦。背上书包踏上上学的路途,看见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开心地上学,时常听到甜甜的一句“早上好!”;看见道旁的清洁工挥动扫帚的身影,伴随着是清脆的“沙沙”声……在这些每天重复上演的情景中,我体会到平凡的和谐。

而和谐的社会中,有着“文明”一词存在。“有时候文明是多一些耐心的等待,有时候文明……”这段公益广告使我懂得:文明,它与我们的距离很近。通过课堂学习、宣传展览等学习文明伴我行的活动后,我知道文明它有很多形式,有时它会是一句“对不起,请原谅!”犯了错误,或许多一句“对不起,请原谅!”会拉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有时它是一种无声的尊重,不取笑和歧视有缺陷的人,给予他们帮助,会使双方多一份亲近和理解;有时它是一个手势,一个简单有礼的指路手势,会让自己多一份文明……

还记得那天,在森林公园里散步,看见了这样的一幕——一个穿着时尚端庄的中年妇女随手把喝完的矿泉水瓶扔在碧绿的草坪上,显得格外“耀眼”。一位穿着随便、满头白发的老人吃力地俯下身子捡起了瓶子。她们的行为发生时间只隔了短短10来秒,但她们的心灵距离却如此遥远。年迈老人的微妙行为,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如今社会大力号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其中,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内在美。

参加了这次的创建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爱我们和谐、文明的城市!爸爸妈妈,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让我们用心去关注社会的变化,用激情去播撒文明的种子,用切实的行动肩负创造和谐文明城市的任务!这样我们的生活会被演奏成优美动听的和谐、文明旋律,我们会共同拥有更美好、灿烂的明天!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文明》读后感篇2

说起文明美德,你会想到什么?想到孔孟圣贤?想到四大发明?想到忠勇爱国的将士们?还是想到乐于助人的故事?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病着的,而且常常卧床不起。她和大伯住在乡下,日常生活都由大伯照料。虽然我和爸爸常去看望奶奶。但每一次时间都很短暂。

有一次我问大伯:“让奶奶去我们家住吧。”大伯说:“我习惯了,离不开你奶奶,你爸妈太忙了。”

年复一年,每一次和大伯说话,他笑得都那么爽朗。好像千斤担子也压不弯他的脊梁。一样种地,一样照料奶奶,只是他的头发白得很快,人也消瘦。我总想给他打个比方,显示他高尚的人格,总也找不到最合适的。因为他有太阳的热烈、山峰的坚毅、海洋的广阔、骆驼的忍耐……

或许我打小就勤奋好学,跟我的大伯有关。每每累了烦了不想学了,想起他我顿觉羞愧,则又认真起来。

在我看来,人类提倡文明美德,是要让人人都有幸福感,而孝敬长辈则是最重要的,你想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了,你敢和他共事吗?

我的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故事可谈。而我的大伯——一个普通的农民,用他的生活告诉我:文明美德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是你愿不愿意拥有罢了。

今天是母亲节,大伙不要抱个作文题目苦思冥想了。给妈妈倒杯水,帮妈妈干点家务活。文明美德,你也有。

《文明》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其中,深有感触的就是第8课,《尊重每一个人》。

对人不尊重,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这是惠特曼写的一个名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人人互相尊重,才能成为和谐的一家人。

下面是一个感人的故事:《29分钱的捐款》德兰修女独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她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还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突然一个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德兰修女,给了她一日的心血和汗水——29分钱。这29分钱对于有4亿多美元善款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这29分钱里充满爱心。德兰修女给了他面包和水,并恭恭敬敬地收下了那29分钱。当收下钱时,乞丐笑了,笑的那么开心,那么满足,那么灿烂。这就是有爱心的乞丐,和捍卫人的尊严,尤其是弱者的尊严,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德兰修女。

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只有愿意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

如果我们中国人,每人出一元钱就会有13多亿元,这是一个多大的数目呀!让我们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让爱传递下去。

《文明》读后感篇4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多。中国,向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曾被列入“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并且至今只有中华文明是被继续流传下去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从“三皇五帝”那个年代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香火就开始源远流传。人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制造出了一件又一件伟大的发明。如编织术、汉字。名气最大的要数那“四大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当然发明可不是古代的“专利”,现代也有,而且更多。如火箭升空、机器人等高科技发明。可无论发明的再多,也无法抑制死神的到来。可却有一样东西,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却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那就是——爱。

从古到今,爱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哪个时代,爱都是一样的。爱有很多种类,如父爱、母爱等。可却都有一个特点:都是无私的、纯洁的。为什么当火灾发生时,父母会不顾一切先去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地震发生时,已经出来的老师还要冒着死的危险去救学生?那都是因为爱。爱,能改变世界。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永远不变。爱也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去爱别人,那样,别人也会来爱我们。就不会有战争、杀戮了。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真正告诉我们的吧。

《文明》读后感篇5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一系列书,这当中,都是一些关于成功背后的艰辛或人与人间道德品质的故事。在这之中,有《勤奋·坚强》、《感恩·爱心》与《诚信·谦虚》等10本书。其中,我对《感恩·爱心》中的《小偷》一文深有感触。

你见过把钱塞到其他人衣袋里的人吗?文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人,一位囊中羞涩的大学青年,他要去外地大学,找出一张5卢比的钞票坐车。他站到了一位年轻作家的跟前,突然,一个年轻人发现这位作家把手伸进那位大学青年的衣袋里,因此发生了争论。后来,这位青年发现自己的衣袋里多一张50卢布的钞票,原来,作家把这张50卢布的钞票塞到青年的衣袋里。

爱心在人与人之间,这种爱心不需要歌颂,不需要赞赏。因为这是发自他内心的帮助,做好事不留名一直是被人们传扬的美德,其实善良本身不需要宣传,当时,那位作家把钱塞给青年时,他一定认为,自己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其实,帮助一个人不需要种种回报。但是,在奉献点点爱心时,一定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敬仰与赞叹。

《文明》读后感篇6

合上书页,合上玛雅高度文明的记载,那些失落的文明,不仅仅是玛雅,还有巴比伦、古楼兰、古埃及、迈锡尼却如同邈远的旧梦,迢遥又绝伦,纷至杳来,于我脑海,久不褪去。

在科潘,在那个玛雅古国的首都。饮誉世界的玛雅文明诞生于此。智慧的玛雅人分明了一种独特的书写语言,到今天必须破译后才能理解。他们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他们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经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他们的雕刻、彩陶、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中的宝藏。玛雅人的历法可以维持到4亿年以后,他们计算的太阳年与金星年间的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4位数字。不知聪慧如斯的玛雅人可曾料想繁华褪尽的苍凉,可曾预见千年之后的光景?

在两河流域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巴比伦绽放光华。那里发展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颁布了第一步法典,流传着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孕育着西方文明。巴比伦以它的壮丽豪华名噪一时,它凭借着尼布甲尼撒王宫、被喻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著称于世。那座令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的巴别通天塔,《旧约》中的犹太人把他看作人类骄傲的标志。那开人类社会法典领域先河的《汉谟拉比法典》,用美丽的楔形文字规定了国王、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当然,巴比伦文明还向人类贡献了天文字、数学方面的辉煌成果,无法一一细述。但可以确证的是,法典老了,国王去了,花园坍了。此后两千多年,波斯人来了,马其顿人来了,阿拉伯人来了,蒙古人来了……谁都想在哪里重新开创自己的历史,谁又会珍视原来的巴比伦文明?

儿时读诗“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为“楼兰”这般美丽的名字心折。“出匣龙泉血未乾,平生志气斩楼兰”,能被泱泱大国视为劲敌,挥剑而斩的,自然不是弱者。过了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穿过茫茫戈壁,还能望见那个水草丰茂,牛羊遍地的楼兰国吗?

惨梦,破碎。

公元前16世纪中叶,古巴比伦被赫梯人所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承载了巴比伦荣辱兴衰的土地,现在叫作伊拉克,而那部赫赫有名的法典现在却遥居法国的卢浮宫,其中原委,不言而喻。

公元15世纪,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如今,我怎么也不敢将它与洪都拉斯联系起来,太凄凉,太悲怆。

公元5世纪,楼兰覆灭,原因至今不详,那名噪一时的`国家从繁华之颠陨落,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罗布泊这个冰冷的名字,兀自静立在荒漠中。

公元前四十七年,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四百多年后,罗马皇帝禁异教,驱散了唯一能读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阶层。嗟乎!古埃及文明的断残已不只是城郭的废弛,而是苍茫的文字不知其意。

如今的人们只能从荷马史诗中了解迈锡尼,了解那久远的希腊文明,了解美女海伦与特洛伊城的故事。由此想到苏曼殊,翻译拜伦《唐璜》中的一节,取名《哀希腊》,由此想到拜伦,在《唐璜》中写一位希腊行吟诗人的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却终究败落。他说: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发达的科技,瑰丽的文化,高度的文明,最终归于无声。

这,就是历史。

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今晨,我坐在窗前,世界如同一个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其实,人生如同两个统一的永恒间留下的罅隙,是两块黑暗中发光的瞬间。

历史亦然。

《文明》读后感篇7

这本书中有个故事我很喜欢。题目是《29分钱的捐款》你们听了一定会想29分钱怎么捐款?你们听我说。一个乞丐把在炎热的太阳底下,乞讨了整整一天,才讨来的29分钱,捐给了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穷人的圣母”德兰修女。

修女把自己的晚饭,一块面包和一瓶水送给了那个乞丐,同时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收下那29分钱,当她收下钱时,她惊喜的看到,拘谨的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那么满足。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他们很善良。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

我以后一定要多多捐款让乞丐也吃上一顿饱饭。

《文明》读后感篇8

我读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之后,我懂得了许多知识,让我来讲一讲吧!读完之后,我知道了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之一,中华文明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距今几万年前,我国境内有古人类在生活。黄河、长江哺育了华厦民族,勤劳勇敢的华厦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而又独特的文化。我还知道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地区是什么,有:动脉伯七十多座金字塔和巨大的狮面人像,至今还巍峨雄伟地矗立在尼罗河较畔、苏美尔人、亚述人、阿卡德人和巴伦比人,在低格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代表古印度文明的哈拉巴文明,却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在我国河南发现的二里头遗填,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该着文字符号。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可是其他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我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文字刻符。我也知道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患,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我还知道我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是杨利伟。读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后,我知道了很多知识,我想你们也应该学到了很多知识吧!让我们把我国的著名文化发扬光大,把那些伟大的人物永远记在心里吧!还有那些历史也要铭记在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