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光的教案7篇

时间:2024-07-12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提升课堂互动性,教案的设计是否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体现出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变通能力,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科学光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7篇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2

一、谈话引入课题

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二、新授

1、游泳中要注意的问题: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中学生游泳的画面。

学生讨论:在游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以后,教师进行总结:

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

2、在网上搜集学生发生溺水而导致死亡的事故,然后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教师作总结:

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三、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溺水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四、教育学生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1、大声呼救。向附近的成人大声呼喊,尽量引起大人注意,请大人开展营救。

2、简明扼要地向施救人员讲清落水人数、地点,便于开展营救工作。

3、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

五、课堂总结

1、同学们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

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期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安全教育课,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学编诗歌――色彩谣。

2、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学习词:绿、橙、紫。

二、教学准备:

1、幻灯机一部,画有红、黄、蓝三色花的明胶片一套,装有红、黄、蓝三色的滴瓶小试管三根。

2、每张桌上放两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滴瓶,每个幼儿三个小玻璃瓶、三根棉签、两张纸。

三、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1、出示有三色花的明胶片,让幼儿观察并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提问: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学习词:红、黄、蓝)

2、以变魔术的`形式叠合或分开两种颜色的明胶片,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好奇。

(二)、试一试

1、让幼儿人人都来做“魔术师”,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两种或三种颜色自由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如将红、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橙色;将蓝、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绿色;将红、蓝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紫色;将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黑色。

(三)、画一画

1、你变出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学习词:橙、绿、紫、黑)

2、你能用变出来的颜色画什么呢?(让幼儿用棉签分别蘸变出的橙色、绿色、紫色和黑色自由画面)。

(四)、编一编

1、讨论:’刚才,你们在玩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你们变出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变来的?你们用变出来的颜色画了什么?

2、请你把变颜色和画画的过程编成一首儿歌。红、黄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你们用变出的橙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黄、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绿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紫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黑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五)、念一念

1、请幼儿朗诵自编的儿歌。

2、鼓励幼儿为自编的儿歌取名字。

3、教幼儿学念儿歌,可以集体、分组或请个别幼儿学习朗诵。

四、教学延伸:

将活动材料放在科学角里,让幼儿探索用其他颜色的颜料变出更多的颜色。

附:色彩谣(幼儿自编的儿歌)

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6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

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二、教学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学生对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种丰收的喜悦,用事实来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n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4、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

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谈话引入→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总结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种子的收获:

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

(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

(3)如果有些种子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

(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

(5)……

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

发现: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

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各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

四、总结

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n板书设计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活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课堂评估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小学科学光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能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处理图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乐于征求小组成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月的月相图片、燕尾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图片或视频。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月相图片。)根据图片,说一说月亮和太阳的不同点。(预设: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圆有缺,而太阳没有。)

2.讲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亮这种圆缺变化的情况,月亮在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3.追问:(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通过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的观察,大家能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预设:月相每天都不一样,月缺的情况比较多,农历每月的月中会出现圆月。)

4.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月相变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也引出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动:分发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月相。(教学提示: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观察时间。)

2.提问:这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中,哪些是你们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们没有观察到的?(预设:观察过圆月、凸月和残月,没有观察到新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确认哪些是自己已经观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没有观察到的月相,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探索二:试着给月相图片排序

1.过渡:大家现在初步了解了一个月内会出现的各种月相,其实这些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接下来我们要将这些月相图片按时间顺序摆放。(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按农历月初到月末的时间顺序排序。)

2.讲解:大家在排序的时候,可以先按照农历月初、月中、月末的时间将图片划分为三大类,明确哪些月相出现在月初,哪些出现在月中,哪些出现在月末。

3.交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汇总小组排序结果。(教学提示:学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样的,组内要保持良好沟通,统一即可。)

4.活动:指导各小组按照统一的方法给月相图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结果,小组间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确的月相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变化规律,并对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设计意图】给月相图片排序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排序完成后进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学生对正确的月相顺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质。

探索三:制作月相变化手册

1.活动:指导各小组按月相变化的顺序叠好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再用燕尾夹夹住,快速翻动,观察“月相变化动画片”。

2.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3.提问:在农历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预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大致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农历上半月亮面偏右,农历下半月亮面偏左。)

?设计意图】制作“月相变化动画片”在前两个探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月相变化连贯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月内连续的月相变化。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农历初一的`新月开始,亮面从右边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月中形成满月后,从右边开始由盈变亏。

2.拓展: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

3.布置任务:大家课后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月球运动,向古人学习,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夭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课并不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和记录,这样操作耗时太长。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变化过程,以此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课首先是观察月相图片,使学生对一个月中月相的各种形态有一定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尝试给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这个活动可以很好地揭示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判断。之后展示正确完整的排序,让学生对照修正,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把排好顺序的月相图片装订成册,快速翻动,学生就可以像看动画一样直观地感受月相的连续变化,从而把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状,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的兴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0第一~三题。